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杀凿齿”、“刑天”经文考辨------《山海经》系列研究

《海外南经》:“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歧舌东,为虚四方。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此节中所述为“羿杀凿齿”的传说,其事又见于《淮南子.本经篇》:“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皆有道里。”对这个“羿”,袁珂认为即《海内经》所记“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之羿,非夏代有穷后羿。而“凿齿”郭璞云:“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袁珂也作过一番考释:”《大荒南经》云:'有人曰凿齿,羿杀之。'淮南子墬形篇有凿齿民,高诱注:'吐一齿出口下,长三尺也。'郭盖本此为说。而高诱注本经篇则云:'凿齿,兽名,齿长三尺,其状如凿,下彻颔下,而持戈盾。'则又略异前注。”可以看出,此“凿齿”以其形状为说,皆属望文生义,其实全无故事。此节最令人疑惑处在于昆仑虚之所在,《山海经》中之昆仑一般认为处于西北,而此处位于南经,地望殊异。为解释此矛盾,郭璞云:“虚,山下基也。”毕沅云:“此东海方丈山也。尔雅(释地)云:'三成为昆仑丘。’是'昆仑’者,高山皆得名之。此在东南方,当即方丈山也。水经注(河水):'东海方丈,亦有昆仑之称。’又案旧本虚作墟,非。”各种解释或归昆仑于通名,此昆仑非彼昆仑也,总感觉是为曲解。

在本人文章《<大荒四经>、<海外四经>文本篡改之揭发》、《“海内四经”中“昆仑”地理方位混乱的一种解释》诸文中,已揭示“大荒四经”、“海外四经”为战国时人依据一原本材料编造而成的,原材料按四方分成了四方经,一个版本为“大荒四经”,另一版本为“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两个版本对照,我们还发现,“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又是同一材料拆分而成的。比如“夏启登天”一节前后所述即是一例,《大荒西经》中“夏启”后接氐人、鱼妇、颛顼、【鸟蜀】等内容,而在《海外西经》相应处为“夏启”、灭蒙鸟,氐人、鱼妇、颛顼则拆入《海内南经》,海外、海内的内容可与大荒经的内容相互对照,使我们可以一窥原始材料的真实面目。此“羿杀凿齿”内容或也可按照两经参照的办法,去还原原始材料的本来面目。

《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此处又提到了“羿”,其正处于昆仑之虚周边,如此与《海外南经》昆仑之虚的羿,皆说成为两地、两人,实在过于牵强。既然我们已了解了海外、海内两经存在同一材料拆分编造的可能,我认为这两处记载实为同事异文,更近于事实。“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此处颇疑有缺文,按常理,叙述人物、地理后,应有故事内容,况且此处文义显然有“仁羿”克艰之事。我意此缺文即“羿杀凿齿”之事,其文拆入《海外南经》,此节原始材料全文或应为“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凿齿在昆仑虚东。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

“羿杀凿齿”也载于《大荒南经》:“有人曰凿齿,羿杀之。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扞弓射黄蛇,名曰蜮人。”此处“羿杀凿齿”记载过于简略,颇疑后一节“蜮民之国”即为“羿”,其情状相合,“仁羿”即“夷羿”,有一说其为有穷氏,出自“穷桑”,或由此而得姓桑。而“凿齿”则再无内容,很可能其文拆分于经内他处。《海外南经》此处有“凿齿”的描述:“......凿齿持盾。一曰戈。”荒经中如此描述者,尚有一处,在《大荒西经》:“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此处“汤伐夏桀”之事与海经全经所述时期全然不符,海经所述皆为夏启之前五帝故事,而商汤、夏桀全经只此一例,非常突兀。经中也有如西周、北齐语者,是以后世习称指代上古族氏,而此处则显然非是。我很怀疑《大荒四经》此一节正是《大荒南经》描述“凿齿“后的内容,至于此处“成汤伐夏”的内容则为编造者分拆时从后世故事掺入的。“后羿代夏”的故事是载于典籍的史实,编造者在此节看到有“羿”,则自然地把此节内容与“夏”联系起来,或原本材料即有“人无首”语,也可能原有图示,画作“无首人”,恰好世传“成汤伐夏”中有斩首故事,故编造者把此故事引入此节以证其事,而实为附会。《海外西经》也有此同事异文:“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与《大荒西经》对照,此处并无“成汤伐夏”的内容,其人则名为“刑天”,“刑天”者即无首人,可看出此命名全依其人形状,并无故事,此或可证"成汤伐夏"确系后人掺入附会。

此“无首”人者,尚有疑问,“羿杀凿齿”明系射杀,何以此为斩首?况且即使斩首,上古习见,何以要在文中强调无首以属之?经中常有此等尸状之描述,如王亥、贰负、奢比尸等,看来俱是据图而述。而此节如为“羿杀凿齿”故事,则南经中“凿齿”所述何以却无“无首”之文?细审各处文本,所载稍有差异,《海外南经》所载为“凿齿持盾。一曰戈。”,《海外西经》则为“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大荒西经》为“有人无首,操戈盾立。”。相互对比,忽悟经中所据图或为一人操戈持盾,盾面应绘有巨齿兽面,而人首或隐于盾后,或图有缺损,编造者误以盾面的巨齿兽面为人首,盾下无躯干,径接两足,故认为“无首”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此述为后人所加,而原本材料可能只是“操戈盾立”的成语。《海外南经》“凿齿持盾。一曰戈。”表明有一版本所述只有持戈,而无盾,显然此处误把盾面作了人躯。如此巨齿兽面的形象是否我们感觉非常熟悉?此当是先秦习见的饕餮形象,而饕餮是于宋朝而得名,上古其名实为“凿齿”。

(备注:西周人面盾牌,出土于1976年京当贺家村,现存宝鸡博物馆。)

(备注:殷墟手持戈盾人殉)

(备注:饕餮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