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诗仙李白
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诗歌发展的极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两颗光芒万丈的诗坛巨星,他们就是这回要谈论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一天,早以咏柳》回乡偶书等诗作名扬四方的贺知章,在家中接待了一位气宇轩昂,神采飘逸的客人。贺知章这时已80多岁,在朝中任“秘书监“(掌管朝廷典章著作、史书撰写的官职),德高望重,人人敬佩。他看了这位客人奉上的诗作,昏花的老眼放出激动的光芒,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翻到《蜀道难》这首诗时,他禁不住高声吟哦起来: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刚刚吟完第一句,贺知章便不顾自己年迈体弱,起身拉着客人连连赞叹说:“好一个开头,笔锋峻峭,似劈空惊雷,力拔千钧。奇文!奇文如此诗句,若非天授,岂凡人所及?对,你一定是天上下凡的谪仙!”
“谪”是贬责的意思,“谪仙”就是指由天上罚下人间的仙人。这位被贺知章看作仙人的来客,不是别人,正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他的诗篇,清新俊逸,狂放豪迈,飘洒脱俗,超凡绝世,所以后人多沿用贺知章对他的赞美,称李白为“诗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据他自己说,他的老家在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汉那位豪气凌云,功高盖世的飞将军李广,就是他的远祖。据史书说,他的先辈在隋朝末年被流放到遥远的西域。武则天篡位做皇帝这一年(公元701年),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现吉尔吉斯境内)。他5岁那年,父亲带着全家迁往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由于父亲经商赚了不少钱,李白从小在富有的家庭环境中长大。青少年时代,他爱读诗书,喜好舞剑,轻财爱侠,重情尚义。据说一次外出游玩,他看到一位老太太在石头上磨铁杵,悟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从此以后,学文习武,格外用功。他本来就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成诵,加上勤学苦练,自然成了一个才华出众的人。
李白从小还培养了志趣远大,品性高洁,胸襟开阔,潇洒脱俗的精神境界。当时的读书人,为谋取功名,都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看不起这种按部就班地往上爬的做法,认为这都是“凡儒俗人”干的事,他从没有去应试过一次。按他的想法,他要么一鸣惊人,一步登上显要高位,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否则甘愿一辈子默默无闻,当一个普通百姓。曾经有人推荐他做个小官,才高性傲的李白根本看不上眼,一口拒绝了。他常常自比东晋时期治国有方,并领导了淝水之战的著名政治家谢安,认为自己必定能像谢安那样,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怀着这样远大抱负,25岁时,他满怀“安社稷”、“济苍生”的雄心壮志,离开四川,仗剑远游。他先出走三峡,漫步襄汉(今湖北省),再南游洞庭(今湖南省),东步金陵(今江苏省),又往太原(今山西省),最后到了齐鲁(今山东省),住在任城(今山东济宁)。李白的这次漫游,长达17年之久,足迹踏遍长江、黄河中下游许多名城古邑、风景胜地,结交了许多文人学士、社会名流。他重友情讲义气、爱喝酒,每到一处,遇到好友知已,总是开怀畅饮,三杯下肚,诗兴大发,美词妙语,如泉喷涌。请看下面这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赠送给孟浩然的离别诗,感情真挚动人,意境开阔幽远尤其是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既写了诗人翘首凝望、极目远送朋友时所看到的景色,又含不尽深情于宽阔无边的画面之中,李白那神驰目注孤帆远影的镜头,不正是他与朋友难舍难分、一往情深的表现么?那浩淼东去,流至天际的一江春水,不正是诗人怅惘若失,心起伏的象征么?情景交融到如此完美境界的诗句,真是千古难得!
李白42岁那年,由于贺知章欣赏他的诗文,在唐玄宗面前鼎力推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两人谈论当世大事,李白谈吐不凡,妙语迭出,甚为玄宗赏识,当场摆出酒席,请他吃饭。席间,玄宗看一碗汤太烫了,就拿起汤匙,亲自为他调冷一些,这就是有名的御手调羹”的佳话。此后,玄宗多次召李白进宫,让他即席作诗。李白每次都提起毛笔,不假思索,龙飞风舞,一挥而就;写出的诗篇,声情激越,气魄雄伟,瑰丽多姿,意悠长。玄宗看了,叹服称奇,不久就让他当了翰林供奉,专在宫廷写诗作文。
李白受诏进宫,开始是满怀壮志,准备施展宏图,像东晋政治家谢安那样建功立业的。但不久他就发现,后期的唐玄宗已不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玄宗赏识他,只不过想让他做个歌功颂德增添雅趣的御用文人,根本不想让他发挥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这使李白非常失望。于是,他常和一帮文人学士聚在一起,城内城外,纵酒游乐,以狂放傲世来排遣心中的愤懑。
李白进宫的第二年春天,后宫沉香亭畔,牡丹花盛开,近赏芳姿艳丽,远观五彩若霞,煞是好看。一天,唐玄宗携杨贵妃,由高力士和杨国忠陪着,到亭子里来观赏牡丹。玄宗见杨贵妃桃腮粉面,笑生双颊,轻步漫游,媚胜百花,心中十分高兴,便吩咐诏见李白,让他来立献新诗。
几个内侍牵着御马玉花,匆匆跑到翰林院,根本不见李白人影,后听说他到街上喝酒去了,才又奔向城里。偌大一个京城,茶坊星罗棋布,酒肆栉次鳞比,何处去寻李翰林?内侍们走东坊,跑西肆,正急得没法,忽听一座楼上有人高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这不是李翰林的声音吗!”内侍们说着,三步并作两步登上楼,果然见李白正在举杯痛饮。他听说皇上宣召,只得离去。来到沉香亭,玄宗见他醉态可掬的模样,便笑着对他说:“太白,今日牡丹盛开,朕与贵妃赏花,卿就即景写首《清平调》吧!”
李白望着亭外色彩缤纷,竞相开放的牡丹花,忽然一阵风吹过,送来杨玉环身上浓烈的香气。李白斜着醉眼一看,杨贵妃果然生得花容月貌,不愧为绝代佳人。于是,第一首诗已涌现脑海:“云想衣裳花想容…”。
李白坐到几案前,准备挥毫,玄宗见到他伸出的脚上,两只靴子都穿开了缝,便随口问道:“太白,你的靴子怎么破成这样?”李白张口便说:“臣有一双新靴,是专为进宫时穿的,今日来得仓促,未及换上!”杨贵妃高力士、杨国忠等在座的,听了这话都哂笑起来。玄宗也给他的话逗乐了,便接着问道:“朕给你的俸银呢?再买 双靴子也买不起吗?”李白毫无羞色,大大咧咧地回答:“俸银都让臣买酒喝了。”玄宗为他的豪爽而高兴,笑着点点头说:“朕记得你《将进酒》中的诗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吟着这样狂放的诗句,玄宗不禁哈哈大笑起来,随后扭头对高力士说:“你去拿双新朝靴来,让太白换上。”
不一会儿,高力士提来一双新靴子。李白接过靴子,便准备将旧的换下来,可脱了几次也没脱下来。原来古代靴子都有个高腰,脱起来很费劲。他见高力士站在旁边,便借着醉洒,把腿一伸,对高力士说:“帮我脱下来!”高力士是内侍省的主管,挂着右监门卫将军的官衔,玄宗不理朝政时,他事实上就是皇帝的代表。朝中大小官员,都很巴结他,而小小的翰林学士,竟敢支使他当众脱靴,实在是对他的莫大侮辱。但当着皇帝的面,他又不好发作,只好忍着气替李白脱下了双靴。
李白穿上新靴,提起御笔,饱蘸浓墨,铺开锦笺,龙飞凤舞地挥洒起来。李白一边写,杨玉环在一边轻吟。写了几行字,李白移动锦笺时,发现放在边上的御现碍事,便又随口吩咐杨玉环道:“把砚台拿起来一下。”杨玉环是玄宗的宠妃,在皇帝面前说一不二,谁也不敢吩咐她做事,可今天李白写诗,却让她捧砚,真是胆大包天。幸亏当时杨贵妃高兴,闻声倒真的把砚台捧了起来,待李白将锦笺移动并铺好后,才放了回去。顷刻之间,李白便写成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
第一首极写牡丹和贵妃之美,说相比之下,行云自觉彩衣不艳,鲜花自愧容貌不丽;如此娇美的名花和贵妃,若不是在神话中的群玉山上看到,恐怕只有到西王母的瑶池里才能相遇。第二首写玄宗胜过梦会巫山神女的楚王,杨贵妃胜过汉成帝宠妃赵飞燕战国时的楚王与神女相会,只不过是梦幻虚境,而玄宗却能亲赏“红艳”与“凝香”第三首说名花和美女相互辉映,经常得到王的欣赏;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即使有再多的愁暗恨,也会消失殆净。
这三首诗,浓艳华美,风流施施,语带双关,句句妥帖;以花衬人,不露痕迹;以人写花,浑然一体。玄宗看罢,赞叹不已:“李卿真是高才,可压倒翰林院里所有学士了。”
杨玉环对这三首《清平乐词》,更是爱不释手,时常低声吟诵。一天,高力士见四下没别人,便神秘地向她问道:“借问汉宫谁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这句怎讲?”杨玉环得意地说:“那是用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与我相比呢!可怜她只有穿上新妆的时候,才有点像我。”高力士阴险地说:“娘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赵飞燕本是宫娃,立为贵妃后,曾宠极一时,但终被废为庶人,打入冷宫,自杀而死。李白是诅咒你同赵飞燕一样,出身下贱,好景不长呢!”杨玉环一听,不禁怒火中烧,怀恨在心。从此以后,她便常和高力士等一起,着机会就在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
李白哪里知道这些!他得罪权贵,演出了“力士脱靴”、“贵妃捧砚”这一幕幕让人捧腹的好戏,纯属性格放达,一时随意所致。杜甫曾写过一首诗,传神地描绘了他狂放不羁的性格和当时在京城的生活:“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可是,像高力士、杨贵妃这样的权贵,哪里能忍受得了李白如此桀骜不驯、不恭不敬呢?他们的一次次谗言攻击,玄宗对他的态度也逐渐冷漠下来。李白这时也看出,长安已不是他所呆的地方了,于是主动上书玄宗,要求还乡。就这样,他落脚京城不满两年,又开始游四方,过起飘泊生活了。这次漫游的时间也达十年多,地域也很广阔:北至河北、山西,西至陕西、河南,南至安徽、江西他走一路,喝一路酒,交一路朋友,写一路诗,让酒香、友情、诗篇洒遍了半个中国。
由于受到官场挫折,更广泛地接触了社会,李白这一时期的创作有了重要变化。他除了继续描写游山玩水,抒发豪兴,表现了怀才不遇的诗篇外,还在创作中增加了抨击社会黑暗的内容。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想象极其丰富,风格极为豪放的杰作,最后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对当朝的“权贵”们,直言不讳地表示了鄙视和否定。又如在将进酒这一奔放豪壮,气势非凡的名篇里,他放声歌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里,由对现实优愤而产生的狂放之情,表现得多么痛快酣畅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李白正在庐山一带隐居。他怀着平息叛乱,保卫国家统一的心愿,参加了永王李璘反抗叛军的队伍。不料,唐肃宗李享怕李势力扩大,把自己的皇位篡夺过去,就找岔儿给他一个“反叛”的罪名,并派兵讨伐。李白这下可倒霉了,原来的救国之举,顿时变成“从逆”(跟从叛逆)之罪,被抓起来投入监狱,饱尝了铁之苦。多亏名将郭子仪搭救,他才免于一死,被押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附近),半途遇到大赦,才得以自由。接到赦书时,年近六十的李白高兴万分,立即乘船沿江而下,开始了他人生最后一次漫游。《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记载了他当时的喜悦之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迅疾飞动之势,畅快豪爽之情把诗人历尽艰险后突然发出的欣喜欢愉,传达得淋漓尽致,精妙绝伦,实为千古佳构。
李白最后一次漫游时间只有三年多,地点主要在安徽南部一带。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他在贫病交加中死于安徽当涂县。据说李白的死,是因他喝醉酒后,月夜泛舟长江,看到皎洁的明月映在水里,纵身跃入江中,捞月而去,这个“捉月而亡”的传说,虽然不一定是事实,却很符合诗人毕生追求高洁理想的性格特点。
李白诗歌创作的最大特色,是想象奇特,格调豪放。他喜欢从高处、远处、深处着眼,写出阔大壮美的境界;喜欢用夸张、拟人、比喻的手法,把景物写奇、写活。如他描绘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形容朔风苦寒:“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抒发愁愤:“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类以惊人想象力和夸张手法,来描写平凡景物的仙语神句,在李白的诗篇中随处可见,确可谓名副其实的“诗仙
“名扬宇宙而枯稿当年”,这是李白在一篇文章中评说自的话,实在讲得太好了!李白一辈子郁郁不得志,死后却受到人民的广泛赞颂。他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如日月悬空,光芒万丈,值得人民永远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