百体书法——梅花篆书体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百体书法——梅花篆书体产生、发展及现状

          郭 谦

古人爱梅、赏字的习惯,赋予了“梅花篆”书体遒劲、淡雅的文化内涵,也使之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的一块活化石。其特点是“远看为花,近看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融为一体”。梅花篆并非篆体书法和梅花画技的简单合成,而是将这二者的特点经再创造后有机地融合,使之形成苍劲浑厚、古朴典雅、造型别致,独具匠心之特点,使其更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梅花篆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现已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梅花篆书体的发展源远流长。在我国出土的商朝残存的古陶器上,就发现刻有“南无阿弥陀佛”梅花象形文字。到了汉代梅花篆字已经成为人们欣赏收臧的佳品,当时名声显赫的著名书法家林和靖曾留下《省躬识诫庞增抗极》的梅花篆名帖。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曾提到徐庶的老娘会写梅花篆;而在关于王昭君的传奇故事中也有汉成帝的皇后许氏,能写一手漂亮的梅花篆书的记载。唐代高祖李渊也曾学过梅花篆。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在长安出现了“梅花大盗”闹京都的事件,皇宫中的玉玺被盗,现场留书梅花三朵。案件始终悬而未决,皇帝大怒之下,将全国所有能写梅花篆字的艺人一律缉拿斩杀,后来家中凡藏有梅花篆字的人为免招杀身之祸,也纷纷举火焚之。虽然唐高宗时期画圣吴道子擅长梅花篆,但也没有形成书写梅花篆的氛围。

(清孙秀枝《百体千字文》内梅花篆字“省躬”等八字)

元代书法家高文举擅长梅花篆,他书写的梅花篆《道德经》碑如今还留存在陕西省著名景点楼观台西厢房内。到了明代,梅花篆字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讲的是,明代陈三两是历史上公认的梅花篆书体大家,原名李淑萍,祖籍山东惠民,她的父亲李经九是个举人,被宦官刘瑾谋害。她隐姓埋名,不仅能写文章,还能双手同写梅花篆字。她乐善好施,曾创办类似“福利院”的学堂,收养了不少孤儿。其中有一郭姓儿童特别聪明,“陈三两”不仅教他学文识字,还亲手教他“梅花篆字”。这个孩子成人后,以卖字养家糊口,并将梅花篆的书艺传了下来。这个郭姓孩子不但为陈三两送终出殡,每逢年节都要祭奠扫墓,尽了孝道。之后“陈三两”的故事通过京剧、蒲剧、曲剧、豫剧、越剧、河北梆子等多种剧种传唱至今,之后还被搬上电影、电视。

由于唐代以后楷书成为官方主要字体,篆书在文人中使用逐步减少。篆字在民间普通百姓中能识辨者本来就不多,加上梅花点缀,就更加生涩难懂了,所以也一直充满神秘感。历史上相关记载并不多,评书杨家将里的寇准,据说也会双手写梅花篆字。这些大部份都是民间传说。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沉浮,梅花篆这颗璀璨的民间艺术魂宝,到了清代却渐渐不为人知,能写出梅花篆字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梅花篆-厚德载物)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梅花篆枯枝发新芽,涌现出多种梅花篆书体的探索者。如安徽宿州王洪军、陈海松,陕西宝鸡周世杰、西安赵元利,河南焦作祝应伦,内蒙韩永贤、辽宁沈阳赵明义、河南沈丘张东金等人,梅花篆书体也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纯水墨的梅花篆与彩色梅花篆;有梅枝加花朵的梅花篆与纯花朵的梅花篆。

王洪军是梅花篆探索的佼佼者,据说“陈三两”的郭氏传人将“梅花篆”传至十二世孙郭敬斋时,因正值民国战乱时期。有一年,郭敬斋到安徽古城蕲县街头,摆地摊三天,无人问津,晚上无处藏身。躲到一家王氏人家的大门屋檐下过夜,被冻僵几乎死去。这时被当过私塾先生的王从彬相救。为了报恩,郭敬斋将“梅花篆”传授给王从彬。

(王洪军梅花篆作品图)

而王洪军正是王从彬的侄子。他自幼跟祖父学医,在公安系统长期从事医学工作。15岁那年王洪军从伯父王从彬那儿接触了梅花篆,深深地被这门艺术吸引,一发不可收拾。之后他到北京跟名家学书法、绘画。临池不辍,他在传统梅花篆上加了色彩、纳米感光技术等元素,的精髓,将生涩难懂的篆字转换成易于辨认的现代汉字,形成了自己的梅花篆特色。2008年以后他多次应邀出访:英法德意、俄罗斯、瑞士、奥地利、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专展。2013年他的梅花篆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专利权,2014年中央电视台“影响力对话”栏目重点报道了他的梅花篆专题。2014年他在北京挂牌成立了梅花篆字(中国)艺术中心研究院,2015年又把梅花篆与苏工刺绣结合起来创作苏工刺绣版作品,2016年他的梅花篆获得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保护版权。之后他还在按《新华字典》的目录编写梅花篆体的字典,创作梅花篆的长卷作品。

(梅花篆唐诗)

周世杰,1943年生,陕西陇县人,擅长梅花篆、太极篆、鹤书。他先后为胡锦涛、温家宝、连战、马英九等政要书写梅花篆字,温家宝总理见到他书写的梅花篆爱不释手,连连称赞梅花篆书是中华书法艺术的一块瑰宝。他的水墨梅花篆活泼而不失肃穆、飘逸而又不离端庄,注意创作中宏观与微观结合、理与情的交融,达到气势恢宏的效果。

赵元利,1941年出生在西安,1960年当兵被分配到福建。1961年在海边执勤时,他救了一名遇难的道士,道士感激他,教了他梅花篆书。几十年来,他一直揣摩研究梅花篆。他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梅花篆作品,2008年他的梅花篆作品《长恨歌》参加了陕西省文化厅组织的展览。他的梅花篆以“梅开五瓣”(空心花瓣)的表现形式为自己的特点。

(梅花篆唐太宗百字训)

祝应伦,1935年出生于河南省焦作,青年时期曾在郑州师从书法家唐玉润学习书法,1953年他在家乡小学任教,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失去了公办教师的工作,从此流落“江湖”,靠卖艺为生。1959年,他从一个民间艺人那儿获得梅花篆字的相关情况后,开始产生了研究这一艺术瑰宝的念头。潜心钻研40多年,他独辟蹊径创作出行书、甲骨文、楷书、篆书等多种书法字体融合到一起的梅花篆字。他创作出梅花篆的诗词长卷,1994年在焦作市、河南、全国书坛逐步展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近百个媒体报道。他的梅花篆作品被人民日报、中宣部等文化单位收藏。

(梅花小篆)

陈海松,1938年生,安徽砀山人,自幼喜爱书画。1947年师从清末秀才刘尚青,历经四十余年对梅花篆字的潜心研习,他将书法与绘画之精华巧妙地融为了一体。其梅花篆作品以实体花瓣为字的造型手段,每个字内含阴阳五行,刚柔并济。先后在上海世博会、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展出,并在港澳、台湾、新加坡、日本、韩国、俄罗斯展出。作品被许多国家文化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赵明义,1925年出生于沈阳,他的父亲是手艺人,小时候他跟父亲学习过一些书写梅花篆书的技巧。1960年在旧书摊,他发现一页残破的梅花篆书文稿,如获至宝,回来后反复研习。经过多年的钻研,终于领悟了梅花篆书的精髓。他的梅花篆书的字形如一朵梅花,五个圆组成五瓣的梅花。笔画圆润规范,运笔有条不紊,意蕴绵绵相通,字形均衡、对称、自然,结构体势严谨、端正,章法承上启下,左顾右盼,和谐统一。他创作了名言警句、诗词歌赋等大量作品,寿、福、龙等各种百字图和万寿、万福、万龙、万喜、万义等巨幅作品。还写出了《梅花篆书、真谛与技法》、《梅花篆书字》、《赵明义梅花篆书临习指南》三本书。2010年梅花篆被列为沈阳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篆书体现在虽然成为人们收藏的佳品,但书写与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缺乏书法理论支撑。相信随着人们的重视,这个非遗文化遗产会进一步得到光大发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