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史:56.特混舰队

上文书讲到我们的东风5号洲际导弹在经历了一系列磕磕绊绊之后,终于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可以开始进行试验了。但是如何做试验,大家可就犯了愁。
苏联国土辽阔,从莫斯科附近发射洲际导弹,打到勘察加半岛的库拉靶场,总距离差不多是7000公里。从摩尔曼斯克港外的海上发射潜射导弹,距离也是差不多的。苏联攻击美国,导弹从北极上空过去,7000公里是足够了,要想打到最南边的佛罗里达,大概需要8500~9000公里。陆地靶场虽然没有那么远,也足够用了。

夸贾林环礁的导弹试验

美国人从旧金山外海往太平洋里的夸贾林环礁靶场发射民兵导弹,距离差不多也是7000公里。对美国来讲,也是基本够用的。但是,我国可就犯了难了。东西方向,版图之内最长也只有5000公里左右。从最北边的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距离也只有5600公里。对于射程1.2万公里的东风5来讲,压根不够用。
在此之前,高弹道和底弹道都打过了,上级领导打算来个1:1的全射程实验。那么,这次实验就不可能在国内搞了,只能往海外打,北冰洋肯定不行,印度洋和南太平洋都是可以的。开始选了印度洋,毕竟印度洋是美苏两大军事强国的真空地带。太平洋则是对峙的前线。后来,还是改到了太平洋,距离可以拉到1万公里。
美国有一大串的海外基地,夸贾林环礁的靶场也是有人有房子,有记录设备的。我们没有海外基地,预定的落点就是一片大海,啥都没有。弹头上的携带的仪器记录下的那么多数据靠谁去捞起来?要是被外国人捞走,那就亏大发了,那不行。
所以,导弹早就准备好了蓄势待发。但是负责打捞数据舱的船队却迟迟没有准备好。你可千万别以为这事儿简单,这次打捞数据舱的行动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海上兵力投送,动用了18艘舰船,代号“580任务”。整个编队分为三个分队,打前站的是向阳红10号大型综合海洋考察船和T710号远洋拖船。

向阳红10号调查船

第二队是向阳红5号科考船作为总指挥舰,带着远望2号航天测量船、J302号远洋打捞救生船、T830号远洋拖船。旁边是负责警戒护卫的132号、131、162三艘导弹驱逐舰、X615号远洋油水补给舰(后改称“鄱阳湖”舰)。

远望2号测控船

第三队是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担任编队指挥舰,带着J506号远洋打捞救生船、T154号远洋拖船、德跃号远洋救助拖轮,旁边带人护卫警戒的是107、106、108三艘导弹驱逐舰,还有负责后勤保障的X950远洋油水补给舰(后改称“洪泽湖”舰)组成。
要凑齐这些船可真不容易,向阳红5号和10号,还有远望1号和2号是1979年才交付的新船。如果不凑齐这些大型测量船,洲际导弹实验根本没法做。132舰合肥号是1977年才开始建造,是我国新一代的051导弹驱逐舰的第9艘。这个型号的研制过程也很艰难,早期很多设备都是缺的,只能空着,行话叫“开天窗”,后来才陆续补齐。

132合肥舰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051真是非常简陋,比现在的护卫舰还小一号呢。可这已经是我国当时最能拿得出手的驱逐舰了。当时,我父亲是负责反舰导弹火控系统的工程师,没少从他嘴里听到051这个数字,想来,这艘驱逐舰上也有他辛勤工作的成果,他们那一代人为国防事业付出了太多太多,起步阶段底子太薄了,想取得一点进步是那么的难。
当时我还小,听着他和叔叔们聊卡尔曼滤波器,聊什么捷联惯导平台,我是一概懵圈,啥都不懂,他们说鹰击八号战斗部小了点,威力不够,这个我倒是听懂了。那一代人谁也想不到,现在的中国能像下饺子一样造盾舰,造万吨大驱,能用弹道导弹打航母啊。

超黄蜂直升机

扯远了,扯回来。整个编队还带着4架法国造的超黄蜂直升机。这都是为这次导弹试验而专门引进的,1975年交付给我国海军。当时我国和西方关系还不错,很多东西人家也愿意卖。后来这批直升机被改造成了反潜直升机。
我们国家有个习惯,从来不肯只是单纯的买东西,肯定要拿回来研究,仿造。后来嘛,我们吸收了法国人的技术,制造出了直8系列直升机。从直8系列衍生出了直18系列,如今成了海军反潜、预警等等专用直升机的平台。
这支舰队很庞大,从国内港口开到弹着点预定海域起码要一个月的时间。一路上保持着无线电静默,就是不想让外国人注意到。但是刚一出家门口,就被人家美国人的巡逻机给看见了,人家也不是吃素的。很多外国的飞机舰船都已经在预定的弹着点晃悠了好久了。
等舰队到了弹着点,一看周围有好多外国的船,美国的飞机也在头上飞来飞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船到周围到处转悠。当时天气恶劣,直升机也不能起飞。外国军舰上的直升机也不能起飞。但是人家飞行员就在直升机边上等着。天气预报显示,过几个小时将迎来好天气。酒泉的发射场早就准备好了,5月18号的0点刚过,东风5号洲际导弹开始加注燃料。远望1号和2号都是测控的主力,这几艘船都已经张开了大天线等着导弹的遥测信号。

东风5号洲际导弹

北京时间上午10点整,东风5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跨越千山万水飞向南大洋。别看全程1万公里,半个小时就能到。要不怎么说叫“东风快递,使命必达”呢。也就过了20来分钟,远望号测量船就抓到了遥测信号,计算出了精确的落点。甲板上的飞行员已经整装待命,负责瞭望的人看见天上一个火球划过长空,一头扎进海里,激起的水柱高达百米。不愧是洲际导弹,这一下来的够狠的。
直升机立刻就起飞了,带着潜水员直奔落点而去。澳大利亚的一艘驱逐舰马上就冲过来了,131舰挡住了澳大利亚人的去路。106和108两艘军舰也紧盯着澳大利亚的一艘训练舰和新西兰的一艘打捞船。驱逐舰嘛,这次就是干驱逐工作的。

捞取数据舱

超黄蜂直升机很快飞到了弹着点海域。这里的海水已经被荧光染色剂给染成了绿色,很好找。超黄蜂直升机在数据舱的上方保持悬停状态,开始一点一点降低高度,一直降到30米的高度。这时候用吊车挂着潜水员蛙人下水去捞数据舱,这个过程是干净利落脆,5分钟就解决了问题。数据舱被我们的潜水员给捞起来了。美国人是啥都没捞着,最后从海里打了一桶水回去分析,算是有个交代吧。

数据舱捞回来了

这次实验算是圆满成功,国内的媒体都发了新闻,标题写的是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说是火箭,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就是洲际导弹。
1984年大阅兵,东风5号洲际导弹用卡车拉着,通过了长安街,接受军委主席同志的检阅。这是东风5号第一次在世人面前亮出真容,大大方方的让媒体看。大家这才确信,中国已经掌握了想打谁就能打谁的能力。全世界掌握这个能力的可没有几个哦。

大阅兵上东风5号首次亮相

东风5号的这次实验是世界上洲际导弹最后一次做1:1全程发射实验。从此以后,大家都不打全程,而是打高弹道。你的导弹能打多高,是可以折算成打多远的。既然可以在短距离内测试洲际导弹,那就再没有必要打那么远了。日后,我国的导弹实验都是从沿海地区往新疆的靶场发射。潜射导弹也是从渤海湾里的潜艇上往新疆靶场打。一般来讲,再也不需要往公海上发射。原则上是从东往西打,极少有从西往东打的。
但是,事情也有例外,1996年台海出事儿,我们是打了不少弹道导弹的,这一次是从内陆往公海方向打,做实验嘛,这是一次。另外一次从内陆往南海打,就是今年的事儿。8月26号,从青海和浙江发射的2颗弹道导弹成功的击中了南海上的一个移动目标。一个路程远,一个路程近,一个先发射,一个后发射,最后是同时击中目标,而且还是打的移动目标。这种微操的能力真是无出其右。

乐山雷达站

台湾的乐山高峰上有一座大型远程预警雷达,美国的代号叫“铺路爪”。台湾人俗称叫“乐山大佛”。青海发射的那一颗DF26他们看没看清楚我不知道。但是从浙江发射的这一颗DF21D,乐山大佛肯定是看的清清楚楚。我们基本上就是故意秀给台湾看的,台湾背后是美国人嘛。台湾军方对外发布的消息总是老一套,什么“一切尽在掌握”之类的话,但是台湾媒体通常都是添油加醋,咋呼的比谁都厉害,当娱乐节目看就OK啦。最近,美国印太司令部的司令自己说的,他们已经确认,这两颗导弹同时打中了高速航行的靶船。美国人算是盖章确认了,下一步就是管“元老院”去要钱了嘛。
扯远了,我们还是说回正题。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整个世界的格局都在起变化。苏联仍然在研发新一代的空间站礼炮7号,礼炮7号将是空间站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美国当时正在全力研发航天飞机。
要知道,肯尼迪不惜一切代价要送美国人上月球,那就必须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后续的继任总统基本上也是萧规曹随。给了NASA大笔的资金,NASA也建立了一大堆的而研究中心,培养了一大群工程师,带出了一大帮承包商。这实际上是创造了有个庞大的组织机构,也就是一个利益集团。这个组织是有自己的演化路径和目标的。
一般来讲,这种官僚机构要么就是抓钱,从国会老爷那儿弄出钱来是首要目标。要么就是招人,部门越庞大就越有面子,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即便是NASA也不例外。他们提出各种宏伟的计划,提出高难度的目标,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的部门利益最大化。目标难度要是不够高,哪能批那么多钱呢?阿波罗计划停了,剩余的飞船和火箭也用完了。下一步何去何从呢?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太空运输系统设想图

NASA当时弄了个太空运输系统的计划,说白了就是建设空间站,用航天飞机当做大卡车来用,而且还要把人送上火星。国会的老爷们看着这个计划就头疼,最后给砍了。好在军方帮忙,愿意帮助NASA去要钱。但是航天飞机的货舱要扩大,载重也要增加。军方希望用航天飞机来发射更大更重的卫星。NASA一个劲强调,航天飞机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这样就可以严格控制成本,未来一年发个100次也不是问题,国会心动了,航天飞机这部分还是批下来了。

项目早期可以乱开脑洞,各种设计都有

可重复航天器这个概念其实一点也不新鲜。当年德国人就已经鼓捣过这个玩意儿了,但是只是小模型,没有什么实用性。后来NASA向各个承包商寻求解决方案,大部分厂家的设计都是两架飞机,上边背着的一架小号的带着一个火箭发动机,下边负责扛着的这一架大号飞机带着喷气发动机。后来大家发现这个设计不靠谱儿,主要是下边那个飞机太大了,简直比巨型客机还大,根本飞不到这么快。

这种方案名义上是罗克韦尔公司设计的,其实是NASA内部的产物

最后呢,还是选择了罗克韦尔国际公司来设计航天飞机。他们的设计也是大同小异。航天飞机分为两部分,上面是一个单垂尾的三角翼飞机。下边是一个很长的,带着机翼的火箭。说白了下面的火箭把上边的航天飞机送进太空,人家还要自己飞回机场降落。这个难度可就太大了,几乎是做不到的。
NASA决定,改用两个巨大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固体火箭的壳子是钢的,经得起摔。当时NASA想的倒是挺美的,发射完成以后,这两个钢壳火箭被抛弃了,打开降落伞掉到海里,NASA派船过去,从海里捞起来,洗洗涮涮还能再用,哪知道这根本就是妄想。
现在,助推器定下来了,三角翼的航天飞机机身已经定下来了,基本上是一辆皮卡,前边装人,后边拉货。需求定了,外形也就基本定了,机身就是一个粗直筒子,没有什么曲线。三角翼为了兼顾高低速,还必须设计成双三角翼,前边有个大边条。
既然要回收利用,发动机可不能用完就扔,最好是带回来重新使用,那么主发动机就必须安装在航天飞机的机身上。苏联当时也在设计航天飞机,他们的方案恰恰相反,航天飞机机身上是不带主发动机的,而是靠巨大的能源号火箭把航天飞机送进太空。这样的话,主发动机就是一次性使用,用完就扔了太不划算了,所以美国人没走这条路。
接下来的问题是选什么发动机呢?我们下次再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