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园林园题想到的
肖旭
我国的园林,大约从殷周开始兴建,经历代匠所师们的承袭发展,已具很高的艺术水准和独特风格。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北方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现存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现存的私家园林:扬州的何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园林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
对园林的热爱,是与日俱增的。到过苏州,我一定要流连苏州的留园、拙政园;到过扬州,我一定要逛瘦西湖。那是江南园林艺术的宝地。无论古典诗词,还是文化渲染,人人都说江南好,究竟好在哪里呢?原来艺术家们也有偏爱。看了苏州的小桥流水、杭州的西湖美景,不免让人叫绝,绝就绝在江南的水。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都是崇尚水的。江南园林中,以得水为贵,宅园的选址大多在靠近水系的地方。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山水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家乡的江河湖泊众多,以水见长,自然是依托水乡的地貌,凭借山水、花草、建筑所构成的景致,还将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形式,如石雕、壁画、匾额、楹联、碑刻艺术等融入造园之中,深化园林的意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极富情趣。
园林的灵气得益于山水,但它的人文底蕴更得益于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园林离不开水景,曲水流觞的格局,穿插着亭阁、栈道、水榭、小桥、假山、瀑布等园林建筑小品,沿溪边、涧边、湖边种植各种水生植物。人们漫步其中,观赏到小桥流水、瀑布飞流、曲桥风荷等江南水乡特色的园林风景,沐浴着大自然最原始的气息,心旷神怡,留连忘返,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中一支奇葩,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园林,虽然以自然为宗,但绝不是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它不仅追求历史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更让游园的人们享受到一种高雅的文化意境。完美的园林,不仅凝聚了家乡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更是特色鲜明地折射出家乡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突出地抒发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这就是人们喜欢游园的缘故。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其实,人居之地,有数杆修竹,一湾湖水,即成一方园林。这些年,一直寻求一种园林居,现在才觉得,自己已经身在其中了。
能在水乡园林之城放下脚步,品味着这山,这水,这湖,这绿……不忘情于大自然才怪呢!
游人游园,意在体会园林的清幽、超逸、空灵而又隽永的意境,从而睹物会意、触景生情,感受到有限空间环境中的无限丰富的意趣。园林园题在客观上便起着画龙点睛、点化意境的重要作用。
园题大致包括园名、景点的木石题额、楹联及题诗。好的园名往往引起人们的好奇、联想;意味隽永、书写优美的题额,诸如“幽径通曲”、“渐入佳境”等,令人回味无穷;至于那些楹联和题诗,又常常以清词丽句状景言情,令人为之留连忘返,赞叹不绝。
园名最初只是一种符号,通常以地名或人的姓氏代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后北魏孝文帝提出“名目要有其义”,园名开始大有讲究。在宋时,凡筑园立名,大多反复斟酌,深寓其义。北宋朱伯原在苏州筑乐圃,他的《乐圃记》说:“不以轩冕肆其欲,不以山林丧其节。颜子在陋巷,不改其乐,可谓至德也。予尝以'乐’名圃,其谓也乎!”一个“乐”字包含了有关士人忧乐的大道理!
表现渔隐之乐,是园名万变不离其宗的大热点。今存苏扬一带的文人园林,就有不少范例。如“拙政园”、“留园”、“个园”等,从园名就可以看出园主清高超然的性情。个园取“竹”字的一半,园中又广植修竹。游人闻其名,睹其景,心中怎能不生出一种独立不羁、自然本真的情韵来。苏州“拙政园”,取名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闲居赋》:“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拙之者为政也。”这不仅切合当时园主王献臣辞官归乡的实际情况,而且自嘲中,又带有不为世用、退而求次的感慨。苏州又有《鸥隐园》,源于《列子·黄帝》所述:“鸥飞不悦”的故事,园主以“鸥隐”为名,取其忘机主义。而《桃源山庄》、《五柳园》等,一见便知是仰慕陶渊明的闲适旷达;扬州《寄啸山庄》、苏州《忆啸园》,又在追攀两晋高士孙登的潇洒脱俗。
最有趣的是宋代以来,园名有比小的风尚。起先是《壶隐园》,将园比作《后汉书·方术传》中卖药老人的悬壶;接着又有《一枝园》,取《庄子》“鹪鹩巢林,不过一枝”之义。又有《残粒园》、《介子园》等园名。此外,用造园方法来名园,又别具一格。清代金陵《随园》原为江宁随赫德之园,名随园,后为袁枚购得,大加整修。因“随其高为置楼,随其下为置溪亭……就势取景,而莫之天阏者,故仍名曰'随园’”。
额题看似简单,但要恰到好处,画龙点睛也不那么容易。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就说过:“立亭榭名最易蹈袭,既不可近俗,而务为奇涩亦非是额题应因景酌取,力避俗涩。
司马光独乐园中的景点命名是写意化的,如“弄水轩”、“种竹斋”等,很容易让人想到“悠然见南山”的逸情及“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虚心即吾师”的境界。苏州留园有一轩名“闻木樨香”,周围都是木樨,是秋天赏花闻香的好去处。知道了《五灯会元》中晦堂法师点化黄庭坚的故事,那么当你去游览时,便明白生命的根本之道就如同木樨花香自然飘溢一样,无处不在,自然而永恒。这种借物明心的理趣和用诗意语言来暗示精深微妙境界的表达方式都体现在文人园林的匾额题名中。
网师园中有“月到风来亭”,取自邵雍诗:“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实景中流动着清虚的味道,微妙得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留园有个“活泼泼地”景点留题,出于程颢评《中庸》“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这些题额看似平常,实际上都是前人精心杜撰的结果,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细细品味,方能有所领悟。
有些景点留题除了有引导游人赏景的作用外,还很耐人寻味。曲径通幽,很自然地让人想起唐人常建《破山寺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从而逗起游兴,有“引而不发,跃如也”的作用。上海豫园山林景色之前,石上也有一匾作引导,上书“渐入佳境”四字。这里引用了顾恺之吃甘蔗的典故。因此,人们一见这块匾额,自然会遏制不住兴趣,急欲一睹为快。
园林楹联的主要功能在点景,佳联妙对往往能尽摄周围景色最为动人的神韵。
杭州灵隐寺前冷泉亭有副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此联出自书画家董其昌之手,它既点出亭面峰临泉的优美,同时又启人遐想。因为东晋印度僧人慧理至此,就产生过“此天竺灵鹫山小岭,不知何年飞来”的疑问,现经画家一点,那神奇就不言而喻了。问得好,对得妙,所以游人见了,无不兴致大增。
扬州大明寺平山堂前有一副名对:“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这副对联写出了平山堂前“六代青山都到眼”,宜夕宜月,可春可夏的秀丽景色,同时又巧集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放鹤亭记》等四位名人名篇成句,灵心妙想,真可聊慰天下游客不虚一行。
享有“天下第一联”盛誉的昆明大观楼长联是孙髯最著名的作品: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有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正如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分别以范仲淹《岳阳楼记》、崔灏《黄鹤楼》诗、王勃《滕王阁序》显名一样,大观楼闻名天下,乃是有了一介寒士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这一幅煌煌长联,撰成于清乾隆年间,其超越时空的深刻感悟,可与“岳阳楼”长联伯仲相媲美,与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有异曲同工之妙。从长联思想来看,受佛家性起缘空、诸法无常等的影响是一脉相承的。由于悟性高,其作品所显现的境界,自非时代的俗唱可以比况的。
此外,园林题诗,也会给人留下美好的感觉。园林因诗而增色,游人因园林而开怀,真可谓两全其美,相得益彰。
文/肖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