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出现私修族谱,南宋时开始鼓励私人修撰族谱
中国人对祖先的感情和重视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就牢不可动,以前的很多人逃难都一定要带着祖宗牌位和家谱,现在也有很多人修撰自己家族的历史,并引以为傲。族谱可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它两个是正史和方志),历经了千年的历史,到今天还依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施加着自己古老而又新鲜的影响。
最开始编纂族谱的当然是统治者们。从夏至周,都有记录国君世系的传统。周代的贵族们爱在青铜器皿上刻各种铭文,内容是自己家族的世系,并对其先祖的善行大力夸赞,对其恶行则选择性失明。这就是所谓:“称美而不称恶”,善于学习的中国人之后继承了这一规则,绝少有骂祖先的,都是讲好话。
秦汉时期出现了私人修的家谱。汉代中国实行察举制,根据人的口碑、家世、才能等等标准来选举人才,所以家谱的重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只看人的出身,所以从皇家到民间都对族谱空前重视。到了唐代,士族制度瓦解,出身不再是做官的唯一标准,不过修族谱这个传统倒是延续下来了。
宋代是修族谱一事真正开始兴旺的时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族谱开始大面积出现的时候。赵家的皇帝意识到族谱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可以用族谱来提倡传播儒家的孝道、礼乐、宗法思想,以达到安定人心和维护统治的目的。开禧元年(1205年),宋宁宗下诏鼓励民间修谱,保证家族的绵延不绝。
当时有名望的知识分子也对修谱做了规范化的行动,苏洵和欧阳修提出了全新的编修原则和体例,他俩的谱学思想和修谱原则对后世影响颇大:民间修族谱时,应采用小宗之法,即世系往上追溯到始迁祖或五世祖;皇室修族谱时用大宗法,即把家族一直追溯到血缘始祖或受姓始祖。
不过我们今天很难看到元代及其之前的族谱了,能存活至今的族谱多是明清时期的。明清也是修族谱的黄金时代,不管是民间还是皇家,对修谱都抱着极大的热情。在修撰体例上,家法族规、恩荣录、族产等内容都被收进去,形式完善。随后,大清的灭亡并没有浇灭民国的人们对族谱的重视,在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断了一段时间的修谱工作在民间再度兴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