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 年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国家文物局,对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进行发掘清理,集中出土了大量金器,包括金饼385枚、马蹄金48 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块。其中,主椁室西室北部出土金饼189枚、马蹄金15 枚、麟趾金10 枚,外棺与内棺间头箱出土金饼96 枚、马蹄金33 枚、麟趾金15 枚、金板20 块,内棺底部出土金饼100 枚。为更好地研究与保护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金器,2018年4 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合作,对其中187 枚金饼(主椁室西室北部两箱)、48 枚马蹄金、25 枚麟趾金及20 块金板共计280 件金器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全面了解其规格、成分、制作工艺、保存状况等信息。金饼,平面呈圆形,柿饼状,正面较为光滑,中部内凹并有铸造冷却时形成的龟裂纹,背面凹凸不平,边缘处呈现水波纹。本次分析检测金饼187 枚(编号1424-1~1424-88,1485-1~1485-99)。标本1424-18,完整。正面刻划“郭“□□五”“下六”“□八”字样。最大直径61.53、最小直径61.17、最大厚度6.13毫米,重243.319克 。
金饼(1424-18)
标本1424-20,完整。无戳记及刻划痕。最大直径61.41、最小直径61.19、最大厚度6.5毫米,重248.414克。
金饼(1424-20)
标本1424-31, 完整。正面有单字戳记(未辨识), 并刻划 “租重二未” 字样。最大直径 63.36、最小直径62.03、最大厚度5.54毫米,重 251.024克。
金饼(1424-31)
标本1424-64,完整。正面有V形戳记,并刻划“弓”“下八”“巨□”“巨”“三下”“九”等字 样, 外缘錾刻“去六未下十二未”字样。最大直径62.6、最小直径61.37、最大厚度6.2毫米,重250.846 克。
金饼(1424-64)
标本1424-66,完整。正面有V形戳记,并刻划“上五”“上十四”“张□”等字样。最大直径62.8、最小直径61.92、最大厚度6.36 毫米,重254.318 克。
金饼(1424-66)
标本1485-50,完整。正面有两处V 形戳记。最大直径62.55、最小直径61.17、最大厚度5.98 毫米,重241.295 克。
金饼(1485-50)
标本1485-54,完整。正面刻划“禾”“郭四□五十□五”字样。最大直径 62、最小直径61.34、最大厚度5.97 毫米,重246.473 克。
金饼(1485-54)
使用Niton Xl3t950 型便携能谱对金饼进行成分分析,根据检测对象不同,分别采用Precious Metals Mode 及General Metals Mode,共测得数据433组,其中基体247组、表面附着物及纹饰134组。分析结果显示,金饼基体主要成分为Au,含量约为99.2%,除此之外还含有少量的Ag(0.52%)、Cu(0.18% )及Fe (0.13% ),极少数含有Pb(不足0.01%)【1】。金饼表面红色、红褐色及褐色附着物中含有较多的Cu(最大含量8. 83%)、Fe(最大含量12.9%),具体来源尚待进一步研究。经微痕观察发现, 金饼上的印记与文字按加工工艺可分为 三种,即戳记、刻划和錾刻。戳记即事先做好一定形状、图案的金属印章或模具, 再利用黄金质软的特点, 使用锤等工具敲打, 使印文图形印在金饼表面。刻划指使用尖锐的工具, 直接在金饼表面刻出需要的图案或文字。錾刻即用錾刀在金饼表面錾出图案或文字。经统计,187 枚金饼中有62 枚带有戳记, 有 139 枚带有刻划文字,仅 1 枚带有錾刻文字, 另有 41 枚既无戳记亦无刻划痕迹。从本次检测的金饼来看,戳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简单几何图形戳记,包括V形和△形,前者占绝大多数,共57枚,出现了58 次(标本1485-50 上有两处V 形戳记,计2次),后者仅出现过1 次。
金饼正面△形戳记(1424-76)
另一类是文字类戳记,其中“由”(或“甲”)、“市”、 “士”、“贝”、“重”、“巨”、“周”、 “长”各出现1次,其余难以准确辨识的文字共发现18处。值得注意的是,戳记均出现在金饼正面。
金饼正面“由”(或“甲”)字戳记(1424-44)
金饼正面“市”字戳记(1485-46)
金饼正面“士”字戳记(1424-47)
金饼正面“贝”字戳记(1424-22)
金饼正面“重”字戳记(1485-41)
金饼正面“巨”及未辨识单字戳记(1424-70)
金饼正面“周”字戳记(1485-90)
金饼正面“长”字戳记(1485-96)
与戳记相比,刻划痕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刻划痕种类较多、意义未知,另一方面因为大多数刻划痕都较为潦草,给辨识工作增添了很大难度。其中以带姓氏刻划痕居多,有单字,如 “王”“杨”“陈”“郭”等,
金饼背面刻划姓氏“杨”(1424-44)
也有多字组成的序列文字,又以 “郭” 字开头的一列文字最具代表性,已发现 20 余处,包括 “郭四□五十□五”“郭四□五十中”“郭□□□五十□”“郭上一 ”等 。
金饼正面刻划'郭□□□五十□”(1485-80)
除此之外,还有描述重量的,如“租重二未”(“未”,通 “铢 ”, 下同 );意义不明的如“上”“中”“下”“上二”“上三”“中 甲”“下三”等,已发现 40 余处。刻划痕主要出现在金饼正面,亦有部分刻划在金饼背面,目前发现29 处。
金饼背面刻划“上三”(1485-47)
錾刻仅发现于标本1424-64 外缘1 处,为“去六未下十二未” 字样。除了戳记、刻划、錾刻外,还在金饼背面见有嵌入物及刮削痕迹。目前已发现嵌入物37 处,嵌入物主要为不规则的小金块,
金饼背面嵌入现象(1485-38)
金饼背面嵌入现象(1424-44)
刮削痕迹目前见有24 处。二者可能是在金饼成型后为了调节重量而采用的手段。
金饼背面刮削现象(1485-9)
马蹄金,分大、小两种,形制相似, 均呈马蹄状, 中空 , 斜壁, 前壁高, 后壁低, 使顶部呈一斜面, 底部较为规整。顶部镶嵌有琉璃或玉石, 近口沿处外围一周饰有金丝掐成的一组纹饰,其下为数周横向水波纹。马蹄金底部或铸有或贴有“上”、“中”或“下” 字, 部分有损坏。本次分析检测 马蹄金48枚(编号1423-1~1423-15、1814-1~1814-11、1814-27~1814-48),其中大马蹄金17 枚、小马蹄金31 枚。大马蹄金口沿处外围纹饰均相同, 自上而下依次为赶珠丝、赶珠丝环、赶珠丝、码丝。根据字款不同, 可分三类。标本 1423-1,镶嵌物缺失。高 18.35~35.28、内径长38.11、内 径宽 37.82、外径长 58.45、外径宽46.67~48.93、底部长59.19、底部宽53.65、前壁长 41.95、 后壁长 16.72、镶嵌物厚2.34~2.69 毫米, 重 251.406 克。
大马蹄金(1423-1)顶面
大马蹄金(1423-1)侧面
大马蹄金(1423-1)底面
标本 1423-2, 镶嵌物缺失。高19.42~34.13、内径长 46.44、 内径宽 36.55、 外径长58.96、外径宽 47.15~49.47、底部长59.08、 底部宽52.76、 前壁长39.59、后壁长18.71、镶嵌物厚 2.1~3.05 毫米, 重 253.012 克。
大马蹄金(1423-2)顶面
大马蹄金(1423-2)侧面
大马蹄金(1423-2)底面
第二类 4 枚。铸“下”字。
标本1814-3,镶嵌物缺失 ,顶部口沿处及前壁变形严重,可复原。
大马蹄金(1814-3)底面
标本1814-1,镶嵌物碎裂为若干大小不等 的小块,顶部口沿处变形严重,前壁完全塌陷, 可复原。
大马蹄金(1814-1)底面
使用 Niton Xl3t950型便携能谱对大马蹄金进行合金成分分析, 根据检测对象不同,分别采用Precious Metals Mode 及 General Metals Mode,共测得数据169组,其中基体33组,底部铸字、贴字40组,顶部口沿处纹饰73 组。分析结果显示,大马蹄金基体主要成分为Au,含量约为 99%, 除此之外还含少量的Ag(0.71%)、Fe(0.12%)、Cu(0.09%)及 Pb(0.05%), 底部铸字及贴字的主要成分与基体基本相同(表一、二)。除此之外,对贴字边缘及顶部花丝 装饰处弥出的焊药进行检测, 发现含有较高的Ag, 部分高达 8.2%, 综合实验仪器及检测条件等因素, 可推断贴字及顶部花丝的焊接应使用了金银二元合金焊药, 且实际焊药中 Ag 的含量应比检测结果更高。金银二元合金焊药熔点相较于金更低, 使用此焊药可避免在焊接过程中, 因局部温度过高而造成金基体及贴字、纹饰组配件的变形。 顶部口沿处灰色附着物位置Pb含量较高,部分高达 22.5%,应是镶嵌物粉化脱落后的残留。小马蹄金口沿处外围纹饰不尽相同, 但均由赶珠丝、麦穗丝、巩丝、码丝顺序组合而 成,部分四种皆有,部分仅见其中两或三种 (表三)【2】。根 据 字款不同,可分六类。标本1423-10,镶嵌物缺失。口沿处外围纹 饰自上而下依次为赶珠丝、麦穗丝、巩丝、码丝。高10.33~17.66、内径长 20.84、内径宽15.96、外径长27.73、外径宽21.18~22.72、底部长26.77、 底部宽 23.45、 前壁长 21.36、 后壁长10.58、 镶嵌物厚 2.5~3.8 毫米, 重 37.923 克。标本 1423-9,镶嵌物缺失。口沿处外围纹 饰自上而下依次为赶珠丝、麦穗丝、码丝 。高10.25-18.49、内径长21.88、内径宽15.61、外径 长28.74、外径宽21.05-22.8,底部长27.24、底部 宽22.73、前壁长 21.11、后壁长 10.54、镶嵌物厚2.35-3.35 毫米,重 38.201 克。标本 1814-35,镶嵌物缺失,顶部口沿处稍有变形,可复原。口沿处外围纹饰自上而下依次为赶珠丝、麦穗丝、码丝。高 9.85-16.55、内径长 20.97、内径宽15.54、外径长27.47、外径宽 20.1-21.81、底部长26.86、底部宽 25.26、前壁长19.6、后壁长 10.03、镶嵌物厚 2.01-2.59 毫米, 重29.232克。标本 1814-42,镶嵌物严重粉化,顶部口沿近后壁处变形严重,可复原。口沿处外围纹饰自上而下依次为麦穗丝、巩丝。标本 1814-43, 镶嵌物缺失,整体严重变形,可复原。口沿处外围纹饰自上而下依次为 赶珠丝、麦穗丝、巩丝。
小马蹄金(1814-43)底面
标本 1814-48,镶嵌物缺失,顶部口沿处及前壁变形,可复原。口沿处外围纹饰自上而下依次为赶珠丝、麦穗丝、码丝。
小马蹄金(1814-48)底面
标本1814-30,镶嵌物缺失。口沿处外围纹饰自上而下依次为麦穗丝、巩丝。高8.56-5.96、内径长21.96、内径宽15.68、外径长27.06、外径宽20.33~21.7、底部长27.28、底部宽23.98、前壁长19.7、后壁长&95、镶嵌物厚2.2~2.88 毫米,重28.974 克。标本1814-44,镶嵌物缺失,顶部口沿处稍变形,可复原。口沿处外围纹饰自上而下依次为麦穗丝、巩丝。高9.31~16.24、 内径长21.69、内径宽14.23、外径长 27.86、外径宽19.83~21.36、底部长27.53、底部宽 24.04、前壁长19.75、后壁长9.92、 镶嵌物厚2~2.81 毫米,重 29.335 克。
小马蹄金(1814-44)底面
标本1423-8,完整。口沿处外围纹饰自上而下依次为赶珠丝、 麦穗丝、 码丝。高10.21 ~20.63、内径长 24.23、内径宽18.74、外径长 33.27、外径宽28.23~29.26、底部长31.51、底部宽 26.57、前壁长21.84、后壁长10.13 毫米,重51.313 克。使用 Niton Xl3t950 型便携能谱对小马蹄金进行合金成分分析,根据检测对象不同,分别采用 Precious Metals Mode 及 General Metals Mode,共测得数据180 组,其中基体 50 组,底部铸字、贴字54 组,顶部口沿处纹饰 40 组。分析结果显示,小马蹄金基体主要成分为 Au,含量约为 98.6%, 除此之外还含 有少量的Ag(0.93%)、Pb(0.66%)、Cu(0.18%)及 Fe(0.14%),底部铸字及贴字的主要成分与基体基本相同(表四、五)。与大马蹄金类似, 在贴字边缘及花丝装饰焊药弥出的位置检测出了较多的 Ag,部分高达 6.2%,推测也应使用了金银二元合金焊药。顶部口沿及内壁上亦检测到了含 Pb的灰色附着物,部分高达19.3%,应是镶嵌物粉化脱落后的残留。麟趾金,中空,斜壁, 前壁高,后壁低,光面,底部呈椭圆 形。顶部镶嵌琉璃或玉石,近口沿处有金丝掐成的纹饰,后壁靠近纹饰一端有金丝攒成的花蕾状凸起。麟趾金底部铸 有“上”“中”或“下”字。本次分析检测麟趾金 25 枚 (编号1423-16 ~1423 -25、1814 -12 ~1814-26)。根据字款不同,可分四类(表六)。标本1423-17, 镶嵌物缺失。口沿处外围纹饰自上而下依次为麦穗丝、 巩丝、 麦穗丝,花蕾状凸起处组合为赶珠丝环、金珠。高17.17~35.44、内径长30.7、内径宽 11.43、外径长 34.91 、外径宽 16.35、底部长47.92、底部 宽 15.39、前壁长 55.36、后壁长 27.2、镶嵌物厚2.82~3.26毫米, 重82.53克。标本1423 -22 , 镶嵌物缺失,侧壁稍有变形,可复原。口沿处外围纹饰自上而下依次为麦穗丝、巩丝、麦穗丝、码丝,花蕾状凸起处组合为赶珠丝环、金圈。高19.35- 35.86、内径长 30.86、内径宽 12.27、外径长 35.22、外径宽 15.65、底部长 47.59、底部宽 15.28、前壁长 55.87、后壁长 28.85、镶嵌物厚 2.22-3.35 毫米,重 81.585 克。
第二类 7 枚。铸“中”字。
标本1814-17,完整,镶嵌物稍有粉化。口沿处外围纹饰自上而下依次为麦穗丝、巩丝、麦穗丝,花蕾状凸起处组合外为赶珠丝环,内部因脱落不辨。高 20.24-36.69、内径长 35.73、内径宽 11.42、外径长 35.12、外径宽 16.15、底部长45.43、底部宽15.3毫米,重77.737克。标本1814-22, 镶嵌物缺失,顶部口沿及侧 壁稍有变形, 可复原。口沿处外围纹饰自上而下依次为麦穗丝、巩丝、麦穗丝、码丝,花蕾状凸起处组合为赶珠丝环、金圈。高19.82-35.61、 内径长28.39、内径宽11.75、外径长34.32、外径 宽16.75、底部长48.21、底部宽15.35、前壁长55.41、后壁长 27.46、镶嵌物厚 1.94-3.31 毫米, 重 75.767 克。标本1814-14,镶嵌物缺失。口沿处外围纹饰自上而下依次为麦穗丝、巩丝、麦穗丝,花蕾 状凸起处组合为赶珠丝环、金珠。高19.86- 36.07、内径长 30.33、内径宽 9.41、外径长 36.96、外径宽13.46、底部长 46.48、底部宽 15.13、前壁 长 54.87、后壁长 29.68、镶嵌物厚 2.02-2.68 毫米,重75.765 克。标本1423-24,完整,镶嵌物稍有粉化,侧壁有变形,可复原。口沿处外围纹饰自上而下 依次为麦穗丝、巩丝、麦穗丝,花蕾状凸起处组合为赶珠丝环、金珠。高15.58-34.46、内径长 31.36、内径宽13.78、外径长37.62、 外径宽 20.11、底部长 49.1、底部宽17.37、前壁长54.25、后壁长27.43毫米,重94.1 1 1 克。使用 Niton Xl3t950 型便携能谱对麟趾金进行合金成分分析, 根据检测对象不同,分别采 用 Precious Metals Mode 及 General MetalsMode,共测得数据144组,其中基体53组、底部铸字21 组、顶部口沿处纹饰 31 组。分析结果显示,麟趾金基体主要成分为Au,含量约为98.9%,此外还含有少量的 Ag(0.8%)、Fe(0.12%)、Cu(0.09%)及Pb(0.04%),底部铸字的主要成分与基体基本相同(表七、八)。顶部花丝装饰处 检测出较多的Ag,部分Ag含量高达&1%,也 应使用了金银二元合金焊药。与此同时,本次还对马蹄金和麟趾金的内嵌物进行了分析检测。马蹄金、麟趾金以包镶方式镶嵌内嵌物,内壁有四枚对称的金质爪托增强内嵌物稳定性。经过长时间埋藏,内嵌物粉化、脱落严重,仅有42枚仍有残留,使用Hi- tachi-TM3030 超景深背散射电子显微镜在低真空模式下采用 BSE-EDS对其进行成分分析 (表九), 可知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为软玉,仅存1 枚(1423-8,小马蹄金)。嵌物形态完整,无明显腐蚀,玉质温润,呈浅绿色,可见较多絮状物。第二类为铅钡玻璃, 仅存 1 枚(1814-6 ,大马蹄金)。内嵌物质地坚硬, 碎裂为数块, 表面有厚约0.3 毫米的白色透明彩虹层,内部为无色透明玻璃质。第三类为蛋白石,仅存 2 枚。标本1814-1,大马蹄金。内嵌物碎裂为无数1~10毫米的蓝色小块, 质地透明坚硬, 断口锐利呈贝壳状。其余 38 枚内嵌物仅剩高铅腐蚀产物,机械强度几乎完全丧失,为浅灰色粉末,或与土壤 混合而呈黄色, 主要成分为碳酸铅和磷氯铅矿, 部分表面有或致密或疏松的浅色壳层,Si含量较高。
金板,平面呈长方形,表面较为粗糙, 浇铸而成,边缘有浇口。本次分析检测金板20块(编号 1831-1~1831-20)。标本 1831-6,完整。长(带浇口)230.34、宽 94.84、厚 2.49 毫米,重 920.5 克 。
金板(1831-6)
标本1831-11,完整。长(带浇口) 182.32、 宽 95.59、 厚 2.57 毫米 , 重 815.4 克 。
金板(1831-11)
使用 Niton Xl3t950 型便携能谱对金板进行成分分析,根据检测对象不同,分别采用 Precious Metals Mode 及 General Metals Mode , 共测得数据 66 组 ,其中基体 44 组、浇口及补 铸位置 22 组。分析结果显示,金板基体主要成分为Au,含量约为99.9%,此外还含有少量的Ag、Cu、Fe、Pb,含量均在0.1%以下。金板浇口 及补铸位置合金成分与基体相同。
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金器数量巨大、工艺精美, 超越了许多同时期的诸侯王墓, 其背后所蕴藏的信息量巨大, 本文仅可作抛砖引玉之用。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金器涉及的诸多问题,如金饼戳记、刻划痕的释义及用途,马蹄金、麟趾金铸或贴“上”“中”“下”的含义及其与纹饰、内嵌物、含金量的关系等,还有待后续研究来揭示。这批金器的出土,对研究西汉时期金器的生产方式、制作工艺、等级制度、随葬制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1] 本次测得数据均为基体平均成分,以下皆同。
[2] 表三纹饰处序号表示自上而下的排列顺序,无序号则 表示无相应纹饰。表六亦同 。
(本文刊于《文物》杂志2020年第6期,作者刘晟宇、张烨亮、黄希。信息转自“中国钱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