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书法 (提要)之拨镫法与指法2
---读古代书论揭示书法的笔法
拨镫法的论议
林蕴拨镫法四字“推、拖、捻、拽”,因为没有任何解释,很难知道其真正的含义,后来到晚唐陆希声将自己传承的笔法总结为五个字,曰“擫、押、钩、格、抵”,这种执笔法的名气很大,因为到现代,我们大部分也还是按这中方法执笔,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韩方明的双包法,但韩方明未提出这五字诀。我们现代主要推广这一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每个人,适合任何场合和字体,还是值得研究,清代戈守智《汉溪书法详解》记载的执笔方法有十二中执笔之多,可见历史上这样执笔不一定是占主流,而且也不符合盛唐前书论的观点,只是我们现代推广的结果。
五指法执笔时手还是要指实掌虚,令腕部运转圆畅, 五个字含义可以这样理解:
(1)擫即按,是用大拇指骨上节用力紧贴笔管,与中指夹住笔杆。
(2)押即压,用食指的前端压笔管的外侧,又向下之力,约束住笔管。
(3)钩是用中指第一节勾住笔管的外侧,与拇指相向的力,夹住笔杆。
(4)格为拒,就是顶,是用无名指用指甲肉之际紧贴笔管,用力将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其力的方向是向外。
(5)抵是以小指紧靠并抵住无名指,用来加强无名指的力量,挡住中指方向来的力量。
五指法见于典籍记载,《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
《宣和书谱》: 陆希声,吴人也,官至左仆射,家世有书名。其六世伯父柬之,以草书高天下,议者有“乔松倚壁,野鹤盘空”之语;四世祖景融,又以博学工书擅名,璺璺相继,至希声一出,遂能复振家法,为佳子弟。而希声尤善属文,通经史,喜著述,且精于正书,则祖武风流,顿还旧观。钱若水常言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押、钩、格、抵。自言出自二王。断与阳冰得之,希声后授之瞀光。瞀光入长安,为翰林供奉,而希声尚未达,以诗寄之云:“笔下龙蛇似有冲,天池雷雨变逡巡。寄言昔日不龟手,应念江头洴澼人。”后得其法者,为一时之绝。
《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但并无“拨镫法”字样。
五代南唐李后主李煜《书述》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八个字,曰“擫、押、钩、揭、抵、拒、导、送”,是在陆希声的五字诀“揭”换了“格”,后又加了三个字。李煜我们都知道是一个很出色的文学家,其实他还妙解音律.而且精擅书法绘画,独创一种“金错刀体”,对笔、墨、纸、砚的制作等也都有重大贡献。
宋代王辟《渑水燕谈录》: 钱澄州(若水) 尝言: 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陸希声得之,凡五字: 擫. 押. 钩. 格. 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灯法。希声自言,昔二王皆传此法,自斯公以至阳冰亦传之,希声以授沙门巩光。……刁衎言江南后主得此法,书绝劲。复増二字曰:导、送。(少一「拒」字)
唐末以来,历代书法家对“拨镫法”的解读,歧义纷呈,总体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方面是对镫的理解,也就是拨镫到底是拨的马镫,还是点的油灯,“拨镫法”变成“拨马镫法”的是元朝人陈绎曾,他在《翰林要诀》中道:“拨者,笔管著中指名指尖,圆活易转动也。镫即马镫,笔管直则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手执笔管浅,则易转动也。”后有清代和近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康有为等附和,“拨、推、拖、捻、拽”五格字,明显都是手的动作,和马镫扯不上什么关系的,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了千年争论的问题。看看古人是怎么论述的:
明代杨慎《诗品》释拨镫法云:“虞邵庵《题画古木诗》云后主拨镫法,盖江南李后主云: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法。曰:擫、押、钩、揭、抵、拒、导、送也。镫,古镫字。拨镫、画沙悬针垂露皆喻言。拨镫如挑灯,不急不徐也。杨铁崖(元杨维桢)与顾玉川联句云:书出拨镫侵茧纸。可为证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述书中》:“唐贤状拨镫之势云(如人并乘,镫不相犯)盖善乘者,足尖踏镫必内钩,足大指着镫,腿筋皆反纽,是以并乘而镫不相犯。此真工为形似者矣。”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云:“书有拨镫法。镫,古“灯”字,拨镫者,聚大指、食指、中指撮管杪,若执灯,挑而拨灯,即双钩法也。”
清段玉裁《经韵楼集 述笔法》云:“拨镫二字,正灯火之古字。非马上脚凳也。今人锡油灯栝,圆乎其底而中植其柄,以两指撮其顶令其底平压灯草而移前,此正撮笔如法,到纸沉着之喻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窥》中云:“拨镫或谓挑灯,或谓马镫,于义皆是。总之执笔须浅,浅则易于转动。”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林韫传卢肇拨镫法,亦云以笔管著中指尖,令圆活易转运。其法与今同,盖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拨镫”二字,诚为妙譬,盖崔、杜之旧轨,钟、王之正传也。”
另一方面是对 “擫、押、钩、揭、抵、拒、导、送”八个字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在书写中应该怎么应用,也就是所谓的指法,我们放到下次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