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撑起仰望星空的梦想

——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班组长王曙群

作者:本报记者 任鹏 本报通讯员 王姝书 范文超《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5日 01版)

  【道德模范光明礼赞】  

  雨后,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大院的空气格外清新。敲开首席技师工作室的房门,年逾50岁、带着金丝边眼镜、身穿白色工作服的王曙群笑呵呵地迎了上来。

  在这位随和的中年男人身后,闪耀着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缔造“太空之吻”的大国工匠等令人敬仰的荣誉。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平凡的劳动者如此不凡?

“那时候,我们一天只见一次太阳”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上演了一场完美的“太空之吻”。这标志着继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后,我国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这个夜晚,负责对接机构总装的王曙群和他的团队通宵未眠。

  从1996年起,王曙群在对接机构这个领域已工作了25年。

  “我们可以把建设空间站想象成在天上造房子。在天上造房子,我们只能把一个一个房间朝天上运输,然后把房子连在一起,让宇航员能够在两个房间里头自由地来往工作和生活,把房间连在一起的部分就是对接机构。”对于“高大上”的航天科技产品,王曙群很善于作形象生动的比喻。

  然而现实并非像王曙群说得那样轻松。

  在王曙群工作的厂房里,记者看到了对接机构的实物。在交会对接过程中,需要将200多个插孔准确并同步插入插座,一旦对接的位置、姿态稍有偏离,插针就会被撞弯,造成信号消失。最为关键的是,两个飞行器要在距离地球300公里的太空高速飞行中完成对接,如发生任何闪失,地面很难补救。“我们这个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没有分数的高低,只有成功与失败。”王曙群说。

  对接机构中的每套单机必须经过各项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总装,其中有10大类、31套单机还需经过热循环试验的考核,一次热循环就需37个小时的试验。

  为了保证试验的连续性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王曙群每次都带领他的团队坚持连续工作37小时。光做单机试验的工作量尚且如此,整个对接机构试验的工作量就更不用说了。

  王曙群和他的团队最为辛苦的时期,是第一次“太空之吻”对接机构交付前的两年。“辛苦到什么地步?我们一天只能看到一次太阳。早晨上班的时候看得到太阳,然后全天都在车间工作、加班,下班从来看不见太阳。产品交出去的那天,我们下午4点半下班。我走出车间发现太阳还未落山,突然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曙群说。

  从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一号、天宫、天舟,对接机构经历了7次飞行试验考核,圆满完成了13次交会对接试验任务。对于王曙群团队总装的对接机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给出了“能够让航天员放心地去执行任务”的高度评价。

“新时代的模范,不是只做'老黄牛’”

  尽管付出和牺牲了那么多,但是在采访过程中,王曙群仍然不断向记者强调,新时代的敬业奉献模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任劳任怨的“老黄牛”,而是要有更多的产品创新和对后辈的传帮带。

  1996年,王曙群所在工厂举办高级工培训班,规定工龄在10年以上的职工才能参加。当时王曙群才工作7年,但得益于中级工考试获得全厂第二名的好成绩,他被破格录取,并在培训过程中正好赶上了对接机构产品研制。

  在对接机构研制的起步阶段,并无多少前人的经验可循,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12把对接锁是对接机构中的关键部件。为保证对接、分离成功,不但相关各舱室的气体不能泄漏,舱与舱之间也要天衣无缝,而且对接时必须保持平稳、牢固,不能剧烈晃动。然而在试验中,王曙群发现,分离姿态与设计要求产生了严重偏差,并且这种偏差毫无规律可循。从那天起,他便和这个问题较上了劲。

  为早日攻克这一难题,他走路时想、睡觉时想,有时在饭桌上还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比画。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摸索,他终于发现,锁钩采用钢索传动在大载荷下钢索会变长,张力会下降,这就导致了锁钩无法实现同步解锁。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王曙群马上提出,改变钢索旋向,对钢索进行预拉伸处理,这个方案一举解决了困扰团队近两年的难题。

  航天器的管路密封就如同血管对人体一样,直接影响航天产品的品质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然而在对接机构研制初期,采用熔焊技术制造的导管合格率仅为20%左右,管路多余物清洗合格率为77%左右。作为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暗下决心——必须攻克超细直径检漏管路制造这项关键技术,提高对接机构的可靠性。

  经过反复试验对比,王曙群和团队将熔焊改为钎焊,对接焊改为插入焊,并通过数百次的清洗方案和工艺流程改进,优化确定了“三步走”的清洗技术路径。最终,这一“航天超细直径小腔检漏管路制造技术及推广应用”的科研成果,突破了国外航天大国对我国的长期技术封锁,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王曙群将获得这一奖项看作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高光时刻。“科技进步奖是表彰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人,而我有幸代表我们单位的一线产业工人走上领奖台,觉得非常自豪。”

  30多年间,王曙群牵头研发了50多台(套)专用装备,使对接机构总装周期从3个多月缩短到40天,装配可靠性明显提升。同时,他还完成了15篇论文,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成为对接机构技术国家专利的主要发明者之一。

“为航天带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年轻队伍”

  随着航天研制任务逐年增加,王曙群清醒地认识到,为航天带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年轻队伍迫在眉睫。

  2004年,中国启动了探月计划,并命名为“嫦娥工程”,中国人开始迈出月球探测的第一步。2005年,对接机构研制进入关键时期。这时,王曙群所在的班组接到“玉兔号”月球车研制工作的新任务。如何做到对接机构和月球车研制“两同步”“两不误”?王曙群想到的是给年轻人压担子。

  压担子,光压肯定不行,关键时候需要“带”。经过综合考虑,王曙群选择了班组里基本功较好、干活比较踏实的路爱忠作为负责人,辅助他开展研制工作。同时,他大胆选用年轻人,挑选了3个90后作为月球车的主操作。

  队伍建好了,王曙群便给他们上了第一课:他拿出了三个厚厚的笔记本,每个笔记本上都是他研制对接机构10年来的装配“宝典”;他还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解了月面巡视器产品的移动分系统、结构分系统装配中的几大难点、重点和易犯错的地方。通过这样结合自身经验的生动讲解,以“传、帮、带”的形式,让年轻组员在装配方面更快地成长。

  2012年春节前的一个凌晨,王曙群接到北京打来的电话,在月球车整机振动试验时,测试人员发现了测试数据不符合要求,要求他立刻去北京参与故障排除。

  接到电话后,王曙群犹豫了。嫦娥三号试验任务已经进入倒计时的关键阶段,自己去,可能更放心一些,但年轻人又错过了一次锻炼成长的机会。最后,他还是顶住压力,让赵杰、夏巧伟、吕雯龙三位年轻人一起去,他留在上海做后方支持。

  三位年轻人在北京参与故障排除期间,王曙群时刻都关注着手机,生怕错过他们的电话。但他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就是:“王师傅,事情解决了!产品没问题,是振动试验数据离散性问题。”“好好好!我就知道你们肯定行的!你们辛苦了!”比结果更让王曙群激动的是,这些年轻人成长了。

  除了让年轻人在工作上迅速成长,王曙群还注意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让他们去发射基地,观看自己参与的月球车、对接机构在太空中圆满完成任务。

  “只有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了充分认同,才能够全身心投入。任何一项科技进步都需要长时间踏踏实实地去做很多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把这些基础工作做到一定数量,才能发生质的变化。”王曙群说,从事这项工作,要有仰望星空的梦想,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努力,只有脚踏实地工作,才能支撑得起仰望星空的梦想。

  (本报记者 任鹏 本报通讯员 王姝书 范文超)

大国工匠的执着与责任

作者:任鹏《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5日 02版)

  【短评】

  对王曙群了解得越多,就会越多地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真实,也让人感觉更加踏实。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能够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看似简单,实为不易。在王曙群所在车间的外墙,“以匠人之心,铸航天重器”十个大字熠熠生辉。何为“匠人之心”?首先就是执着,心要沉得下来。只有执着地专注于某一项工作,经过比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把产品做细、做精。执着,不仅造就了高品质的产品,也推动技术认知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成为创新能力提升的源泉。

  除了踏实、执着,王曙群还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他经常说,产业工人要想被认同,最重要的是自身能拿得出值得别人尊重的东西。因此,他一直要求徒弟们都要具备项目负责人的能力,只有上了一个新平台,才能看到更多东西,对产品技术的认知也会上一个新台阶,进而对产品技术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有敏锐觉察力。

  王曙群用踏实、创新、以身作则的行动,诠释着爱岗敬业的内涵,用自身的经历和品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近年来,只要有机会,王曙群就会抽时间去学校给学生开讲座。在他看来,能够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把积极向上的力量传递给更多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同学,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

  星空浩瀚无垠,探索永无止境。建设航天强国的“航天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榜样引领,需要无数像王曙群一样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人,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砥砺前行、勇攀科技高峰。

  (作者:任鹏)

(0)

相关推荐

  • 以梦为马︱从拧紧每个螺丝钉做起

    他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载人航天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中国航天最年轻的特级技师.20年来,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练就了"精.新.准.快"的绝技绝活,带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的载人航天总装 ...

  • 宇宙人进行时 | 每日航天速览-2017年9月21日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25年来,工程相继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领域关键技术,成功将11名.14人次航天员送入太空,牢牢占据了世界载人航天的重要一席. ...

  • 当你仰望星空,梦想就已启程

    ◆ ◆ ◆ 每日清晨 阅读公社  与您相约 当人类开始仰望星空,梦想就已启程. 那么,你的梦想是什么? 在孩童时期,估计大多数人都被问过这样的问题. 那些曾经立下的志向,让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在今天的 ...

  • 这个仰望星空的地方,藏着马化腾的梦想

    暗物质.虫洞.人造生命.多维空间-- "推开雅努斯之门",还是那个熟悉的格调和味道,看到这些推送的文字,就知道一年一度.科学大咖云集的腾讯WE大会又要来了.印象中,我已经参加过三次 ...

  • 即使身处深渊也依然仰望星空 ​——《桃花源记》解读

    我是在教学完<社戏>之后,先选教第三单元古文<桃花源记>. 起因是我觉得在<社戏>里的平桥村,就像鲁迅心底的一处"桃花源".它回不去,只能在那夜 ...

  • 今天你仰望星空了吗|梁华姐姐

    昨晚外出拍照的时候,天气很好.万家灯火通明中,我突然抬起头,仰望熟悉的星空.在东海岛的每个夜晚,走在从学校回酒店的漆黑无人的马路上,我都会抬起头来,在疲惫中,享受漫天的闪烁与光亮.温柔的星空,就像白天 ...

  • 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关于郦波诗作起争议,我最后想说的

    #21天图文打卡挑战# 五一小长假前夕,我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计划出游,而是买了几本想读已久,但始终没有读的书,比如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 ...

  • 品《社戏》跟鲁迅学写作文,中国孩子只有脚踏大地才能仰望星空

    作文在我们的语文考试中,自始至终占据着"半壁江山",但是关于写作,对于中学生来说,始终是一个可怕的"拦路虎".前面半张卷子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卷子一翻面,看到空 ...

  • 你有多久没有仰望星空了?

    "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在我之上的灿烂星空和在我之内的道德法则."出自<实践理性批判>的这段康德墓 ...

  • 仰望星空下的疑惑:我们穷尽一生,究竟在追求什么?

    依然清晰记得九岁时的六一儿童节,那是一个夜晚.在一个露天舞台上和小伙伴们表演节目,旋转时,我仰头望着璀璨的银河,觉得自己好渺小,好渺小.这就是我仰望星空下的疑惑,我们穷尽一生,究竟在追求什么? 我现在 ...

  • 从仰望星空到春风又绿丨大气悟理

    编者按:看寒来暑往云卷云舒,思古往今来气候变迁,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开设"大气悟理",为大家介绍大气里发生的有趣故事,介绍一些与天气.气候和环境相关的知识. 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