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藏书楼掠影

中国的藏书体制分为官藏、公藏、私藏三大系统。

官藏最早出现,夏商时期已出现类似管理图书的职官,西周中期以来已出现专职管理人员,西汉武帝正式建立官藏机构,分为宫廷的内书和政府的外书。东汉政府在延熹二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管理图书的中央最高机构——秘书监,正式列入国家职官系列。即使在三国这个战火纷争的年代,魏蜀吴三国依然保留了管理藏书的职官。唐朝除有秘书省统管全面工作外,还设立弘文馆、翰林院、崇贤馆等藏书和整理藏书的专设机构。宋朝藏书文化得到极大发扬,除三馆(昭文馆、史馆和集贤书院)和秘书阁作为国家中心外,还有国子监、司天监和学士院的藏书,宫廷内府则有龙图阁、太清楼和玉宸殿。清乾隆时期为分藏四库全书所建造的南北七阁,其规模和布点可称为是官藏机构之最。

公藏指社会教育、宗教机构的藏书,主要是书院藏书。元代书院比较发达,据统计达227所。清雍正后,书院发展至2000所,许多名人提倡书院藏书,如张伯行在福州创建鳌峰书院。

我国私人藏书出现得很早,春秋时期就己经有了私人藏书,据说孔子为有史可考的第一位私人藏书家。《庄子·天下篇》有云:“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足以见得私人藏书已有一定规模。东汉时期蔡邕、班固、华佗、杜林等人藏书颇丰。宋代的藏书家对藏书理论和实践做出重要贡献,并且藏书在这时形成比较明显的文化现象。至清代,富商巨贾也参与藏书事业,东南沿海地区藏书之风盛行。

下面让小版儿带大家走进中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藏书楼吧。01

南北七阁

《四库全书》 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据 《四库全书总目》 统计,它著录书籍 3461 种,79309 卷,存目书籍 6793 种,93551 卷,合计 10254 种,172860 卷。为了妥善保存这部卷帙浩繁的丛书,乾隆下令仿造天一阁在北方和南方建造四库七阁,即南北七阁。北四阁,南三阁合称南北七阁。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文津阁、圆明园内的文源阁、紫禁城的文渊阁、盛京皇宫的文溯阁,称为“北四阁”。镇江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杭州的文澜阁,成为“南三阁”。然而,近代以来社会动荡,战火肆虐,分藏于七阁中的四库全书已损失过半,也只有文津、文渊、文溯、文澜四阁屹立不倒。

左右滑动可依次查看《四库全书》馆藏

和文津、文渊、文溯、文澜四阁02

白鹿洞书院

史家认为古代书院有三大事业:教学、藏书和祭祀,由此可见得藏书是中国古代书院不可缺少的一项事业,与书院的生存息息相关。

白鹿洞书院坐落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据考证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白鹿洞书院始于唐朝李渤的读书处,之后李渤考取功名,任江西担任江州刺史,他在此地创台榭,白鹿洞初具雏形。至南唐时期,李昪在李渤白鹿洞故居设立了庐山国学,标志着白鹿洞书院的诞生。及至南宋时期,朱熹对白鹿洞藏书极为重视,调动社会关系征集图书。在他的努力下,孝宗皇帝赐高宗御书《石经》拓本一套,与国子监印本《九经》一部,这些书成为白鹿洞藏书的镇阁之宝。由此见得,朱熹对白鹿洞书院的建设功不可没,也正是此举奠定了白鹿洞书院四大书院之首的地位。白鹿洞书院作为得到中央朝廷承认的国学,因此其藏书来源主要有:皇帝御赐、官府置备、社会捐赠和书院自置。随着藏书规模日益扩大,白鹿洞书院也制定出严格的保存和借阅规定,关于藏书的条例也开始出现并纳入相关的条例当中。书院兴则藏书兴,书院衰则藏书衰。随着朝代更迭,白鹿洞书院也几经磨难,院中藏书也荡然无存,但其对古代文化教育和藏书文化的影响,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03

宁波范氏天一阁

范钦创建于明嘉靖四十年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亚洲现存最早的私立图书馆,与意大利的马拉特斯塔图书馆、美第奇家族图书馆并称“世界现存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有关天一阁的命名由来,后人多认为其名生发自《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取“以水制火”之义。范氏一族对保管和阅览天一阁藏书制定了严格的族规,不仅立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而且对如何防光、隔热、防尘、霉变颇有心得,为后世藏书楼保存藏书提供了借鉴。也正是得益于严格的管理措施,天一阁才得以延传数百年。但在时代的风云变换之中,天一阁也难逃祸乱。自建阁以来,天一阁共发生四次比较大的流散,经历了清乾隆时期的献书,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和民国时期的抢掠,至解放前夕,天一阁藏书只剩下了一万三千卷。天一阁作为中国古代最富有代表性的藏书楼,为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成为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

04

结语

藏书楼是保存中国古代典籍文献的重要场所,古代的藏书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储存图书那么简单,还包含着借书、抄书、刻书以及对典籍内容的校勘。随着藏书楼所藏典籍数量的增加,不得不采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古籍进行登记、排列,客观上推动了目录学的发展,为后世进行图书分类、编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造藏书楼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却有效保护了古籍善本,让其有机会流传后世,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海丽.《四库全书》与南北七阁[J].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04):52-56.

[2]王敏. 天一阁藏书研究[D].郑州大学,2006.

[3]漆良蕃.白鹿洞书院藏书史探究[J].南方文物,2020(05):276-278.

[4] 王雁杰.白鹿洞书院的藏书事业初探[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04):79-81.

END

(0)

相关推荐

  • 传藏录 | 抢救库书 双丁首功——《文澜阁与四库全书》节录之二十七(上篇)

     keywords  文澜阁\丁氏兄弟\藏书\刻书 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在遭受咸丰十一年(1861)毁灭性惨祸之际,幸有杭州八千卷楼藏书楼传人丁申.丁丙兄弟奋力抢救,最终使得文澜阁本< ...

  • 藏书楼、书院与中国文人的书房(上)

    藏书楼.书院与中国文人的书房(上)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文化苦旅><雅舍谈吃><苦茶随笔><闲情偶寄> ...

  • 观红墙金瓦,赏明清皇宫之十二:外朝东路文华殿

    明清皇宫从午门往北算是外朝,包括前三殿:三大殿以北算是内廷,包括中路的后三宫和东西六宫.这叫做前朝后寝.外朝除了中路的前三殿,还有东西两路建筑,都有各自的功能和历史. 从太和门广场东侧庑廊中间的协和门 ...

  • 宁波行

    宁波味道 几年前的六月初,我在美丽的园林城市苏州呆了一周,爱人突然要去宁波出差,无意中促成了我的宁波行.宁波,一个令我向往的地方. 到达宁波的第二天一早,我就迫不及待地走进宁波的早市.临海的城市果然不 ...

  • 王长华:宁波的书香

    2019年第138期||总第402期 艺海风│402期 天一阁 宁波的书香 王长华 戊戌年的深秋,我在宁波小住了三四日. 在那几天里,我就像贪婪的牛羊,将甬城的风物,尽可能多地摄进相机,然后再回来慢慢 ...

  • 一文梳理|从藏书楼到治学之所,看中国古代″书院“的兴衰浮沉

    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的一个晚上,首辅张居正久久伫立窗前.外面刚刚下完一场大雪,北风呼啸着,檐角下悬挂着的冰棱正往下滴着水,一滴一滴的,飞溅在了栏杆上.他眉头紧蹙,手上紧紧攥着即将颁布的禁令,只见 ...

  • 中国古代七大藏书楼

    我国七大藏书楼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B 添加义项?所属类别 :其他中国七大藏书楼, 文渊阁,东华门西北,文华殿之后.咸丰十年八国联军入侵时纵火焚毁.藏书于1915年运至北京,现归国家图书馆收藏.文溯阁 ...

  • 国博“镜里千秋 - 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掠影

    国家博物馆的"镜里千秋 - 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2020年11月24日开幕,展出各时代镜子二百多面,展期三个月,本篇是这次展览的部分展品 蟠螭纹铜鉴,战国,河南陕县后川出土.据推测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一)--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和发展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所有原生文明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史前时代),其年代久远.混沌荒蛮,考证极其困难,而神话故事却精彩绝伦.寓意深刻,能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二)--神话中的民族精神与民俗

    ※ 民族精神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三)--中国古代神话VS古希腊神话

    最近总被推送一条假新闻--<麻省教授: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分析>! 大概内容是说:一位名叫理查德·拉尔森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在一场讲座中对比解读中西方神话故事,称西方人习惯于听神的旨意,往往逃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四)--中国神话世系谱

    是否要写<中国神话世系谱>,小编犹豫了很久,中国神话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最难撰写的部分就是神话世系谱.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神话资料庞杂.不成体系,尤其是上古神话部分,一人多角(多名).多人一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五)--中国古代神话的宇宙观

    莽荒时代,古人跻身于天地之间,弱小无助.艰难求生,对天地和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发自内心,当力量无法战胜现实时,幻想便成为了有效的自我安抚手段,于是人们尝试用神话的方式对宇宙作出解释. 创世神话讲述宇宙起 ...

  • 中国古代神话考(六)--中国古代神话的生死观

    远古时代,华夏先祖尚无法通过手中简单的工具与强大的自然界抗衡. 风雨雷电的惊扰,虫蛇猛兽的袭击,大火洪水的伤害,春夏秋冬的变幻,种种无法解释的事件均使人们相信万物本有性灵,人只不过是万物生灵之一,从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