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道42】长陔岭古道(下):逝去的繁华

题记

《说文》曰:“陔,阶次也”。“长陔”,顾名思义,长长的台阶......
本文共3900字,分两期推出),先去看看《长陔岭古道(上)》

3     菁莽阻路

继续前行约一公里,见一路亭,亭外青草萋萋,亭内空空如野,仅有几件农具随意丢弃在石墙下。长陔岭古道“上五里、下五里”,此为中点,上下行人都要在这里打尖歇脚,据说以前还供奉了一尊菩萨,保佑路人平安永福。
过了路亭,是一片坡地,种有菊花、玉米、粟米以及瓜果蔬菜之类的。坡地上面是盘山公路,公路两边,楼房依山而建,远远看去,空中楼阁一般。坡地的几处平坦处以及对面的山脚下,还立着几栋枯黄的土楼,孤独地生长在这片庄稼地里。
沿石阶继续前行数百米,随着坡地的消失,古道也完全湮没在稠密的箬竹林中。箬竹长在湿润阴凉的洼地里,虽已过仲秋,气温依然高达三十五度,这绿荫之下是最适宜蛇类栖息的,尤其青竹蛇(低毒),刚才在前面的田埂上就见过一条。我俩试着往前走了几十米,结果依旧菁莽连绵,遂决定就此终止行程,就地在溪中的岩石上休息。
岩石下面是一个小小的水潭,明澈清冽,有小鱼游动。从林下潺潺而来的清水在这里溅起一小簇雪白的水花,然后在潭里转了一圈,仿佛向我们行了一个注目礼后,又从水潭拐角处的豁口淌了下去,奔向远方。不知从哪里跳出一只石蛙(石鸡)落在我的脚边,背部黄褐相间,和青蛙差不多大小,它看都没看我们一眼就跳进了水潭,溅起几点细小的水珠。看着这只小小石蛙,我突然想起什么,不禁一丝悲凉从心泛起。太阳穿过墨青的树丛在水潭边形成一块块“光阴”,远古时期,人类就是通过这种明亮与阴暗、白昼与黑夜来推算时间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种明与暗的交替循环呢?宽阔的柏油马路,寥落在时光尽头的青石古道,“光阴”或许就在我们行走中得到诠释。

4     韶华已逝

提前结束行程,时间宽裕,我们随性跨过小溪上一座平板石桥,走进那几栋土楼人家看看。
这里四栋楼前后错列,见到一对留守老夫妻。在与老人攀谈中得知,这个村庄叫黄毛,黄巢战乱时由安庆迁居此地,选在这处漫山荒草,峭壁悬崖的“黄毛”之地安家立命,繁衍生息,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原先,房屋都建在古道两边,后来公路从山腰经过,才陆陆续续搬到马路边去,现在仅剩他们几位老人驻守故土。老两口已七十多岁,身体硬朗,房前屋后的庄稼地打理得有条不紊的,豆黄瓜熟的季节,屋檐下堆满冬瓜南瓜。老人很热情,招呼我们到他家吃饭,冬瓜南瓜看得上的随便拿。
说起这条古道的历史,老人也知晓不多,但公路开通前,这里人来客往的盛况仿佛就在眼前。他说除了长垓、南源,遂安(现淳安县姜家镇)到从休宁、屯溪、歙县也走这条路。他年轻时,每次外出都要经此路到岭口,往顺手(右手)方向到王村,再过烟村渡到城里(歙县),往反手(左手)走小溪(村),过尤溪渡到屯溪。老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公路开通后到岭口的这段路就很少走了,这几年像我们这样“旅游”的人又多了起来,去年村里把到岭口那段(古道)修好了,听说今年还要修长陔岭这段。

5     此处藏宝

让老人津津乐道的是这条路上藏宝的传说。据说“撑腰石”隔溪相对的石壁上有两排不规则的石眼,据说是藏宝暗语,谁能破解,石壁洞开,有金鸡飞出。还说以前有人就在“撑腰石”的石凳下面挖到过一坛“金银财宝”。说的有板有眼的还是“程昌期埋金头”的传说,传说清乾隆年间,歙县绍濂乡程昌期第三次进京赶考,途经岭口时,偶遇一烧炭老翁,老翁劝他别考了,还不如跟他烧烧炭,还可卖些钱花。程昌期进京后孤注一掷,竟中了探花,受赐“金头”一个。程昌期认为正是烧炭翁的“炭花”吉言助他金榜题名,但苦于找不到老翁拜谢,于是把“金头”埋在当时与其对话的古道边,以示报恩。
史料记载,程昌期(1753-1795)中探花,确有此事。按常理,皇帝也不会赐予新科探花一个“金头”,再说古时科举应试耗资巨大,程昌期三次进京,历时至少十年,再殷实的家底也耗费得差不多了,何况绍濂这个穷乡僻壤里,即使皇帝赏个千儿八百的,先还债还情要紧,哪还有闲钱埋起来。当然这个玄乎的传说也只是宣扬一种知恩图报的美德而已,但不管哪个朝代,总有那些梦想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人。据说,以前经常有人在这条路上撬开石板“寻宝”的。
老人还说“撑腰石”附近的石壁上刻有一块“藏宝图”,如有兴趣可带我们去看看,或许真能找到“宝贝”。
宝随人缘,我这人命薄手瘦,几十年来,大奖小奖从未中过,何必徒劳呢,于是谢绝了老人的好意。
辞别老人,我们继续走在这条神秘的古道上,面对一山空寂,古道沉稳依旧,波澜不惊。思绪飞泄处,我似乎看见几个肩挑背扛的先人,正奋力负荷攀登,他们孔武有力,汗流浃背。太平桥的桥墩下,仿佛还有两个人影,鬼鬼祟祟的......古时,徽州人修桥筑路后,会将筹集来的银两余款藏在桥墩下、路亭边的隐蔽处,以便后人修缺补漏之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