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庐陵来寻味——风雨沧桑话后河【14】
景若佳时心自快,
心还乐处景应妍。
“后河”之由来,也许是庐陵先人把南街当作城市之门面,门前是赣江,街后小河称之“后河”。“后”字,在庐陵习俗中又有“谦虚”之义。
后河,赣江的左河道,吉安的母亲河。地处河西城区中心,主河道长约七公里,是纵横贯穿吉安市河西城区的一条内河,曾经商贾云集,繁盛一时,风光无限,也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美丽传说。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三个人与三座桥的故事。
一个是苏轼与半苏桥。宋绍圣元年,苏轼被贬惠州,途宿吉州。时逢盛夏,他清晨漫步后河,见河清水环,芰荷秀发,胜赞此地风光半苏州。85年版《吉安市地名志》载,“下田侯路原为一条2米宽的小巷,称'半苏巷’。据旧志载,宋代诗人苏轼游览小桥时称其境似半个苏州,巷名缘出于此”。后河上有小桥直通半苏巷,曰半苏桥。
一个是文天祥与状元桥。据坊间流传,文天祥高中状元,为纪念此事,人们在原庐陵县学旁建一桥,桥曰“状元桥”。此后,凡中状元者,回吉安须经此桥前往县学孔圣殿谒拜孔子,接受官民隆重欢迎。几经风雨,桥已无影。
一个是永新籍商贾汤信叔与习溪桥。传元世祖至元年间春夏之交,洪水暴涨,习溪桥坏,县太爷张榜募请善人修缮。永新籍商贾汤信叔闻讯,即刻返乡与妻子商议筹资修桥事宜。通情达理的妻子同意他的善举,善举也得到了族人们的踊跃支持。汤信叔带着善款来到吉安,与市民一同修桥,仍唤“习溪桥”。此后,桥的数次修缮,均为其后裔所为。他们谨记着汤信叔的嘱咐:“筹粮募银修善桥,祖祖辈辈不动摇。世世代代传下去,护桥修桥永记牢。”
由于年久失修,后河淤泥严重,环境恶化,臭气四溢,被戏称为吉安“龙须沟”。吉安市已从2002年已启动三期后河改造工程。后河旧貌变新颜,水质清新,绿荫环绕,已成为集绿化、休闲、旅游、防洪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生态圈和休闲带,为市民提供一个宜居家园和优美生态。后河,承载着吉安的历史,也满载着吉安人的梦想。
为打造吉安“绿肺”,依照“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的理念,一个“小桥流水、江南园林”的古后河绿廊也在城南傲然屹立,成为吉安市民一个新的休闲圣地。
风景带内,码头廊桥,飞檐翘脚;水中小岛展秀,岸边百花献芳;楼檞亭阁悬嵌名联名诗,庐陵老街还原民风民俗。而“圆融吉安”雕塑气势恢宏,更是影现了庐陵文化。高32米,跨96米,由金色圆环和拱形山体组成,宏伟壮观。金色圆环上汇集了螺子山、文星塔、吉州窑、白鹭洲书院、青原山、文天祥纪念馆等吉安标志性文化。底部拱形山体高达16米,取自井冈山的五指峰。雕塑诠释着吉安的和谐美满,演绎着庐陵的金色大梦。
一阙婉约古韵悠,
一派晴柔碧水流;
飘若绸带挽古今,
烟笼亭阁唱千秋;
偷闲后河吟其美,
诗意盈怀咏不休。
后河风云诉不尽,后河日新还月异;风雨沧桑话后河,天翻地覆今胜昔。如今的新后河已然成为吉安又一张既能展现庐陵文化特色又具现代风韵的休闲观赏的新的名片,传递着新庐陵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