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发散思维、抽象思维、归纳思维、概括思维,你的演讲精彩无比
介绍了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种类之后,接下来,我们必须解决本文开头所遇到的那两个问题:当要点不够三条时,该如何增多?当要点超过三条时,要怎样压减?
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可以用一个方法来解决的,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通过发散思维,让要点或观点变得更多。
接着,通过抽象思维或者归纳思维,让观点压减为三个,同时,还必须让这三个观点的先后顺序符合某种逻辑关系,即属于本书第一章所介绍的八种黄金圈模型中的某一种。
最后,通过概括思维,把每个观点的内容浓缩为3-7个字,之后,再以一段文字对这个论点进行解释。
下面,对这一方法展开阐述。
一、通过发散思维,让观点变得更多更好
发散思维在演讲腹稿中的运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立论,即给演讲确立主题;二是论证,即总结出三大观点去证明演讲的主题。
1、运用于立论
为什么说发散思维可以运用于立论呢?因为同一个主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立论。于是,我们先用发散思维,将各个角度、能想到的观点全部罗列出来,之后,再选择最佳的论点去拟定演讲腹稿。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 材料: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 思维:
在前面,我们讲过,思维过程一共分为五步,依次为:感知、分析、插删、整理、合成。所以,我们现在首先对上面的这段材料进行深刻感知和深度品读。
当仔细反复品读这个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之后,我们会发现:在这段文字里面,主要人物有五个,依次为:齐宣王、南郭先生、齐湣王、吹竽团队成员。
于是,接下来,我们开始仔细分解和发散思考。
不用说,根据上面的发现,我们就以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湣王、吹竽团队成员这五类人员进行发散思考。具体角度如下:
角度一(关于南郭先生),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冒充内行、骗吃骗喝的做法应受到指责。
角度二(关于南郭先生),尽管南郭先生吹竽的本领不高,但当改革大潮冲击到他本人时,他一不哭闹阻止改革,二不托人说情求照顾,而是自动离开,这种激流勇退的精神还是可取的。
角度三(关于齐宣王),齐宣王好大喜功,讲究排场,不管有无本领,一律吃大锅饭的做法应该废除。
角度四(关于齐宣王),齐宣王来者不拒,不懂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策略,这对组织来说,是很可怕的。
角度五(关于齐湣王),齐缗王不墨守成规,改“必三百人”为“一一听之”,这种改革精神实在可嘉。
角度六(关于齐湣王),齐缗王懂得甄别人才,没有给庸才留下可钻营的机会,没有让组织养闲人,这种务实的用人唯贤的作风值得发扬。
角度七(关于吹竽团队),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能长期在乐队里混,队长和其他队员也有责任。他们既不能互相监督,使之长期未被发现;又不能互相帮助,提高南郭先生的吹竽水平,致使他落个逃的下场。这种既不忠于王职,又不重友情的做法应受到指责。
■ 立论:
经过一番斟酌之后,我们决定选择角度六(关于齐湣王),齐缗王懂得甄别人才,没有给庸才留下可钻营的机会,没有让组织养闲人,这种务实的用人唯贤的作风值得发扬。并将演讲的题目拟定为:用对人才做对事一一从滥竽充数所想到的。
2、运用于论证
发散思维运用在论证,同样也很精彩。其一,它很“全面”,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其二,它很“精细”,不仅考虑到问题的本身,而且考虑到了与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其三,它很“新颖”,各种结论,各不相同,有的答案很超乎人们的意料。比如,下面这篇文章。
■ 材料:
“0”的遐想
――佚名
刚才,有多朋友都谈到了“0”,都觉得这个看似一无所有,荒凉而神秘的数字,其实隐藏着很多人生哲理。现在,我也想聊一聊关于个人对“O”的见解,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首先,“0”是一片空地,如果你不去挖掘,不去播种,不去看管,那么地上便会长出荒草,布满荆棘,成为荒凉生态中的一景。相反,如果你勤劳耕耘,种上蔬菜,栽上果树,那么到最后你就能获得丰收。
其次,“0”是一个圆圈,在一个弱者的眼中,它是一只带着微不足道的希望的救生圈,让他们随波逐流;但是,“0”在强者的眼中,是一面敲响的战鼓,“咚,咚,咚——”催促他们攻克学习与生活上的每一个难关。
再次,“0”是分界线,右为正,左为负,以“0”为界,一东一西,一南一北,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两个方向,两条道路,两种前途,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最后,“0”没有质量,没有体积,只有位置――一个起点位置。“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伟大的事业,无不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0”为起点的。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0”为友,时时牢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时时以“0”为新的起点,选择正确道路,才能不断摆脱历史因袭的重负,才能在人生旅途上轻装前进。
■ 分析:
确切地说,上面的文章属于一篇很好的议论文,并非是一篇真正的演讲稿。不过,它确实又是以“0”为主题经发散思维而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去证明它隐藏着很多人生哲理。所以,它仍属于发散思维的产物。
“0”,本来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但是,在上面关于“0”的四种见解中,有的观点却很具体,比如,“0”是一片空地。因此,为了能更好地罗列出一些具体的观点,我们还需要学习抽象思维。
二、通过抽象思维,让观点变得更加具体
做演讲的次数多了,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很抽象的演讲主题,比如,信仰、思想、情感,等等。当面对这些虚无缥缈的概念时,我们还需对其进行发散思维和抽象思维,才能总结出符合黄金圈模型的三大要点,才能做好这场演讲。
关于如何进行发散思维,前面已经介绍过了。现在,笔者想列举一个实操案例,以便让大家更好地掌握关于这种思维的运用技巧。
有一次,笔者需要给一些职场新人做一场题目为《用好时间、做好事情》的演讲。在演讲腹稿拟定的时候,笔者碰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时间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说真的,这个问题非常头疼,因为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不好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关于时间到底是什么、时间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又不能不讲。
无奈之下,笔者只好慢慢对关于时间的种种描述进行总结和提炼。
第一步,提炼它的特点。
时间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自己一边慢慢想、一边慢慢写。实在写不下去了,就到百度上去搜索,看看人家是怎么描述的。因为个人的见解毕竟有限,不够全面,还需要借助他人的见解来补充。
之后,将搜索到的资料跟自己所写的文字进行比较。如果观点相同或者意思连贯的条目,就从中取优并将它们合并为一项、并;如果观点完全不同,就将它们排列在一起。于是,关于时间的特点的描述,笔者收集到了如下资料。其中一部分摘录于网络文章,一部分属于自己原创。
1)时间是一个公平的常数,对任何人来说、每天都是24个小时。
2)我们可以向别人借钱,但不能向别人借时间。
3)时间不像资金、物品等其他资源那样可以存储,一旦浪费了就无法追回。
4)当其他某种资源缺少时,可以用另一种资源去替代它,但时间却不能,如果没有了就是没了。
5)虽然说,我们在占用时间的数量上是相等的。但是,因人而异,在利用时间的效率上却是不等的。
6)时间无法象失物一样失而复得。它一但失去,则会永远失去。
7)花费了金钱,还可以赚回来,但倘若挥霍了时间,任何人都无力追回来。
8)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
9)时间是最不受重视的又是最受惋惜的。
10)没有时间,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第二步,对这些资料进行取舍和排列。
怎样取舍呢?首先,我们将意思相近的条目放在一起,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剔除一些意思重复的条目;接着,仔细观察,有没有意思相反的条目,如果有,就剔除一些意思矛盾的条目;最后,如果条目实在太多了,只选取那些重要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条目。
怎样排列呢?如果对象是有形的,即有空间位置或者时间界定的,那我们就按照它们之间的数字大小或者方位次序来安排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如果对象是无形的,即无法用时空来进行描述的,那只能根据其性质的程度来决定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
比如,上面关于时间特点的10条描述,经过取舍和重新排列之后,就剩下如下5项了。
1)时间是一个公平的常数,对任何人来说、每天都是24个小时。
2)时间不像资金、物品等其他资源那样可以存储,一旦浪费了就无法追回。
3)当其他某种资源缺少时,可以用另一种资源去替代它,但时间却不能,如果没有了就是没了。
4)时间无法象失物一样失而复得。它一但失去,则会永远失去。
5)虽然说,我们在占用时间的数量上是相等的。但是,因人而异,在利用时间的效率上却是不等的。
第三步,对每段文字提炼出几个字眼,并放在每段文字的前面。
到底将一段文字提炼为几个字眼比较合适呢?笔者认为:
3―7个字为佳。因为字数太少了,就涵盖不了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字数太多了,就失去浓缩的意义,也不是抽象思维了。
到底该如何提取呢?笔者的建议如下:
首先要找中心词。如果有中心词,就直接从中提取。比如“时间不像资金、物品等其他资源那样可以存储,一旦浪费了就无法追回”这段话,它的中心词就是“不可以存储”。
如果没有中心词,只能描述它的主要意思。比如“时间是一个公平的常数,对任何人来说、每天都是24个小时”这段话,其中心词为“时间是公平的”?好像不太对!所以,只能仿其意另做描述,将这段文字浓缩为:不变性、永恒性、供给毫无弹性,等等。
其次,统一词语的风格。当每一段话都被提炼成几个字眼之后,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字数是否一样多?
词语的结构是否一样?
它们的顺序是否有逻辑关系?
比如,关于时间的5条叙述被浓缩之后的结果如下:
方案一:1)不可改变性;2)不可储存性;3)不可替代性;4)不可复得性;5)充分利用性。
方案二:1)供给毫无弹性;2)无法储蓄;3)无法替代;4)无法复得;5)可以充分利用。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从逻辑性角度分析,其先后顺序已经安排妥当,时间是固定供应的,不可存,不可换,不可回,但可以充分利用。
从文字风格分析,两个文案各有千秋,方案一,字数均为5个字,并且都是以“性”字结尾,可以将其简称为“时间的五性特点”。方案二,虽然字数不一样多,但描述更加准确,可以将其简称为“时间的四无一有特点”。
所以,笔者决定选取方案二。关于对时间特点的描述,整篇文字如下:
1)供给毫无弹性。时间是一个公平的常数,对任何人来说、每天都是24个小时。
2)无法储蓄。时间不像资金、物品等其他资源那样可以存储,一旦浪费了就无法追回。
3)无法替代。当其他某种资源缺少时,可以用另一种资源去替代它,但时间却不能,如果没有了就是没了。
4)无法复得。时间无法象失物一样失而复得。它一但失去,则会永远失去。
5)可以充分利用。虽然说,我们在占用时间的数量上是相等的。但是,因人而异,在利用时间的效率上却是不等的。
第四步,将观点压减为三点。
由于上面关于时间特点的描述有5条之多,而黄金圈模型却要求仅剩下3点,因此,我们还需对其进行第二次压减,最后的结果如下:
1)供给毫无弹性。时间是一个公平的常数,对任何人来说、每天都是24个小时。
2)无法随意安排。(1)无法储蓄。时间不像资金、物品等其他资源那样可以存储,一旦浪费了就无法追回。(2)无法替代。当其他某种资源缺少时,可以用另一种资源去替代它,但时间却不能,如果没有了就是没了。(3)无法复得。时间无法象失物一样失而复得。它一但失去,则会永远失去。
3)可以充分利用。虽然说,我们在占用时间的数量上是相等的。但是,因人而异,在利用时间的效率上却是不等的。
注:上面关于时间特点的描述经第二次压减之后得到的三大要点:供给毫无弹性、无法随意安排、可以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属于后并并混合关系,即第六种黄金圈模型。
三、通过归纳思维,让观点的顺序变得富有逻辑性
在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如果认知对象是无形的、不直观的、没具体的,我们首先要借助抽象思维,才能让它变得具体直观起来。如果认知对象是有形的、具体的,那就好办了,我们可以直接对其进行比较和归类,并给它们排序。而这一方法叫归纳、这一思考过程叫归纳思维。
如果问,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算是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三步工作:
第一步是叙述。也就是尽情地把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看法全部写出来。当然有时候,也需要参考一下他人的见解和看法,以便让我们对事物的叙述更加全面、更有说服力。
第二步是分类。也就是给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把意思相近或者相同的放在一块。
第三步是整理。在这里,整理工作还细分为三个小环节。第一,对材料进行取舍。即合并一些意思相同或相似的条目,删掉一些说服力不强或者对主题不起作用的条目。第二,给意思相近的材料进行层级划分。也就是可能由于材料过多,一个层级涵盖不了,还必须给它们进行父子两级或者更多层级的划分。第三,给这些材料进行次序安排。也就是必须找到一个比较妥当的理由,让它们有逻辑次序地排列在一起。
为了能更直观地讲清楚这两步工作,笔者决定将过去拟定演讲腹稿的一段经历分享如下:
有一次,我要做一场演讲,题目为《如何克服上台演讲紧张》。在演讲腹稿的构思中,其中有一段话是关于论述“为何平常聊天,我们一点儿也不紧张”。
当时,我一边想,一边将一些理由写了下来,一共有12条:
1)聊天的内容未必连贯。
2)有语法错误也是可以的。
3)不必注意自己的语法是否不当。
4)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来交流。
5)一般情况下,没人记录你的讲话。
6)可以没有条理性,只要大家能听懂就行。
7)大家可以说自己喜欢的事,也可以说自己熟知的事。
8)可以没有逻辑性,过一会儿再聊刚才说过的话题也行。
9)话题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都是随意的,没人强求。
10)你处于主动状态,也就是有话就说,没话可以不说。
11)在同事或者风俗习惯相同的人之间,可以用一些暗号来代替语言。
12)就算你说了一些听起来很粗暴的话,只要大家关系不错,也是可以接受的。
接着,给上面的12条理由进行归类,并给它们排序。
10)你处于主动状态,也就是有话就说,没话可以不说。(此条关于说话的动机)
1)聊天的内容未必连贯。(此条关于说话的主题)
7)大家可以说自己喜欢的事,也可以说自己熟知的事。(此条关于说话的主题)
9)话题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都是随意的,没人强求。(此条关于说话的主题)
6)可以没有条理性,只要大家能听懂就行。(此条关于说话的逻辑)
8)可以没有逻辑性,过一会儿再聊刚才说过的话题也行。(此条关于说话的逻辑)
2)有语法错误也是可以的。(此条关于说话的语法)
3)不必注意自己的语法是否不当。(此条关于说话的语法)
4)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来交流。(此条关于说话的语言类型)
12)就算你说了一些听起来很粗暴的话,只要大家关系不错,也是可以接受的。(此条关于说话的语言类型)
11)在同事或者风俗习惯相同的人之间,可以用一些暗号来代替语言。(此条关于说话的语言类型)
5)一般情况下,没人记录你的讲话。(此条关于对说话内容的重视程度)
最后,给上面的12条理由进行整理,整理工作包括合并意思相同的条目、剔除一些不需要的条目、对一些条目的内容进行修改。结果如下:
1)你处于主动状态,有话就说,没话可以不说。
2)大家一起聊天,没有主题也无所谓。
3)你我可以聊各自喜欢和熟悉的话题,并且话题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都没人管。
4)可以没有条理性,只要大家能听懂就行。
5)可以没有逻辑性,过一会再聊刚才说过话题也行。
6)聊天时,偶尔有语法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
7)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来交流,不会有人说你没文化。
8)出现爆粗或者不礼貌的语言,只要大家关系不错,也是可以接受的。
9)就算用肢体语言或者暗号来表达也可以,如果大家都明白的话。
10)一般情况下,没人记录你的说话。
大家都看到了吧!归纳思维是不是让我们的演讲腹稿更有逻辑性、更有说服力?当然,上面关于“为何平常聊天,我们一点儿也不紧张”的论述观点仍有10条之多,尚且需要压减为3大要点。不过,这样的工作,在前面抽象思维那里已经详细介绍过了,所以,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四、通过概括思维,让观点的字数控制在3-7之间
虽然在前面讲解抽象思维的时候,我们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关于概括思维的使用方法,但是,为了让大家更容易掌握这一思维模式在演讲腹稿中的运用,笔者决定再次对其详解如下:
在资料整理方面,概括思维跟归纳思维差不多,也是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叙述。尽情地把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看法全部写出来。
第二步是分类。给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把意思相近或者相同的放在一块。
第三步是整理。合并意思相同的条目、剔除一些不需要的条目。
在观点提炼方面,它跟抽象思维差不多,也是分为两步:
第一步,找中心词。如果有中心词,就直接从中提取;如果没有中心词,就描述它的主要意思。
第二步,统一词语风格。当每一段话都被提炼成几个字眼之后,它们的字数最好都一样多、词语结构最好都采用一种方式,而且它们的先后顺序必须符合某种逻辑关系。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概括思维的具体操作,接下来,我们还是列举一个工作中的案例!
有一次,笔者需要去某公司做一场关于《心态决定一切》的主题演讲。我们都知道,关于心态这类的演讲主题,我们必须讲故事的,如果只是讲一些要求啊、喊一些口号啊,那估计就没人去听了。
于是,笔者收集到了如下三个典型的关于心态的故事:
心门
洞房花烛夜,当新郎怀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去揭开新娘的红盖头时,羞答答的新娘子正低头看着地上。突然,新娘掩口而笑,用手指着地板说:“你看!你看!老鼠在吃你家的大米呢!”
新郎一听,心底拔凉拔凉的!心想:怎么是'你家’?不是咱家吗?
无奈之下,新郎开始给新娘讲情怀、讲人生规划:他要夫唱妇随、白头偕老,他要子承父业,继往开来……讲着讲着,新郎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新郎还在酣睡,醒过来之后的新娘发现老鼠又在吃大米。这一次,新娘生气了!她大喝一声:“这只该死的老鼠,竟敢还来偷吃我家的大米。”说完,“嗖”的一声,一只绣花鞋随着飞了出去。
新郎被惊醒了!他看到目前的情况,不禁莞尔一笑,心想:经过一夜的“折腾”,新娘终于变成老婆、成为自己人了。
全力以赴
某天,一个猎人带着一只猎狗去打猎。突然,猎人举枪打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而受伤后的兔子开始拼命地往前逃跑。
猎人对身旁的猎狗下令:快点追!
可是,追着追着,兔子竟然跑不见了,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
猎人大骂猎狗:真没用!我都打中了它的后腿了,你竟然连一只受重伤的兔子都追不上!
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它回答道:我去追了啊!我也尽力而为了啊!既然追不上!不能怪我,只能说这只兔子的运气太好了!
兔子带伤跑回洞里之后,它的兄弟姐妹全部围过来了。它们非常惊讶,忙问:那只猎狗那么凶,你受了重伤,竟然还能跑赢它、跑回来了?
兔子重重地吐了一口气说:你们还说这种风凉话!你们知道吗?追不到我,它最多是挨一顿骂!跑不过它,我就彻底凉凉、彻底死翘翘了。这件事,对它来说,仅是尽力而为,对我来说,必须全力以赴。
挖井
一天,庙里的老和尚决定让三个小和尚去挖一口水井,因为要经常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太不方便了。
其中一个小和尚对其他两位说,我们分头去挖吧!如果三个人一起在同一个地方挖,没挖出水来,就白忙了。
没多久,提建议的那位小和尚首先不干了,他认为在这里根本挖不出水。
另外的一位,在一个地方挖了一阵子之后,发现没有水,赶紧换一个地方继续挖。结果,挖了很多地方,也没有挖出水来。
只有第三位小和尚,一直坚持在同一个地方不停地挖。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他终于挖到了水。
看着眼前这口很深很深的水井,老和尚问:是什么原因让你不停地挖下去呢?
小和尚回答道:师傅!我一直坚信下面有水!如果一时没出水,只能说明我的努力还不够。如果努力够了,肯定会出水!
老和尚意味深长地说:你得道了!
有了这三篇精彩的素材之后,我们必须分别用一句话来把它的本质小结出来,并运用到工作中去。
第一个故事被小结为:身体过门了、你的心过门了吗?有时候,我们进了一家新企业,是不是心里还盘算着,另一家企业可能更好?
第二个故事被小结为:你是尽力而为、还是全力以赴?其实,在什么位置不重要!关键看你是不是在“全力以赴”?如果你只是“尽力而为”,那叫混子日,没啥作为。
第三个故事被小结为:你是干一行爱一行、还是一干不好就换?其实,任何行业,你如果坚持到底,都能获得成功!
最后总结为:成功者的心态――静下心、拼命干、干到底!
大家看到了吧!在演讲腹稿的拟定过程中,概括思维是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