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新眼科辩证体系的建立
王老秉承张子述教授以《审视瑶函》为旨要的学术观点,系统地研究了中医眼科的辨证思想。更受陆绵绵教授的影响,形成了在陆绵绵教授眼底辨证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引入现代医学的诊疗方法,通过实践,进一步充实和发展眼底辨证体系。王老认为,中医院眼科的临床实践为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思想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国眼科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给中医眼科提供了一次发展的机遇,利用眼科新型检查设备,分析眼部局部改变与中医眼科证型的相关性,对陆绵绵教授首创的眼科局部辨证理论体系进行验证和深化,有可能形成具有现代特色的新中医眼科辨证体系。从而提出在提高临床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发展中医眼科基础理论。目前要做的主要是实现诊断的客观化和辨证论治的规范化,使传统模糊的体系在实用层次上清晰起来,为深入研究新中医眼科辨证体系创造条件。
《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王老经常提到。因此,阴阳共用,目能明视万物。所谓“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故阴阳合抟而精明也”。可见目在结构上黑白分明,内涵精气与阳气;在体为精,在用为神,体现了“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点,并决定了其独特的病理特征和理法方药的思路。“月肝开窍于目”,肝目同为“体阴而用阳”同气相求,故目多因肝致病。《证治准绳》载“火性炎上,目窍高,火所从泄”,故“火热”致病确是眼科最主要病机特寺点。阳热亢盛,最易耗伤目中阴液阴损及气,阴损及阳,故“阴液易伤,阳气易损”。根据目的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遣方用药才能有的放矢,清泻火热,疏肝解郁是眼科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退翳明目是眼科特有治疗方法;开窍明目贯穿于眼科治疗的全过程。在治疗眼底病时,网膜水肿应用疏肝健脾化痰利水法;眼底出血采用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的方法亦是王老的特点。于目为上窍,只有轻清之品才能升举上达,因此眼科用药应针对目的生理特点,结合药物的性味属性,以使药行目中而获得更好的疗效。注重药物选择的同时,还须合理配伍。如滋补药与轻清升阳之品配伍,如炙山药、龟板配桑叶、菊花,何首乌、熟地黄配伍羌活、防风等,既可本同治,又可达到用药轻清灵动的效果。
2、中医眼科系列用药研究
王老总结了江苏省中医院眼科创始人,名老中医童保麟的经验,以提高临床疗效作为出
发点进行了多种剂型中医眼科用药的系列研究。王老认为,由于眼组织解剖特点,眼科外用
药在眼科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中医眼科外用药的应用历史悠久,历代医家根
据临床实践,总结了很多有效的熏、点、洗、涂、敷等眼科外用方药。近代以来,随着西医眼药的广泛应用,中医眼科外用药在剂型与制备方面的不足也明显暴露出来,从而在临床应用中逐渐被忽略、淘汰。然而,临床上很多眼病目前尚无有效的西医眼药。因此应该根据中医典籍中有关记载,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及制剂方法进行中医眼科效药的研究是中医眼科发展的重要方面。王老带领科里人员先后进行了中医眼科外用药的散剂(八宝眼药治疗家兔实验性角膜混浊的实验硏究)、滴剂(消单灵眼液治疗家兔单疱性角膜炎的实验研究)、膜剂(AB药膜治疗上皮性角膜炎的实验研究)、外敷剂(增视眼罩治疗假性近视、视力疲劳的实验研究,中药热敷眼罩治疗睑腺炎的临床观察)、雾化剂等的实验研究,还采用辨证论治组方主持并完成了“润目灵促进水样液缺乏性F眼症汨液分泌”的临床硏究,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根据实验结果及临床药物验证,继承和转化为多个院内制剂,例如:增视敷药(益气活血,通络明目)——屈光不正与视疲劳;益视合剂(益气活血,通络明目)—屈光不正与视疲劳;中药麦粒肿热敷眼罩(活血化淤,通络止痛)——睑腺炎、睑板腺囊肿;AB药膜(祛风清热,退翳明目)——点状角膜炎;八宝眼药(清热解毒,收涩止泪,退翳明目)——结膜炎、目痒、流汨、宿翳、翳状胬肉、睑缘炎;红眼药(祛风清热解毒)—结膜炎;润目灵(滋阴清热,散瘀明目)——干眼症;夜明颗粒(补益肝肾,益气活血,通络明目)——视网膜色素变性继续深入地研究,可望产生新型中医眼科系列用药,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特长,提高中医眼科临床疗效,促进中医眼科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研究成果
主持了国家“十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等十余项课题。其中,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国家专利2项。
研制出了各种中医眼科外用药,如散剂(八宝眼药治疗角膜混浊)、滴剂(消单灵眼液治疗单疱性角膜炎)、膜剂(AB药膜治疗上皮性角膜炎)、外敷剂(增视眼罩治疗假性近视、视力疲劳;中药热敷眼罩治疗睑腺炎)、雾化剂(润目灵治疗水样液缺乏型干眼症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