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NGP远征,立下一道“门槛”
IAUTO
速度 深度 态度
导|语
2021/04/02
“中国新势力造车,真的需要这样看似天马行空的勇气。远征结束,对于小鹏汽车而言,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
文丨崔力文
编辑丨小叮当
“别人骂你,你这么客气干嘛,不要以为他们有多好”。
不久之前,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位于央视《遇见大咖》节目中,谈到了此前与特斯拉CEO马斯克的恩怨,上述一段话则是其做出的直接回应。至于原因,还要追溯到去年广州国际车展期间。
当小鹏汽车宣布,将会在第三款量产车型上率先搭载激光雷达,进而提高自动驾驶架构性能以及安全冗余后,迅速引爆了整个行业的关注。
随后,马斯克个人社交平台上更新了那句略带讽刺意味的发言。作为旁观者,我从何小鹏的回复中,看到了一种强大的“技术自信”。很快,小鹏汽车亮出了“利刃”。今年1月,将其引以为傲的NGP自动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正式推送给用户。
就在北京时间3月19日,以小鹏汽车广州总部作为起点,这家将“智能化”标签牢牢贴在身上的中国新势力造车,开启了为期8天、共3675公里、途径10余座东部沿海主要城市的NGP远征活动。
用全量推送给用户的量产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在真实高速路况下进行这样的挑战,对于快速发展的自动驾驶技术,本身是一个值得被铭记的里程碑时刻。而在事情的背后,你可以认为小鹏NGP远征,为所有打着“智能电动车”招牌的车企,立下了一道又硬又高的“门槛”。
一次“远征”
“一天体验下来,能够深刻感受到小鹏NGP,相较于特斯拉NoA的激进更加求稳,相较蔚来NOP更加地从容。可以说,其成功找到了一种更趋向中间的调校,也令驾驶者与乘客感到相对的舒适与安心。”
本次活动,我个人也有幸成为参与者,体验了整个远征活动中,温州—杭州的一段路程。而在距离终点大约仅剩余20多里的高速上,当同车摄像小哥打开镜头,让我总结整天下来关于NGP功能的最大感受,上面一段话便是答案。
据其官方表示,在功能上线前的三个月,小鹏NGP经历了12次大版本迭代以及91次小版本迭代,实现了软件运行更稳定、道路行驶更安全、人机交互更顺畅、驾驶使用更便捷四大提升。强调正向研发、快速迭代能力,这再次说明,小鹏汽车具有较为浓重互联网风格,也是其相较于传统车企,在基因上的显性不同。
其实,从去年“1024”活动上的工程版,到今年1月正式推送前的Beta版,再到本次活动中的使用的版本,仅从我个人角度出发,已经深刻感受到了NGP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不断完善。
本次远征活动,在使用NGP的整个过程中,相比于平常自己驾驶,的确要轻松很多。无论路线规划、自动超越慢车、自动切换高速进出匝道、进出隧道等方面,我所驾驶的这辆白色小鹏P7,均能很好地完成。
与此同时,整个活动期间,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一名小鹏车主,而不是一位汽车媒体人,NGP远征活动带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向用户提供真正的可行性方案”或是真正答案。
不可否认,现阶段大多数消费者眼中的领航辅助功能,更多是被当做电动车智能化体验的“噱头”。特斯拉FSD高昂的选装价格,也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这点从其大概2%-3%的购买率就能看出。
小鹏汽车凭借NGP的推出,逐渐扭转消费者的固有认知。从3月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可知,NGP自动驾驶辅助功能的用户选装率,已经达到20%。相互对比,就能明显感受到差距。更加符合中国路况的调校,更具性价比优势的价格,都成为了推动其普及的根本原因之一。
本次远征,进一步向更多观望中的潜客证明,这项功能在实际驾车过程中,已经是可用、好用、放心用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
一道“门槛”
“2021年伊始,NGP的几个数据让我感到非常振奋。自1月26日公测版NGP正式向我们的用户开放后,14天内累计行驶里程突破50万公里,25天突破百万公里。其中最让我惊讶的是2月NGP的使用率达到60%,也就是在可用NGP的路段上,用户开启NGP行驶的里程占比达到60%。这是超出我的预期的,这意味着我们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不止可用,而且用户会用,感觉到好用。”
北京时间3月22日,就在小鹏NGP远征活动正在进行的途中,何小鹏向全体员工发布了一封内部信,而这只是其中的一段摘录。总结下来,内容非常清晰明了:NGP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是令其欣慰的,而这也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都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的确,如果说NGP远征对于小鹏用户而言,更大的意义是向后者证明,该功能的可用性和便利性,那么对于整个行业,和文章开篇已经表达的观点相同,就像立下了一道又高又硬的“门槛”。
未来,对于任何一家,无论新势力造车,还是传统车企说推出的独立新能源品牌,甚至亦如德系BBA、大众般的外资车企,想要证明自身所推出的领航辅助功能比NGP终端体验更好,那么就需要从类似的远征测试中,实现终端体验与数据层面的多维度超越,不然只能变相突出小鹏在该领域的行业头部地位。
“小鹏P7成功完成这次活动后,相当于给所有智能电动车打了个样,用一种较难追赶的方式,证明了其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已经进化到怎样一种地步,而这样的优势,大概领先其他人一年左右。”
这是活动结束后,同行媒体老师抛出的观点。虽然无法全部认同,但必须承认的是,小鹏面对后续追赶者的来势汹汹,还在迅速地自我进化,以至于拉大领先距离。
作为全球唯二全栈自研量产车企,其不仅自研车辆端的视觉感知、传感器融合、规划、定位、决策、控制等方面,并在云端数据运营所需的数据上传通道、前端数据上传实现、云端数据管理系统、分布式网络训练、数据采集工具开发、数据标注工具开发、软件部署等方面实现自研,可形成数据和算法的全闭环。
身处智能化这条赛道之中,NGP远征的最终实现,以及小鹏研发层面的持续发力,对于其它车企而言,或许还在倒逼整个行业快速的进步。因为所有人深知,当下“天花板”已经上升至这样的高度,不尽快迎头赶上,只能被动的落后挨打。
但是令一众追赶者倍感“无奈”的是,请不要忘记,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优化,有效数据的支撑同样必不可少。截至目前,小鹏所拥有、且基数还在快速增长的用户群体,很好的成为了其数据快速迭代的“助推剂”。有了这样的支撑,小鹏已经明显进入到“良性循环”之中,并逐步拉开与大部队的差距。
此外,相较于以特斯拉为代表所采用的纯视觉感知方案,小鹏在此基础上增加地图管理与融合、强化了雷达与视觉的融合等,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当前量产车中最为顶尖的自动驾驶架构。也正是因为在解决方案中有别于竞争对手,小鹏汽车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跟一些行业同行者,形成技术代差。
“作为这条赛道杀上最坚定的跑者和探索者,我们要坚定地用技术和人才两条腿加速快跑,才能在这场自动驾驶的决胜之战中赢得绝对的先机,占领绝对的高地。”
这是那封内部信中的最后一句话,在我看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因为,何小鹏深知无论软件层面、硬件层面还是研发层面,都应该将“智能化”这个标签深耕到底。而接下来,通过NGP成功立起“门槛”的小鹏,要做的将是拼命向前……
在北京时间3月31晚,终于迎来了本次远征活动,各项成绩揭晓的那一刻。站在聚光灯下的何小鹏十分骄傲的向在场所有人宣布:“小鹏NGP是当前量产最强自动驾驶类功能,小鹏汽车是第一个通过量产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完成3000km高速公路穿越的汽车企业。”
这标志着小鹏汽车实现了去年1024智能日上,他立下的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在分享会上,没有任何多余的环节,也没有那些虚头巴脑的包装,有的只有在主舞台上,直接“抛出”的硬核数据。至于最终成绩,变道超车成功率 94.41%、进出匝道成功率 92.76%、隧道通过成功率 94.95%、百公里平均接管次数 0.71。可以说,每一项衡量标准都对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特斯拉NoA——进行了超越。
在当下这个略显浮躁的行业里,还有一些车企在对外宣传,自家车型的辅助驾驶能力已经达到L3级别。但是作为旁观者,始终没有看到类似小鹏NGP远征般,板上钉钉的数据为自家功能背书支撑。所以究竟谁在卖弄概念,谁在踏实做事,一目了然。而略显冰冷的数字背后,更多则是全体“小鹏人”的汗水。随着远征完成,他们也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历史当中。
“作为智能汽车赛道的领跑者,我们感谢为中国智能汽车默默耕耘的每一个人,无论面对鼓励,还是质疑,我们都不曾退缩,而是以不断向前探索的勇气,推动和引领下一个时代!”发言最后,何小鹏再次畅想了未来。
同时,他也再次立下了全新Flag,“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很多,2025年以前我们将实现更高等级的自动驾驶。”平心而论,单纯的立下一个看似足够震撼的阶段性目标,并不难实现。难的是如本次远征一样,踮一踮脚尖,把Flag最终落地,并完成的足够出色。
作为远征的见证者,我更大的感受则是:“中国新势力造车,真的需要这样看似天马行空的勇气。远征结束,对于小鹏汽车而言,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
|崔力文|
爱车如命,
更爱电动汽车的小编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