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的写作特点

七绝言简意赅,以小见大,深受古今读者喜爱。写作有以下几个要求。
一、要求通俗流畅。
通俗,就是易懂,语句要浅显。流畅,就是语义要明晰,尽量不用生僻的典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就以其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感情、悠扬的声调,传诵千古。
绝句,古时候是可以合乐而歌的,是歌词,不是案头阅读的作品,所以要通俗,用我们现在提倡一种方法来说,就是“白话入诗”。它和其他诗歌体裁有明显的区别,古人的律诗大都比较难懂,而绝句大都很通俗顺口,流畅易读。
我们在创作时不能为了迁就平仄或押韵,生造词语、任意调换约定俗成的词语的格式,如把“乾坤”调整为“坤乾”,把“树精神”调整为“精神树”,读起来令人觉得生涩别扭,疙疙瘩瘩不自然,没有艺术美感。
二、立意一定要新颖,以小见大,说理要隐含其中,韵味才深长
比如,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诗用常见的边塞题材,表现了深刻的包括反战、思亲、对将帅无能的讥讽等时代内涵。
七绝的立意,一定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者就会爱不释手,反之,如果沿袭老一套,无创造革新,运用多次用过的词语句式,读者自然不会喜欢。
三、形象一定要鲜明,要有诗情画意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有震撼人的艺术效果,是一首非常工整、写得非常认真的诗。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这首诗应该是千锤百炼所得。
四、写作章法讲究起承转合,尤其要注意第三句的转(重点介绍)
“文似看山不喜平”,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若想以小见大、尺幅千里、意味深长,就绝不能平铺直叙,或者四句都描写一个景物,表达一种意思,一定要写得有波澜,有起伏。其中,第三句的“转”是关键,一定要荡开,要别开生面。
如,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前两句写陆游一生的遗憾和挂欠,第三句用假设作“转”,使“合句”更有震撼力,突出了他深切而强烈的爱国情怀。

转要变化

行文至第三句时,就必须变换角度,采用全息摄影术,刻画出三维的立体图象。

如果第二句写“外貌”,那么第三句应转为写“精神”;

如果第二句既写了“外貌又写了精神”,那么第三句就应转为写“生存环境”、“生活状态”;

如果第二句写的是静态,那么第三句就应转为写动态……

总之,要以主旨为中心,或转换角度,或转换场景,或转换意绪,或转换气氛……

我们来看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此诗以淡泊闲雅的语句描绘江村情事,风韵天然。全诗扣定“不系船”三个字。

起句点出夜钓归来,懒系渔船。次句承上说明地点、时间与人的心情,补充不系船的原因。

三、四句转换角度,宕开一笔,以“纵使”领第三、第四句,说船不一定会被风吹走,即使吹走了,也只在芦花浅水边,言外之意是说:无须为船而担心。

如果说,诗的第二句提供的是一幅渔人夜归图;那么第三句则是渔船被风吹向“芦花浅水边”的画面。两幅图画都是江村生活的典型写照,它们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但不雷同,不重合,这就叫“转要变化’。

“江村月落正堪眠”:是由动入静,“纵然一夜风吹去”则是由静到动的场景,两组镜头之间有一个跳跃,既有情感跳跃,也有情节跳跃,场景转换。属“转要变化”的范畴。

此诗起承转合机巧自然,流转圆润,在变化中诗意不断深化。

绝句的第三句是一首诗的“转捩点”,这个“转捩”包括“诗意”和“诗法”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刘克庄《莺梭》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全诗通过对黄莺的吟咏,抒写热闹春光,生动逼真,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句,写春天里黄鹂在树丛中飞来飞去,将黄莺比作“莺梭'。

第二句,将黄莺的鸣叫之声比喻成织布机声。头两句为直写。

第四句,向莺梭发问,洛阳“如锦”春光,须多少精力,多少时间方可织造而成。此句为想象。

千百年来,人们都赞扬这首诗第三句的转捩,为第四句的水到渠成,架桥铺路,巧夺天工,不见痕迹。

“转要变化”就是要起用新题材、新形象、新意境。这个“转”要围绕主题“转”,既要承前,还要启后,为结尾一句蓄势,作铺垫。

“转句”最难写的,既不能转的太急,也不能转的太慢。转急了就会出现“起承”和“转合”之间的“断裂”,转慢了就像没有转,平铺直叙了,“文似看山不喜平”,文不能平铺直叙,要跌宕起伏。故转句要“荡”得开,要由景物推及到人事、哲理,品格、志向等等。或由此及彼、由物及人。

转句到底该如何写呢?下面介绍几种写法:

1、实虚转折

即第三句不顺承次句写实景,转折写虚。如: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三句不再写实景,转为思索写虚:想要看无穷无尽的景吗?第四句收尾:应上更高一层楼。暗含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三、四句遂构成千古名句!

2、抑扬转折

第三句不再奔涌铺陈,略作顿挫,形成节奏起伏变化,为第四句蓄足复扬之力。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写于作者遇赦归途中。前两句诗意奔涌直泻;第三句转折写岸边景物,先抑一笔旁景;尾句复扬,表现了诗人脱去劫后的轻松心情。

3、因果转折

第三句不顺起承句续写,而侧重与第四句构成因果关系。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两句渲染了送别的气氛。第三句转折另写劝酒辞:请君一定干了这杯酒吧;第四句道出原因:西出阳关后就难遇到这么知心的朋友了!中国古时的酒文化里也包含着忧伤、惆怅、鼓励和劝慰,一切尽在酒杯中。

4、景人(或物)转折

第三句不顺起承句写景,而是折向写人(或物),为第四句铺垫。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三句转折写一披蓑衣、戴斗笠的老者形象,为第四句蓄势。于是,在孤寒天底下,树立一个忘掉一切,专心垂钓的孤高清傲、凛然不屈的渔翁形象,令人敬仰!

5、进一层转法

推进一层,又叫做层层递进,是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但必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三句即从“潜入夜”进一层着笔,转为以不觉中感知,也就是进一层转法。

6、退一步转法

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

如,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第三句“却下”二字既能呼应上文之“生白露、侵罗袜”,又能照顾下文“玲珑望秋月”句,退一步的转法,也有起句和承句写过去时刻,转句回到现在的。

7、反转法

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

如: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转句借用东风、忽言有愁,与上文之意完全相反,即为反转法。

五、要区别七绝与竹枝词、民歌的异同
七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重在文气。
竹枝词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故与地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洋溢着鲜活的世态民情、浓厚的文化个性和乡土气息,竹枝词也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如,罗代华的《仙人棋局》
仙人山上一棋盘,谁可参得透秘玄?
天降经天纬地手,将星作子定江山。
就是以绥阳外八景之一的仙人棋局为题创作,与本土文化风俗、传说故事密不可分,也有比较严格的格律。
民歌是劳动人民的诗歌,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偏重于俗言俚语,民歌不注重严格的格律要求。
如,韩述华的《油煎豆腐起青苔》:
昨夜等郎紧不来,烧了几堆冤枉柴。
仔鸡炖汤都干了,油煎豆腐起青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