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伐齐:连下齐国七十二城,缘何最终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乐毅伐齐,过程很耀眼,结局却很遗憾,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死后,愍王即位,南攻宋、楚,西击三晋,连年征战,国力日耗。
齐愍王为人骄傲,刚愎自用,倚仗强大的国力,插手他国内政,四处征战,树敌太多,
南边在重丘战胜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
燕国发生子之之乱时,齐国以讨伐子之匡扶正义为名发兵攻燕,很快攻占燕国都城,中战国也趁机攻占燕国数十座城池,弄得燕国几近亡国,
尤其是灭宋这件事,惹怒了诸侯国,宋国是一个仅次于七大战国的中原王国,是卡在楚魏齐韩之间的缓冲地带,谁灭了宋,便立即面对其他大国,形成对其他大国的威慑。所以各国都不赞同齐国独吞宋国。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施行暴政,
燕昭王认为报仇时机已到,想乘机攻齐,但从燕国的土地、人口和经济条件看,燕远不如齐国,单凭燕国本身的力量,不可能战胜齐国。在此形势下,燕将乐毅和燕相苏秦提出争取与国,孤立齐国;并怂恿齐国灭宋,以加剧它与各国的矛盾,尔后联合各国,大举攻齐。燕昭王采纳了这一计策,
燕表面上臣服于齐,并派苏秦入齐进行离间活动,取得了齐愍王的信任。
离间计是瓦解一个集体内部比较管用的计策,李牧被冤杀、廉颇被撤换成赵括、白起遭范雎谗言都是此计作祟,秦国统一六国,惯用的就是离间计,用钱收买大臣,离间内部,还有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拆散合纵的局面,反观战国时期的争斗,都有离间计的身影,
齐国被燕表面的屈服所迷惑,放松警惕,对燕不加戒备,甚至连防备燕国的兵力也全部从北面撤回,
树大招风,齐国到处树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齐国的独霸做法间接为各国的合纵创造了条件,即使是日后强大的秦国,称霸的策略也是离间分化各国的矛盾,最后各个击破,逐步蚕食掉的,齐国是在给自己挖坑,
联盟已形成,伐齐时机已到,
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韩、赵、魏五国军队攻齐。齐愍王骄傲自恃,开始时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伐齐国。及至发现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全国军队主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双方兵力在济水西面展开决战。
齐军由于连年征战,士气低落。齐愍王为迫使将士死战,以挖祖坟、行杀戮相威胁,更使将士离心,斗志消沉。结果,当联军进攻时,齐军一触即溃,遭到惨败。
齐愍王饮鸩止渴的做法完全是靠武力蛮干,逼自己的士兵造反,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张飞是怎么死的,狗急还跳墙,你不让我活,我先不让你活,齐愍王的下场和《三国演义》里的张飞一个样,被部下所杀,而且是抽筋致死,可见被自己人痛恨到什么程度,
齐军退保都城临淄。齐军主力被消灭后,秦、韩两军撤走,乐毅派魏军南攻宋地,赵军北取河间(今河北献县东),自率燕军向临淄实施战略追击,继续聚歼齐国败退的残余势力。
此时,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一举灭齐。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
在应不应该长驱直入齐国腹地的问题上,燕军内部出现了意见分歧。那么,乐毅到底该不该长驱直入?
在剧辛看来,乐毅率领燕军主力独自灭齐,是不可取的,如果这么做,燕齐两国必将结下血海深仇。且齐国地大物博,想彻底灭齐难于登天,而且其余四国已经退兵,行灭齐之实的主要就是燕国,若日后齐国复苏,必将首先发兵于燕国以报灭国之仇,到那时,燕国又将陷入无休止的战乱之中。而真正的利燕之策应该是,乐毅率众只夺取齐国数座边城,而后循序渐进,打一寸土地便得一寸,逐次蚕食削弱齐国。要知道秦国的远交近攻,就是这个意思,
从务实的角度来看,剧辛的话不无道理。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当时的齐国毕竟是战国七雄中的庞然大物,燕国想要灭掉并一口吞下齐国,确实没那么容易,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剧辛“缓进伐齐”的观点虽然保守但是眼光长远,属于稳扎稳打,将来即使遇到变故也不会损失过大,
不过乐毅的话也有道理。乐毅作为一名军事家,看重的是稍纵即逝的战机。他通过对战场形势的判断,认为燕国应该抓住战机,乘胜追击。所以乐毅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主张,下令进军深入齐国。齐国果然大乱。
此外,乐毅这么做,可能还有另外一个考虑。燕昭王发动对齐国的战争,主要原因是齐国曾经差点灭了燕国。对于这一点,燕昭王一直耿耿于怀。现在燕军有机会让齐国也品尝一下燕国曾经的苦痛,燕昭王必定赞成。而如果乐毅错失良机,则有可能会受到燕昭王的责备。
所以,乐毅“急进伐齐”的观点,既有对形势的精确预判,也可能有不得已的苦衷。在当时情况下,乐毅的做法是对的,虽然有些冒险、急功近利,但收益最大,只是乐毅千算万算,漏了一点,就是他的支持者,燕昭王的寿命,
冒险的做法,存在根基不稳,一旦遇到变故,将前功尽弃,
乐毅入临淄后,为减少齐人敌对情绪,以利夺取全部齐地,乐毅在攻占临淄后,申明军纪,禁止虏掠,采取兵抚交用的策略。减轻齐民赋税,用官爵和封地笼络齐吏,以争取人心。
攻城略地无外乎就是要守得住,得民心,自然会得到支持和拥护,
乐毅利用五年时间,连下齐七十二城,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
这里遇到个对手,田单,死守坚壁不出,同乐毅打消耗,
孙子说过:“其用兵之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这几句话大致意思是说:率领大军作战,要速战速决,拖久了士兵就会疲惫,士气也会下降,而且长期在外作战对于国力、粮草消耗很大。用兵打仗不能久拖,需要一鼓作气来取胜。
田单避其锋芒,选择坚守不出,乐毅伐齐,战线太长,虽然粮草可以在占领区取得,但拖久了影响士气,与己不利,长平之战初期,廉颇看到秦军实力强悍,不能硬拼,秦军是远离故土,且补给线太长,只想速战速决,而廉颇就坚固堡垒,固守不出,拖着不跟你速战,拖久了粮草就不够了,拖久了士气就下降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也是这个打法,
另外田单也是想争取时间,借援军帮忙,就是赵国,事后的齐、赵联军伐燕就是佐证,
当然乐毅考虑的是:
一、攻心为上,攻城次之,用武力不得民心,而且乐毅攻城后的方针都是以笼络民心为主,倘若这时用武力强攻,城破人亡,有可能以前攻下的城池会反噬,只能用王道,以理服人,
二、燕王以一个小国吃掉大国齐国,人心不服的话,必然也会消化不良,引起后遗症。所以,乐毅不期望迅速平齐,而想慢慢收服人心。
三、他也清楚,长驱直入速战速决的弱点就是怕稳不住,一旦民心骚动,将前功尽弃
不久之后,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田单利用乐毅与燕惠王有矛盾,用反间计撤换了乐毅。田单一鼓作气收复全部失地,燕国满盘皆输,
乐毅的成功是得到了燕昭王莫大的支持,是与燕昭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全力支持有关。而乐毅后来功败垂成未能灭掉齐国,则是与燕惠王误信谗言,失去了对乐毅的信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