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藏书楼掠影
中国的藏书体制分为官藏、公藏、私藏三大系统。
官藏最早出现,夏商时期已出现类似管理图书的职官,西周中期以来已出现专职管理人员,西汉武帝正式建立官藏机构,分为宫廷的内书和政府的外书。东汉政府在延熹二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管理图书的中央最高机构——秘书监,正式列入国家职官系列。即使在三国这个战火纷争的年代,魏蜀吴三国依然保留了管理藏书的职官。唐朝除有秘书省统管全面工作外,还设立弘文馆、翰林院、崇贤馆等藏书和整理藏书的专设机构。宋朝藏书文化得到极大发扬,除三馆(昭文馆、史馆和集贤书院)和秘书阁作为国家中心外,还有国子监、司天监和学士院的藏书,宫廷内府则有龙图阁、太清楼和玉宸殿。清乾隆时期为分藏四库全书所建造的南北七阁,其规模和布点可称为是官藏机构之最。
公藏指社会教育、宗教机构的藏书,主要是书院藏书。元代书院比较发达,据统计达227所。清雍正后,书院发展至2000所,许多名人提倡书院藏书,如张伯行在福州创建鳌峰书院。
我国私人藏书出现得很早,春秋时期就己经有了私人藏书,据说孔子为有史可考的第一位私人藏书家。《庄子·天下篇》有云:“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足以见得私人藏书已有一定规模。东汉时期蔡邕、班固、华佗、杜林等人藏书颇丰。宋代的藏书家对藏书理论和实践做出重要贡献,并且藏书在这时形成比较明显的文化现象。至清代,富商巨贾也参与藏书事业,东南沿海地区藏书之风盛行。
下面让小版儿带大家走进中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藏书楼吧。01
南北七阁
《四库全书》 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据 《四库全书总目》 统计,它著录书籍 3461 种,79309 卷,存目书籍 6793 种,93551 卷,合计 10254 种,172860 卷。为了妥善保存这部卷帙浩繁的丛书,乾隆下令仿造天一阁在北方和南方建造四库七阁,即南北七阁。北四阁,南三阁合称南北七阁。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文津阁、圆明园内的文源阁、紫禁城的文渊阁、盛京皇宫的文溯阁,称为“北四阁”。镇江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杭州的文澜阁,成为“南三阁”。然而,近代以来社会动荡,战火肆虐,分藏于七阁中的四库全书已损失过半,也只有文津、文渊、文溯、文澜四阁屹立不倒。
左右滑动可依次查看《四库全书》馆藏
和文津、文渊、文溯、文澜四阁02
白鹿洞书院
史家认为古代书院有三大事业:教学、藏书和祭祀,由此可见得藏书是中国古代书院不可缺少的一项事业,与书院的生存息息相关。
白鹿洞书院坐落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据考证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白鹿洞书院始于唐朝李渤的读书处,之后李渤考取功名,任江西担任江州刺史,他在此地创台榭,白鹿洞初具雏形。至南唐时期,李昪在李渤白鹿洞故居设立了庐山国学,标志着白鹿洞书院的诞生。及至南宋时期,朱熹对白鹿洞藏书极为重视,调动社会关系征集图书。在他的努力下,孝宗皇帝赐高宗御书《石经》拓本一套,与国子监印本《九经》一部,这些书成为白鹿洞藏书的镇阁之宝。由此见得,朱熹对白鹿洞书院的建设功不可没,也正是此举奠定了白鹿洞书院四大书院之首的地位。白鹿洞书院作为得到中央朝廷承认的国学,因此其藏书来源主要有:皇帝御赐、官府置备、社会捐赠和书院自置。随着藏书规模日益扩大,白鹿洞书院也制定出严格的保存和借阅规定,关于藏书的条例也开始出现并纳入相关的条例当中。书院兴则藏书兴,书院衰则藏书衰。随着朝代更迭,白鹿洞书院也几经磨难,院中藏书也荡然无存,但其对古代文化教育和藏书文化的影响,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03
宁波范氏天一阁
范钦创建于明嘉靖四十年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亚洲现存最早的私立图书馆,与意大利的马拉特斯塔图书馆、美第奇家族图书馆并称“世界现存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有关天一阁的命名由来,后人多认为其名生发自《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取“以水制火”之义。范氏一族对保管和阅览天一阁藏书制定了严格的族规,不仅立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而且对如何防光、隔热、防尘、霉变颇有心得,为后世藏书楼保存藏书提供了借鉴。也正是得益于严格的管理措施,天一阁才得以延传数百年。但在时代的风云变换之中,天一阁也难逃祸乱。自建阁以来,天一阁共发生四次比较大的流散,经历了清乾隆时期的献书,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和民国时期的抢掠,至解放前夕,天一阁藏书只剩下了一万三千卷。天一阁作为中国古代最富有代表性的藏书楼,为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成为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
04
结语
藏书楼是保存中国古代典籍文献的重要场所,古代的藏书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储存图书那么简单,还包含着借书、抄书、刻书以及对典籍内容的校勘。随着藏书楼所藏典籍数量的增加,不得不采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古籍进行登记、排列,客观上推动了目录学的发展,为后世进行图书分类、编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造藏书楼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却有效保护了古籍善本,让其有机会流传后世,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海丽.《四库全书》与南北七阁[J].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04):52-56.
[2]王敏. 天一阁藏书研究[D].郑州大学,2006.
[3]漆良蕃.白鹿洞书院藏书史探究[J].南方文物,2020(05):276-278.
[4] 王雁杰.白鹿洞书院的藏书事业初探[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04):79-81.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