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村悲歌赠吴季子

《姑苏晚报》2021年03月22日 B07版

  徐静

  一

  在明末清初的诗坛上,吴梅村享有顶级声誉,“诗坛领袖”名满天下。

  吴梅村(1609-1672),名伟业,字骏公,梅村是其号,太仓人。

  吴梅村现存诗歌一千余首,各体皆工,尤擅长以重大时事为题材的七言歌行体,文辞清丽,委婉苍凉,描绘特定的历史画卷,颇具诗史之风,后人称之为“梅村体”。乾隆朝编辑《四库全书》,吴梅村的诗文集《梅村集》被收入而且排列清人集子的首位。乾隆皇帝亲制御诗《题吴梅村集》赞叹“梅村一卷足风流”。

  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赵翼晚年撰写《瓯北诗话》,遴选唐宋以来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十位大诗人进行评析,而吴梅村也入赵翼法眼名列其中,由此可见吴梅村在中国诗坛上的独特地位。

  提到吴梅村,马上会想到《圆圆曲》。的确,情韵俱胜的《圆圆曲》堪称吴梅村歌行体诗歌的优秀作品,代表“梅村体”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成就。不过,吴梅村还有一首歌行体诗《悲歌赠吴季子》也颇为特别。

  《悲歌赠吴季子》作于清初顺治年间,悲歌所赠对象吴季子即江南奇才吴兆骞,他在兄弟中排行第四,故称季子。《悲歌赠吴季子》一诗,为吴兆骞在江南科场案中受屈含冤被流放的不幸遭遇而悲歌。

  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号季子,吴江人。工诗善文,著有《秋笳集》。史料记载,吴兆骞少时颖异不凡,博涉文籍,才智出众,名噪江南。顺治十年(1653),江浙文社春秋之际聚会于虎丘、鸳湖等地,以文会友。吴兆骞与吴梅村等前辈耆宿即席唱和,常常是语出惊人,惊动四座。当时文坛盟主吴梅村十分欣赏吴兆骞,将他与陈维崧、彭师度并称为“江左三凤凰”。恃才傲物的吴兆骞亦颇为自得。据传,他曾与好友汪婉私聊,非常自负地调侃道:“江东无我,卿当独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清初江南科场案的发生,是吴兆骞人生的重大转折。

  一夜之间,从自以为可独步江左的少年天才突然沦为阶下囚,沉冤莫白。

  二

  顺治十四年(1657)八月,江南才子吴兆骞参加江南闱乡试,顺顺利利考中举人。不过,倒霉的是,这年十一月南闱科场案爆发,有给事中参奏,举报科场舞弊黑幕,说主考涉嫌舞弊云云。顺治皇帝雷霆震怒,下旨责令刑部严审,并命江南新榜举人入京复试。

  第二年四月,皇帝亲临西苑瀛台复试江南新科举人。据史料记载,复试之日,持刀武士林立,堂下列出刑具,考场气氛异常森严,令人不寒而栗。很明显,皇帝要塑造清朝统治威严,打击前朝江南士子的狷介疏狂。吴兆骞本是性情中人、柔弱文士,哪里见过这般阵势,森严异常的氛围破坏了吴兆骞的复试情绪,因此,战战兢兢不能握笔,答卷时不知所云未能终卷。这样一来,其悲惨结局可想而知,吴兆骞被革除功名,责打四十板后充军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家产籍没,父母兄弟妻子均流徙宁古塔。

  顺治十六年(1659)春,遭受人生重挫的吴兆骞,满怀沉痛的心情,自京师出关,踏上流徙塞外之途。实在是因为吴兆骞的大才子名气太响了,所以,送其出关之作遍于天下。而在天下士子为吴兆骞流徙塞外所作的无数作品中,吴梅村的《悲歌赠吴季子》脍炙人口传诵一时。诗曰:

  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十三学经并学史,生在江南长纨绮。词赋翩翩众莫比,白璧青蝇见排抵。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绝塞千山断行李。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八月龙沙雪花起,橐驼垂腰马没耳。白骨皑皑经战垒,黑河无船渡者几?前忧猛虎后苍兕,土穴偷生若蝼蚁。大鱼如山不见尾,张鬐为风沫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昼相逢半人鬼。噫嘻乎悲哉!生男聪明慎勿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三

  《悲歌赠吴季子》以“悲歌”命名,奠定了全诗悲愤哀痛的基调。

  为了渲染悲哀的气氛,诗篇开头便开门见山点出主题:“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化用南朝梁代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意即人生自古伤离别,古代道路崎岖,交通不便,行旅多艰,每一次送别或许意味着更长久的分离,再会难期。更何况,此次吴兆骞流徙出京不是一般的离别亲友,因此,开头二句极言别恨之深。

  紧接着,诗人不禁设问吴兆骞为何会遭此悲剧?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联想到山不像山,水不像水,生不能生,死不能死的塞外绝域流放地,诗人情不自禁悲声叹息,这是一种怎样的冤屈悲惨呀。一字一泪,令人心酸。

  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描述吴兆骞的不凡出身与过人才华。吴兆骞出生于吴江松陵一个官宦之家。其父晋锡,崇祯十三年进士,授永州、武昌推察。甲申事变后,跟随反清义士从事抗清活动,为衡、永、郴、桂团练监军,后升任永、郴巡抚。在吴江,吴家是世代书香门第、富贵之家。吴兆骞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十三岁即学习儒家经典与历史,博涉文籍,有史料记载:“每鼻端有墨,则是日读书必数寸矣。”

  “词赋翩翩众莫比”描述吴兆骞词、赋都写得十分出色,文采优美,无人可比。史载,吴兆骞少有隽才,才华过人,九岁即能作《胆赋》,十岁写出《京都赋》,见者惊异。然而,鹤立鸡群,群鸡攻之。“白璧青蝇见排抵”暗示吴兆骞蒙受了不白之冤。句中“青蝇”比喻进谗言者,语出陈子昂《宴胡楚真禁所》“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意为洁白的宝玉被苍蝇所玷污,喻指因谗被冤。据记载,吴兆骞年少时便性情简傲,不拘礼法,长大后更加“傲岸自负”“不谐于俗”,以致“乡里嫉之者众”,不少人对他又嫉又恨。受科场舞弊案的牵连,吴兆骞被抓下狱后遭流放,据传是由于小人的告发,遭人构陷致祸。因此,“词赋翩翩众莫比,白璧青蝇见排诋”二句乃实写,悲叹吴兆骞的翩翩之才不幸遭到“白璧青蝇”之毁。从中可见诗人对蒙冤受屈的吴兆骞非常同情。

  “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绝塞千山断行李”这几句是写吴兆骞被抓捕后,很难上书为自己辩白,塞外千山荒无人烟。也因此,“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意思说连押送犯人的吏役尚且都担心回不来,因而发愁泪流不止,那么,流徙之人还有什么依靠,这一去很难有生还的希望了。这里,诗人对吴兆骞的含冤被逐,深感痛惜不已。

  诗中下半部分,从“八月龙沙雪花起”到“白昼相逢半人鬼”这十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写流徙之地的酷寒、荒凉和恐怖。东北极寒,农历八月塞外沙漠之地已经下雪,而且积雪深厚到骆驼垂腰马没耳,极其寒冷。更可怕的是,这地方历来是古战场,白骨皑皑景象悲惨,黑河无船无人渡过。更何况,一路上野兽出没,日月颠倒,白昼相逢半人半鬼,犹如人间地狱,令人惊恐不已。这十句描写,也是呼应前面一句“生非生兮死非死”,不仅是说塞外流徙之地骇人听闻的恶劣环境,而且也有此次离别无异于赴死之意,暗示吴兆骞“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的悲惨前景。

  此诗尾部几句内涵丰富意味深长。中国传统社会向来重男轻女,然而,诗人在此却化用“建安七子”之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中“生男慎莫举”的句意,告诫道“生男聪明慎勿喜”,字字浸透着无限感慨,而下句“仓颉夜哭良有以”更是意涵深刻,特别耐人寻味。

  四

  相传,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仓颉为黄帝的史官,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在人类发展史上,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件。据《淮南子》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那么,仓颉造字为什么会导致“鬼夜哭”呢?其缘故不难理解,仓颉造字,促进了人类的文明,文化让人们开智,人们掌握了文字,觉知觉醒,就会聪明起来,不再盲从迷信,不再随波逐流,平时愚弄民众的魔鬼坏人,就会感到惊恐不安,所以会在黑夜里哭泣呻吟。这是“仓颉作书鬼夜哭”的本意。显然,造字的仓颉象征着自古以来启蒙民众的知识人。

  然而,吴梅村在这里却将“仓颉作书鬼夜哭”这一典故改造为“仓颉夜哭”,意即“读书人夜哭”,这一创造性用典,实在是意味深远,联系后一句“受患只从读书始”来看,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吴兆骞的悲剧,是因为读书太多太过聪明所造成,而实际上诗人是在追根寻源造成吴兆骞悲剧的深层次缘由,抨击嘲讽清代科场案背后那些黑暗的政治势力。

  清朝初期,清廷为了巩固专制统治,对汉人尤其是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江南士人严加控制,恩威并用,一方面开科举笼络一部分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利用科场案镇压汉人的反抗。江南科场案就是一例,此案可谓清初汉人知识分子,尤其是江南士人遭遇的一场莫大劫难。江南才子吴兆赛就是在这次科场案中被无辜牵连流徙荒凉苦寒之地。诗中描绘塞外冰雪肆虐、猛兽横行、人鬼不分的环境,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清朝残酷统治的象征。诗人创新用典“仓颉夜哭”,这一奇特意象就是喻指当时特殊思想气候下天下读书人的悲声痛哭。

  联系诗人的坎坷人生不难发现,“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这实在是吴梅村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悲叹。吴梅村本是明代高官,曾得到崇祯皇帝的赏识。清兵南下之后,由明入清,经历了天崩地坼、时代鼎革之变迁,吴梅村的内心十分痛苦。作为明末遗老,他曾决心终隐不仕清。

  然而,吴梅村在文坛上的名气太大,清朝统治者多次召他入京做官,想借重他的名声来笼络江南汉族士人。吴梅村以病为由再三推辞,相持了一年之久。最终,被逼无奈,吴梅村只好违背初衷,清顺治十年(1653)九月应诏入京。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但他内心深处满怀故国之思,顺治十三年(1656)底,以丁母忧辞职南归。虽然隐居故乡太仓,但吴梅村对自己仕清这段经历一直深感羞愧,内心十分沉痛。因此,顺治丁酉科场案中吴兆骞无端遭受横逆之灾,令他联想到自己的悲剧人生,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感同身受,于是,诗情郁勃,盘梗于胸中,不吐不快,一气呵成写下《悲歌赠吴季子》,悲痛之情喷涌而出。

  总体来看,《悲歌赠吴季子》全诗以“悲”字统领,贯穿前后,寓意深厚,以沉痛哀怨的笔触描述了清初第一起科场案对无辜知识分子的摧残迫害,为吴兆骞的含冤受屈而悲歌,同时,也是为自己在改朝易代之际失去自我人格这一悲剧人生而悲歌。读后动人肺腑,催人泪下,成为清初传颂天下的悲歌绝唱、不朽名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