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文明以来,先贤之生命探寻
“不念过往,不惧将来。不乱于情,不困于心。如此,甚好。”引自丰子恺的名句,权作开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他正式公布了一个哲学命题,声名鹊起。命题如下: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后世的人类社会。
第一个轴心文明以来,先贤们都在孜孜以求。先贤们在探寻什么?也许各有侧重,但无一例外的都关乎生命的真谛。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道不远人、大道至简。先贤们的探寻,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道家是追求超世、顺从自然,心明大道,眼观天地。一个“道”字,道破真谛。一个“走”字旁加一个“首”字,即用自己的脑袋(思想)指挥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要明道,循天地自然之规律,依道而行。
人类普世价值观中的黄金律,一般认为是中国儒学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核心是无我。多么深的自我,则有多么深的自私;多么大的自私,则有多么大的痛苦。于是,仁孝,成了内核;温良恭谦让,成了外在。内王,是内修;外圣,成了外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佛学强调万物皆有因缘,万物皆空。这里的空,不是消极避世,其本质强调的是万事万物都不存在永恒,都是变化的。而人的痛苦大多在于太执念于一时的感受,站在时空的高度,其实,一切都会过去。所以,空的第一层是放下,最高层是不在乎放下或不放下。
蒙田是十六世纪法国大思想家。对于生活,他的理解是,认识自我,有自知之明,是生活的核心,其关键是要学会自我反省;美好的生活,要接受大自然的安排,该跳则跳,该乐则乐;人性最伟大的光辉是生活的惬意;人生最残忍的疾病是漠视自我的存在。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释绍昙《颂古五十五首其一》的诗句告诉我们:想得开、看得开是一种人生境界。
“人定胜天”之本义是,人心安定了,人们体现出的凝聚力,就可以超过自然界。
一个人如果总是纠结过去,恐惧未来,怎么能活在当下?有句话说:“生命若不是现在,那是何时?”
一旦懂得体会当下的幸福,又不执念于一时的得与失,内心的喜乐能量,自然会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