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想,就现在!

先说个小故事。前两天跟一个在播音名校就读的学生聊天的时候,问起了她寒假在地方台实习的经历。得到的回答在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她说,实习结束后,经过仔细考虑,还是决定考研了。意外,在于这是我很熟悉的姑娘,从艺考期结识她开始,她的目标就极为明确——进名校、上一线,以最快速度完成传媒梦想,实现人生抱负,考研从未出现在她的计划清单的前列。何为情理之中呢,这其实也正是我今天想分享给读者们的内容。

无需去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我就可以断言,绝大部分的播音教学从业者都曾被学生问起这个问题:老师你为什么没有继续在一线做播音主持呢?学生们的疑问并非毫无出处,作为一个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大量的理论都脱胎于实践,内化为知识体系之后,重又回到现实生活中,去指导工作学习实践的进一步提升。这么来看,好像也就不难理解播音教师们的履历上为什么大多既有专业的学术背景,又有媒体的一线工作经历了。可为什么其中的一些人(包括我),会选择绕道而行,站上三尺讲台,我想,在解答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就相当于对篇首故事给出了答案。

移动,改变了什么

没有任何人曾经敢去预测,移动传播有一天会颠覆世界。颠覆的不光是我们熟悉的由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构建的传播环境,还有几千年来形成的话语习惯、人际交往模式。可这一天真就这么到来了,并且以超高速在向全球进行复制和传播。其实我们对这些改变并不陌生:你家的电视机有多久没有打开过了?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的爸爸妈妈甚至于爷爷奶奶都开始成为了低头族?当一件新闻突发时,你的下意识动作是打开哪个新闻平台去做进一步的了解?如果只是某几个人的行为,那是不足为奇的。可当社会中的几乎每个人(甚至包括媒体人自身),都在完成这种转变时,对旧的社会秩序、行业规范的打击,将会是致命的。

所以,虽然我并没有更进一步地去追问小姑娘在寒假的实习里有何经历,但可想而知在这段时间里她所看到的、感受到的,让她得以重新思考、审视了自己当初的职业设想,并做出了改变。当然,我们无需去过度揣测她的故事,但是,移动新闻将会给我们的职业人生带来什么影响,这尤其对于年轻艺考生而言,是必须要在迈入培训期前想明白的。

从这两点下手

去准备这个“论述题”可以从两点下手:第一,在视频为王的移动传播环境里,你觉得你的优势会是什么?是好的嗓音?是讲故事的能力?还是你觉得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新闻价值?或是独立制作新闻产品的能力?这些已经和传统媒体时代大不相同,你拥有了自己的“麦克风”(智能手机、iPad)和“电视台”(社交平台),你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记者,你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呢?第二,媒介融合中,你的职业定位是什么?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在向“融媒体”转型: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纷纷开通了短视频账号;来自相同信源的新闻内容,经过编辑,以快讯的形式在社交媒体平台首发,然后在晚间的电视新闻节目做出详细报道,第二天的新闻APP继续采写图文的深度跟踪报道。而编辑记者全程在新媒体平台与受众互动。原本单向的新闻传播流变得纵横交错,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你期望自己在这张巨网之中处于什么样的职业定位呢?依旧还是那个正襟危坐的新闻播音员吗?或是御浪而行的融媒体的弄潮儿?

结语

我们要去做这些思考,因为它们会成为一种指引,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份职业。当我们的思想站得足够高时,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去揣摩自己的人生定位与现有的知识能力、客观世界是否搭配,进而也就会对接下来的职业规划做出设计或调整。对艺考生而言还有一个切实的好处,就是你的这些思考,在与考官的交流中,能够体现出你具有极佳的融媒体意识,与大多数考生相比,起码在职业规划上算得上是快人一步,借此也能收获更多的考官的青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