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恭礼行天下——《论语》悟读【13】
信义恭礼行天下,智勇孝忠保家国。
《论语》第一篇第十三章:
【原文】
有子曰:“信(信守的诺言)近(符合)于义,言可复(履行)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依靠)不失其亲,亦可宗(可靠)也。”
【译文】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悟读】
商鞅立木,信义著天下,开创秦国基业,
岳母刺字,精忠震乾坤,铸就忠臣英魂。
本章讲的是儒家的交友待人之道,他们对“信”和“恭”十分看重,孔子多次强调“人无信不立”。
“信”,会意字,“人言为信”。人言为信,言成为诚,从人从言,内诚外信;
“义”,会意字,繁体为義,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羊羔)给别人;
“礼”,会意字,繁体为禮,从示从豊。“豊”,行礼之器,举行仪礼,祭神幸福;
“恭”,形声字,上“共”下“心”,从心共声。本意为恭敬有礼,寓意对人恭敬,从心开始。
“信”须以义为基础,言之和义,始可信矣;“恭”要以礼为标准,方能远离耻辱。不合义的话尽量不说,否则容易失信;不合礼的事尽量不做,不然就是不恭。
信义是社会道德之共同风尚,古人有“一诺千金”之说,有重然诺而轻生死者。他们把信义看得比生死还重,惟其义尽,方至于仁。背信弃义者遭人唾弃是信义社会对人的外在他律,为人还须坚持内心的自律,保持一种恭肃近于礼的状态。他律和自律相辅相成,方能生发出道德之美善,方能堂堂正正立于天地之间。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语出《论语·颜渊》。从元代起,科举考场中设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离座位。士子入厕须先领此牌,俗称入厕为出恭,大便谓之出大恭,小便谓之出小恭。“出恭入敬”牌是提醒你,出门和进来,要老老实实的,自己对自己的良心负责。
君子以义行天下,贤者用理喻苍生。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做到了“信义恭礼”,也就规避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