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心无惓行有忠——《论语》悟读【287】
绳锯不息木可断,水滴无已石能穿。
《论语》第十二篇第十四章:
【原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为官要居心不倦,行为要忠于仁道。”
【悟读】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
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对联高度颂扬了夫子伟大之人格精神。
有学者在总结了孔子和老子之后,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老子是由天道入人道,孔子是由人道入天道,二者殊途同归,最终追求的都是”天人合一“之境。
《论语》中,孔门诸弟子问政,应数子张问得最勤,提问次数达十三条之多。本章子张的问政,表面谈政,其实强调的是做人做事的一种孜孜不倦始终如一的精神。
“居之无倦”,朱熹注释“居,谓存诸心。无倦,则始终如一。”钱穆先生的注释为“居之,一说居位,一说居心。居位不倦,其居心不倦可知。”“无倦”,指的应该是《井》卦中所表的孜孜不倦甘于奉献的道德准则。
一般而言,“居之无倦”理解为“居其位不倦”,是没有问题的。但深入的思考,不论是居心还是居位,关键在其内心不懈怠。内心不倦怠,自然不会尸位素餐。故理解为居心不倦,似乎更为准确更具深意。
“行之以忠”,朱熹注释为“行,谓发于事。以忠,则表里如一。”钱穆先生的注释为“行之,一谓行之于民,一谓行事。为政者所行事,亦必行之于民可知。”
忠,对于一般人而言,是指对人以忠;对于为政者而言,是指忠于民生政事。有些学者注释为忠于君主,朱熹所注表里如一,故“行之以忠”,侧重强调忠于自己内心所持之仁道,这一解读或许更合理更深刻。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不仅是从政之警句,也是处世之金句。要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首先须居心不倦,苦行精修心不倦。许多人走着走着,就丢失了恒心;其次须“行之不忠”,不忘初心得始终。许多人走着走着,就忘却了初心。
学海千里雄心渡,书山万仞毅力攀。
居无不倦,行之以忠。生活的哲理,往往蕴藏在一些朴素的古代文字之中。为学,如此;处世,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