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期末考试结束,该家长接受考验了……

作者|苏木     编辑|豆爸

期末考试刚过,家长群里就孩子们的奖励问题炸开了锅。

先是一位妈妈说:“昨天刚给孩子买了块电话手表,提前答应好的,考进前十名给他买。”

另一个妈妈当即附和说:“我家许诺的是考100分,去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玩。”

为了激励孩子考出好成绩,家长们都使出了“杀手锏”,有许诺买东西的,有许诺去旅游的,更有的按考分直接奖励钱,还有一个是许诺孩子允许他在家好好打三天游戏机的。

“赏罚分明,力度到位” 是很多家长乐于奉行的原则,这种教育方式也的确是高效有力的。就像前一阵子的那则消息,儿子考了7分,父亲放鞭炮庆祝,儿子在此激励下,考到了57分。

然而也有的妈妈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学习是孩子为自己负责的行为,总用奖励去维持,孩子就会把奖励作为目标,学习的意义就变了,长久来讲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呀!”

此言一出,立刻就有妈妈抛出了自己的困惑:“是呀!原来我也总奖励我闺女,现在每次考试前,她都问,妈妈这次你奖励我什么呀?我要是说没有奖励,她马上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一番激烈的讨论,老母亲们都凌乱了。到底,奖励对孩子是利还是弊?

以前,我一直信奉一个观点:奖励会让人更有动力。我理所当然地就把这种观点带到了教育中,如果儿子做得好,我就会给他一些奖励。直到有一次,我被现实打了脸。

儿子三岁时,我开始给他启蒙英语,某天他一口气学会了五个英语单词。

我便说,“你很棒,又学会了五个词,今天奖励你一颗棒棒糖。”他当然很高兴地接受了。

此后,只要他每天背会五个单词,我都会奖励他一支棒棒糖。看着儿子每天的学习成果,我还颇为满意。

大约过了一周,某天他匆匆忙忙地跑过来说:“妈妈,我已经学完五个词了,能吃棒棒糖了吗?”

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敷衍了事,便说:“真的吗?我来考考你。”结果可想而知,考得我心都凉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德西效应”:当孩子本身对一件事情有很强的内部动机时,给他注入外部动机就会大大损害内部动机的强度。

孩子本身对一件事很有兴趣,你却不断给他奖励,孩子对事物的动机就会慢慢发生改变,不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奖励。

我相信,在儿子第一天背会五个单词的时候,他是发自内心喜欢的,是我用棒棒糖作为奖励,成功消耗掉了他的兴趣。

所以,对于那些本身对学习很有兴趣的孩子,我们绝不能用奖励的方式去破坏孩子的积极性。

但这里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前提,那就是孩子本身对学习有兴趣。而令大部分家长更为困惑的是,孩子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不大,每天用讲道理的方式对孩子耳提面命,想让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自己的内部动机,简直是收效甚微。

有一个有趣的试验:被实验者要做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缠一个小时的毛线。没错,一个小时不要停,什么也不做的就只缠毛线。之后要求他们出门告诉其他等候实验的人: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有趣的任务哦!

分两种奖励情况,一种奖励200块,一种奖励10块。在哪种奖励情况下的人会发自肺腑的认为自己爱上了缠毛线这项工作呢?答案是低奖励组。

明明对任务不感兴趣,偏偏要宣称很感兴趣,撒谎会让人心里不舒服(即产生了认知失调)。获得高奖励的人,因为得到了200元,心里有了安慰,会认为撒谎是合理的,其实他内心依然不喜欢缠毛线。

而那些获得低奖励的人,会觉得为了10块钱去撒谎,简直不值得啊!他们就会从主观上调整自己的态度,慢慢觉得这确实是个有趣的活动,以便达到表里如一的平衡。

这就是著名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认为:当一个人对于事物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他为了缓解认知失调就会使用一些方法,比如改变态度、改变行为来重新恢复平衡。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孩子本身不爱学习,却又必须坚持去学习,就产生了认知失调。孩子会为了得到高奖励去学习,但不会真正爱上学习。但如果适当给予低奖励,孩子会从主观上调整对学习的态度,逐渐变得对学习感兴趣。

其实,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如果内部动力不足,适当地给予奖励来刺激外部动力,从而提高孩子的积极性,这也未尝不可,只是要适当把握奖励的尺度。并且,当孩子慢慢建立起对学习的兴趣时,奖励就可以停止了。

如何奖励孩子也是老母亲们困惑的事情。

最近,歌手陈美玲的一个视频在网上爆红。

她有三个儿子都相继考进了美国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学,而在提到自己的成功秘诀时,其中一条便是: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而要让奖励变成一件有趣的事。

当有家长问她,小朋友不喜欢洗澡,可不可以用玩具奖励。她认为,最好不要,因为孩子对于玩具的喜欢时间很短暂,玩上两三个礼拜往往就不喜欢了,物质不是他永远的朋友。

不如让奖励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比如,对女孩子可以说“你洗干净,可以帮妈妈化妆!”对男孩子可以说“你做得好,可以给爸爸化妆”。

这样的趣事远比物质奖励有意义得多,不仅小朋友喜欢,也可以促进家庭的交流。

对于已经上学的大孩子,这样简单的游戏当然并不适用。但家长也可以和孩子共同去商定奖励计划,让这个计划尽量变得更有意义。下面两位妈妈的做法我觉得非常值得借鉴。

其中一位妈妈在孩子每一次表现好或是达到了设定目标时,会用奖励星星的方式为孩子积攒星星,用奖励星星的个数来兑换孩子的愿望。最终,孩子用大半年攒下来的星星,圆了一次草原之行。

还有一位妈妈给孩子做了一张“进步存折”,孩子在学习成绩或者其它方面有了一点进步就用数字的形式记录进去。逢年过节,孩子可以用“存折”兑换零花钱,挑选自己喜爱的东西,把这当成一件值得期待的美好事情。

奖励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比如,可以用一次旅行去代替物质奖励,让孩子在旅行中增长见闻;

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孩子每天的娱乐时间,但不能太久;

可以让孩子邀请同学来家里开party,增强孩子的组织能力同时培养友谊;

如果孩子想要金钱奖励,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去商量这个金钱该怎么用,趁机进行金钱教育。

尽量用社会性奖励去代替物质性奖励,是对孩子更好的激励方式。只要奖励方法得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最后,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说到更要做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