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的魅力

一、大繁大简

中国的教育里基本是没有美学教育的位置的,所以可以说民众的审美能力其实还处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甚至缺乏一些基本的认知。最典型的一例,就是认为简约是高级的,繁复就不够高级。而且常常拿雍正和乾隆来说事儿。其实风格本身没有高下之分。雍正有极繁复的,乾隆也有极简约的。更不必说艺术史上的历代大师们,从达芬奇到毕加索,从宋徽宗到四僧。什么时候会以繁简来做评判?

而元青花,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全世界最好的元青花藏品,大多数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画得很满,而且密密层层,不管是瓶子也好,盘子也罢。而且说密密层层不是比喻,就是又密,还一层一层的。有的瓶子从上到下多到十几层。盘子也是多的八九层很常见。每一层里还要画得满满的(也有留空的)。所以看上去就是密密层层。但是这种密密层层并不会让人感到窒息、透不过气,反而会觉得很好看。

事实上,在全世界范围内,元青花装饰性的美学高度,也是公认的。

可是,同样的密,有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太满,不透气,比如乾隆时期的一些作品,也是满密,但不高级,透不过气。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分层。分层之后给人建立了新的秩序感,分割了空间。其实也是创造出了新空间。因为分层不是乱分的,层与层之间会形成对比,有自己的节奏。这就好像一个大的空间,你可以分成一些小的空间,像中国的园林,做得好,不但不会让人觉得空间小,反而会觉得空间大了,而且丰富了。

所以,元青花代表的是高级的繁复。

二、绘画性

元青花的另外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是绘画性。

我们不要把陶瓷中的手绘理解为绘画性,手绘本身不代表绘画性。比如清代官窑的纹样,基本上就没有绘画性可言。就是画工,画工再细,再流畅,线条再好,也不是绘画性。绘画性是要包括情感、创造性、对绘画的理解,然后才是技术。所以有时候画得不好,也能体现出绘画性。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民窑的瓷器,画得很粗很简单,但画家看到会很喜欢,但是官窑的瓷器纹样之类,画家就会觉得完全看不到“画”。

元青花在这一点上是很突出的。

看看那个时候的作品,不论是画人物,还是画花鸟。不用多解释,我们会觉得那个是画出来的,不是像纹样那样,描出来的。尽管比起同时代的画家,差距还是很大,但放在陶瓷史上看,就显得很突出。

这里面有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元代虽然不看重文人,是下九流。但看重匠人,所以很多文人会入匠籍,从而参与到陶瓷的生产中。这无疑对元青花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看元青花的画,就是很有绘画性,生动,接近中国画的意趣。

三、工艺之美

元青花在工艺上首先是继承了景德镇宋代以来瓷器质地的美感。温润如玉。不过当时的工艺水平在细节上肯定是远远不如后世的,不必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

工艺上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青花的发色(发色就是说青花的颜色烧得好不好)。元青花的色调浓艳沉着,显得很古拙。同时,常常还会有晕散的效果。这种效果,在一般人看来很容易会当成是“问题”,是“瑕疵”。严格的说,的确就是问题。但恰恰是这种问题才造就了元青花包括后来的永宣青花。因为这种“问题”使得画面看上去更接近中国画的水墨。

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就是因为青花料,这种青花料叫“苏麻离青”,不知道确切的产地,只知道是从波斯地区进口的。后来进口不到了,这种效果也就基本上从历史上消失了。后世,特别是清代的皇帝,真是求之而不得,想了很多办法来模仿这种效果。但都达不到这种自然的晕散。

所以,这又是一种陶瓷史上因为问题而产生的特殊的美。并成为陶瓷美术史的高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