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的7个故事,最后一个堪称惊悚

海顿在古典主义音乐的发展中是位轴心人物。如果没有他,此后一个世纪的德国音乐就会走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基思·谢德维克(Keith Shadwick)

我们都知道,海顿不仅是

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

还对器乐奏鸣曲的演变同样有重大贡献

再加上他的幽默乐观和善解人意

因此被人昵称为“海顿爸爸”

1809年5月的最后一天

77岁的海顿离开了这个世界

欧洲各地举行各种悼念仪式纪念他

海顿遗像

海顿爸爸漫长的一生中

有许多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明天,就是他的逝世日

汇编7则,以示纪念

故事 1

演出时吊灯坠落却没伤人

相关作品:

D大调第96交响曲“奇迹”

传说海顿的《D大调第96交响曲》于1791年首演时,剧院的一盏枝形吊灯从天花板上掉下来却没有伤到人。这部交响曲由于演出时出现了这个奇迹而从此被人称为“奇迹交响曲”。

据美国音乐学家兰顿(Howard Chandler Robbins Landon)所著的《海顿交响曲》一书中的考证,首演时出现这一奇迹的,不是《D大调交响曲》,而是1794年的《降B大调第102交响曲》

Haydn: Symphony #102 In B Flat, H 1/102 - 4. Finale: Presto Thomas Beecham;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British Welcome To the Olympic Games

故事 2

“这一定会使妇女们跳起来”

相关作品:

G大调第94交响曲“惊愕”

1791年的一天,一位朋友去伦敦拜访海顿,看见他正在写作《G大调第94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这是变奏曲主题的第一段,开始时由弦乐器轻轻奏出,反复时演奏得更轻;但当这个段落结束时,全部乐器(加上定音鼓)突然奏出一个极强的和弦。海顿指着这个和弦对他的朋友说:“这一定会使妇女们跳起来!”

后来盛行一种传说:海顿为了要和那些听音乐心不在焉的贵妇们开个玩笑,特地在《G大调交响曲》的慢乐章中设计了这个“惊愕和弦”。这部交响曲在伦敦演出时,那些贵妇人听到慢乐章开头时果然一个个昏昏沉沉打起瞌睡来。乐队突然响起的“惊愕和弦”犹如一声霹雳,令贵妇们大惊而起。第94号交响曲自此被称为“惊愕交响曲”。而在德国它被称为“击鼓交响曲”,有别于编号103的降E大调“鼓声交响曲”。

Symphony No. 94 in G Major - 'The Surprise': II. Andante Pleyel Orchestra;Wanda Landowska - Haydn: Piano Concerto No. 6 in D Major, Symphony No. 94 in G Major - Chopin: Ballad No. 3 in A Major, Op. 47, Impromptu No. 2 in

故事 3

机智地为同事出面求情

相关作品:

升F小调第45交响曲“告别”

1761至1790年,海顿在匈牙利贵族埃斯特哈齐家族当了整整30年的宫廷乐长。1766年,尼可劳斯·埃斯特哈齐大公在绪底尔附近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夏宫,每年从春初到秋末都住在这里。海顿和乐队成员们则必须陪同大公,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宫中,度过一年中的大半年

乐师们的家眷大多住在维也纳,大家十分渴望与妻儿的团聚,但谁也不敢向尊贵的大公正面提出放假的要求。大家请备受爱戴的海顿爸爸想想办法,海顿明白既要将同事们的心情明确地传达给大公,同时又不能让大公难堪甚至起正面冲突,其中的利害和分寸必须拿捏精准。

尼可劳斯·埃斯特哈齐

1772年,海顿通过他的《升F小调交响曲》向大公表达了希望可以让乐师们早点回家去的建议。海顿在末乐章中别出心裁地让一件件乐器依次停止演奏,乐手吹灭自己谱架上的蜡烛然后离开乐队下场。到最后,舞台上只留下两把小提琴孤寂地结束全曲。

据说,埃斯特哈齐大公听完这部交响曲的演出,马上领会了海顿的用意。很快,他便下令让宫廷乐队的乐师们放假回家。《升F小调第45交响曲》自此被人称作“告别交响曲”。看完故事,我们也不得不对这位大公对音乐作品的领悟力点赞。若非如此,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了。

故事 4

一首好曲子换一把好剃刀

相关作品:

F小调“剃刀”弦乐四重奏

1787年11月的一天,伦敦出版商勃兰德到维也纳去拜访海顿。勃兰德到达海顿所住的埃斯特哈齐大公官邸时,海顿正在刮胡子。由于所用的剃刀不太锋利,海顿发牢骚说:“我愿意用我最好的四重奏来换一把好的剃刀。”

勃兰德听了这话,连忙赶回租住的寓所,取来了他自己刚新买的剃刀送给了海顿,最终换得了海顿新写的一首《F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55之2)。这部作品后来就被世人称为“剃刀四重奏”了。

String Quartet No. 2 in F minor, Hob. III., 61, The Razor, Op. 55: IV. Finale. Presto Panocha Quartet - Haydn: String Quartets, op. 55

故事 5

战争,让爱国心爆棚

相关作品:

C大调“皇帝”弦乐四重奏

1791至1795年间,海顿两次去应该伦敦。他羡慕英国人有自己的国歌《神佑吾王》,于是萌生了写一首奥地利国歌的想法。1796年奥地利和法国开战,使海顿写国歌的意愿更为强烈

后来海顿的一位朋友将他的愿望告诉了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沙劳,沙劳就命诗人豪什卡写出了《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的歌词。海顿于1797年1月把它谱成了四声部合唱歌曲——《皇帝颂》,其旋律实际上是以一首克罗地亚民歌为基础的。

Austro-Hungarian Monarchy - Die Kaiserhymne - Österreichische Volkshymne - 1867-1918(God Save Emperor Francis - The Emperor’s Hymn) Glocal Orchestra - Historical Hymns (Nationals, Regionals and Unofficials)

1797年2月12日,在奥地利国王弗朗茨一世生日当天,《皇帝颂》在维也纳国家剧院和各地的大剧院同时演唱。有趣的是这首当时的奥地利国歌现在是德国的国歌

弗朗茨一世

海顿在这一年晚些时候写作《C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6之3)时,又把《皇帝颂》的旋律作为第二乐章变奏曲的主题,于是这部作品后来被人称为“皇帝四重奏”

据说,海顿在他的垂暮之年,特别是在法国军队炮轰维也纳城的日子里,常常怀着深情在钢琴上演奏《皇帝颂》以从中得到安慰,足见他对这首国歌的挚爱。

Haydn: String Quartet in C, H.lll, Op.76, No.3 - 'Emperor' - 2. Poco adagio, cantabile Amadeus Quartett - Haydn: String Quartet in C, Op. 76 No. 3, 'Emperor' / Mozart: String Quartet in B, KV 458, 'The Hunt'

故事 6

“我已经衰老”

相关作品:

D小调“未完成”弦乐四重奏

1803年,71岁的海顿还写了一部《D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03)。当写完了行板和小步舞曲两个乐章后,海顿自感精力不济,无法再写完这部作品,于是就用他的一首合唱曲《白发老人》的开头几小节作为结束,这几句的歌词大意则是“精力一去不复返,我已经衰老”。

海顿把这部被后人称作《“未完成”四重奏》的作品交给友人时曾说:“这是我最后的儿子,和我还是很相像的。”另传,海顿后来还把《白发老人》开头的旋律和歌词印成卡片,赠送给来访的朋友们。

Quatuor No. 68 en si bémol, Op. 103, Hob. III: 83: Menuetto, ma non troppo presto Quatuor SUK - Haydn: Quatuor 'Le Rêve' - Quatuor 'Les Quintes'

故事 7

身首分离长达145年

令人唏嘘的是,海顿生前曾为埃斯特哈齐大公家族服务长达30年,而他逝世后大公家族却对他的下葬事宜一度不管不问。直到后来大公尼可劳斯二世经人提醒,才于1820年决定把海顿的坟由Hundsturmer墓地(现在的海顿公园)迁到艾森施塔特的海顿教堂。

当海顿的棺材被打开时,人们发现头颅不见了。后来调查发现,埃斯特哈齐大公的秘书罗森鲍姆(Joseph Carl Rosenbaum),是当时头骨学者盖尔(Franz Joseph Gall)的崇拜者。他买通了墓地管理员和其他两个公务员,在海顿下葬8天后就把棺材打开,偷走了头颅。因为当时找不到被盗的头骨,人们只能将无头的海顿遗体运到艾森施塔特下葬

海顿的头骨后来经过多人之手,于1895年被维也纳音乐家之友协会收藏在它的博物馆里直到1953年。又几经波折,头骨终于于1954年从维也纳被运到艾森施塔特与身体合为一体。经历了145年,海顿总算是有了全尸。

▼1954年6月7日,海顿“身首重合”现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