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的假象:很多时候别人并不是真的尊重你

图片源于网络

01

每个人都渴望受到尊重,但赢得尊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看来,真正的尊重源于你的专业素质、学识修养、作为贡献。但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并非如此。

更多的时候,面对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我们常会看他开什么品牌的车,穿什么牌子的衣服,拎什么品牌的包包,抽什么牌子的烟,甚至于皮带的logo、随行人员几人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评判标准,我们以此来判定这个人有钱没钱,有权没权,以此来拿捏我们后续与它们交际的态度和尺度。

但正因如此,那些混场面人,总是竭尽所能的给自己装门面,以此期待获得让别人高看一眼的资格,或者受到别人的尊重。可殊不知,即便别人对你客客气气、礼遇有加,但你的日常谈吐,你的职业的专业度,有可能在你一张口的时候就不小心出卖了你。

02

就拿昨天一个采访的事情来举个例子。

昨天,因为公司在复工复产期间做的一些工作,公司总裁和某银行行长一起受邀接受湖北某大报记者的采访。

由于是面对公共媒体,银行和公司方面都非常重视。提前一遍又一遍的梳理相关资料,准备相关接待,俨然有一种要接待大领导的气氛。

下午两点,采访正式开始。经过短暂的寒暄之后,记者开始提问,刚开始的两个问题,交流气氛还比较好,总裁和行长都讲的兴致勃勃。

但在第二个问题结束之后,出现了一个小问题。

记者对两位受访者此前讲的话做了总结,想以此承上启下,开启下一个新的话题,但显然他总结的并不到位,站在一旁的支行长一听就急了,赶紧礼貌的打断说:“我插两句话,李记者,刚两位领导总体表达的意思是……”

一通总结讲完,现场的记者和领导们都连连点头,觉得总结的非常到位,要高度有高度,要深度有深度。

之后,记者又接着继续采访。一个小时候后,采访结束,总裁和行长礼貌的跟记者告别,请记者下次再来单位“指导工作”。

但转头,离开采访地,在回公司的路上,谈起刚才接受采访的事,总裁无意间来了一句感慨:“现在的记者还是比较稚嫩。”

03

看得出来,经过此番交流,这位记者在总裁心目中的专业度是有打折的,而这从整个采访环节的提问和交流中也能充分感受得到。

可是,看上去不管是总裁还是行长对这位记者都是非常尊重的,不仅在见面时亲自迎接到办公室,告别的时候也是亲自送到楼下,你能说这个尊重是假的吗?

当然不能完全说是假的,只能说,这个尊重更多的是基于这位记者所在的媒体平台,基于这位记者给公司和银行带来的宣传效应,而基于他个人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这就是尊重的假象。

我们常常以为别人对我们礼遇有加是尊重我们个人,而事实上,别人对你的尊重往往是基于你的地位、你的权势、你的平台、你背后的资源以及你能给它带来的利益。一旦没有了这些表面的东西,你以为他们还会关心你是老几?

04

也因为这样,身为职场人,我常常不断告诫自己,千万不要把平台的影响力误当成自己的能力,也千万不要把平台的强大,误当成自己能力的强大。

但在职场呆久了,人很容易陷入一种虚幻的假象之中,尤其是当身边的人对你客客气气,不断的吹捧你、奉承你的时候,人很容易就飘起来,很容易觉得“老子天下第一”“老子无所不能”。但却不知有一个词叫“捧杀”。

每当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不断看清自己,分清你现在所拥有的,哪些是你自己的,哪些是平台的。要常常跳脱出来,站在远处审视一下自己,不要沉浸在一种看似美好却虚幻的假象之中。否则,当某一天,当你突然失去这样的平台,你会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抛弃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