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画黄山精品50幅!!
张大千《黄山云海图》
张大千画黄山,最得黄山的天趣。在他走出传统、破格自立过程中,黄山气势磅礡的雄姿为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大笔。
张大千《黄山绝顶》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一生酷爱祖国名山大川,其中,对安徽黄山更是情有独钟,先后游览了三次,并留有大量手迹。
张大千首次登黄山是在1927年夏,时年29岁。他在二哥和几位弟子的陪同下,徒步登上黄山绝顶——光明顶。
1931年9月,张大千再次登上黄山绝顶。
1936年,38岁的张大千第三次登临黄山。
张大千《黄山文笔峰》1974年作
第三次登临黄山那次,张大千仍从汤口进入。同行的有国画大师徐悲鸿和画家谢稚柳,游罢回到苏州。当时,他篆刻一方“三到黄山绝顶人”的印章,以作纪念。此后,他的画作上常有此枚印章。
张大千 黄山九龙瀑
黄山的奇异景色,深深地吸引着张大千,他爱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曾在笔记中写道:“黄山无山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无奇不有。”“黄山无松不古,无峰不奇,而始信峰尤奇,诡不可名状”。他对黄山松观察入微:“扰龙松怒蟠于千仞峰顶;蒲团松可坐十数人;破石松根丈余,穿于石罅;倒挂松虚悬峭壁;卧龙松横踞道旁;接引松空中当桥;迎送松若揖若让,变化离奇,不一而足,均不可寻常比也。”
张大千 黄山九龙潭 1937年作
张大千 黄山九龙潭 1930年作(920万 2011拍)
题识:天绅亭望天垂绅,智如亭见智慧水。风卷泉分九叠飞,如龙各欲从潭起。庚午秋日写黄山九龙潭,于大风堂下。钤印:大千毫发、大风堂
《黄山九龙潭》所描绘的是黄山悬崖绝壁之间的九龙瀑及潭池。张大千揉石涛之笔墨,将瀑潭一体的奇观挥洒而出。画面气势撼人,万壑松云,飞泉流瀑,雾霭弥漫的小道上有一高士正闲观瀑布。黄山的深幽、奇峻、变幻之美立刻展现在眼前。
张大千 黄山九龙潭 1930年作
张大千 黄山九龙潭 1930年作
张大千 黄山始信峰 1931年作
题识:辛未九月,游黄山前后海,归写始信峰。张爰。
这是张大千三十多岁时的作品,是他学习石涛、梅清、弘仁等黄山派先贤技法,而又参以自己个性的作品。沉稳的线条,不失灵秀之气,有韵力有节奏感的用笔,在严谨中折射出奔放的动力。收敛和奔放,在他笔下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山石勾皴的线条,遒劲隽秀,是张大千超人的书法功力的体现。在山水画法上,张大千的皴法最为多变,或披麻、或折带、或斧劈……他都能融洽一体,高雅而充满韵味。正是这种常人难以得到的气息,使大千在以后五十余年中,成为长啸于世界艺坛的大师级画家。
张大千 黄山文殊院 1931年作
题识:从大士岩回望文殊院得此,草摹用大涤子法,寄师子道长兄博教。
文殊院位于黄山风景区天都、莲花两峰间,建于1931年。文殊院风景绝佳,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附近又有迎客松、蓬莱二岛等胜迹。大千曾于1927年、1931年、1936年三游黄山,创作了大量作品。日本画人推崇他为“现代黄山画派始祖”。第二次游黄山时,曾在文殊院书“云海奇观”刻于石,足见其对黄山的钟情。
张大千 黄山奇景 1931年作
张大千《黄山慈光寺》1962年作
张大千 黄山图 1932年作
款识:悲鸿道兄教正。壬申二月六日,弟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题识:此幅乃当年大千报我为其造象之作,时吾二人皆在北平。琴斋仁兄愿出所藏大千黄山白龙潭幅相与交换,用增重两家墨缘,欣然奉命,并记本事。廿七年初冬,悲鸿。(徐悲鸿)
题跋:观书读诗未曾多,十年松竹让留守。每别云山如弟兄,舍得书画散朋友。悲鸿画师举此易彼俱入神妙。余诗志之。戊寅。简经纶。揖之仁兄借读,爱不去手,请割而归之,因顺其宝剑侠士之意。琴斋识之。(简琴斋)
张大千、徐悲鸿、简经纶皆书画金石交。张徐订交于一九二九年三月。本幅题日大千于一九三二年初写赠悲鸿。又按悲鸿补跋称:时两人皆在故都,乃“大千报我为其造象之作”。是年大千诞辰,徐悲鸿为其写《大千卅四岁造象》,题诗日'其昼若冰雪,其髯独森严。横笔行天下,奇哉张大千。”,并具郑曼青,谢玉岑题跋。大千以笔下爱写的黄山风光报聘悲鸿为其造象。
张大千 黄山烟云图
题识:桑田几回,乱蓬几番。谁信天地间,竟有山头海。写黄山一角,似默庵仁兄方家博教,大千居士张爰,故都大风堂下。钤印:大千大利、张爰、蜀客、两到黄山绝顶人
张大千 黄山后海清凉台
张大千 黄山文笔生花峰 1931年作
题识:前人游黄山者,多误指石柱峰为文笔生花。石柱峰秃然特立,致谓笔尖之花,已脱颖飞去。今年九月,予再游兹山,从散花坞求得之,则此峰此松固无恙也。辛未十二月,丹林老长兄命画,遂涂以求正,弟爰。
张大千 黄山 1932年作
张大千 黄山天都峰
张大千 黄山文殊院 1931年作
题识:黄山文殊院,乃大海中央一石也。天都、莲花左右其间,观铺海必至此始见其全。此予从莲花洞所得稿,与石涛、瞿山所画均异。(洞下失回望二字)辛未秋,蜀人张大千。钤印:大千居士、阿爰、大风堂
张大千 黄山 1932年作
张大千 黄山小心坡
张大千 黄山小心坡
题识:云里岧峣望若何,放心初上小心坡。盘空却爱蒲团石,坐看天都绝薜萝。压帽危峰势欲摧,凭栏一步一徘徊。纵教折骨山中死,此地他生也再来。大千居士画并题。钤印:大千、大风堂
张大千 黄山莲花峰
题识:玉井孤根局似船,横塘罗袜起秋烟。风涛天海千年泻,摇落春云一瓣莲。张爰。钤印:张爰私印(白文)、蜀客(朱文)、莲花峰顶三生梦(朱文)
张大千 黄山莲花峰 纸本
题识:蓬池几回干,桑田几番改。谁信天地间,当有山头海。张爰。
张大千 黄山百步云梯 1932年作
张大千 黄山莲蕊峰
题识:海风吹雨复吹烟,时有幽香散半天,莫问莲花高几许,残荷落瓣化成船。黄山莲花峰,其旁曰莲蕊峰,峰巅之石如荷瓣,山志称采莲船。大千居士并题。
张大千《黄山胜景》
画面题诗:心疑骑日月,身已到蓬莱。
张大千 仿梅清莲花峰图
题识:莲花开处五云深,仙蒂还疑出海心。三十六峰齐吐艳,满空香气好相寻。莲花峰。瞿山梅清并题。钤印:瞿硎清、渊公、莲花峰顶三生梦
张大千 黄山莲花峰 1932年作
题识:直上三千级,微茫俯大荒。根尘原不染,云水自为乡。瓣落金船活,董莲玉井长。如来高丈六,踏遍未中央。黄山莲花峰。蜀人张大千写于大风堂,时壬申八月也。
张大千 黄山莲花峰 1927年作
张大千 黄山莲花峰 1933年作
张大千 黄山小景 1928年作
款识:曾见大涤子有此,盖写游黄山小景也。
张大千 丹台千峰
张大千 论道图
张大千 黄山扰龙松
题识:(1)一上丹台望,千峰到杖前;云阴封曲径,石壁划流泉。声落空中语,人疑世外仙;浮丘原不远,萝户好同搴。拟石涛和尚笔法写于大风堂。张爰。(2)山之奇兮黄之峰,峰之奇兮多奇松;真奇那得肯轻示,一峰拔出蹲扰龙。扰龙盘旋数千丈,枝枝叶叶争抢攘;我来游观不敢扪,金光逼逼若飞屯。翠髯紫鬣亦奋迅,风雷呼起山山应;吾将拾取在毛锥,兴到临池逢人赠。此大涤子题所画黄海扰龙松也,因用其稿,并书其句,非敢掠美,藉藏吾笔。戊辰上巳,大千漫志于海上。钤印:张爰印、大千、季蝯私印、大千居士、苦瓜滋味
张大千 沧海桑田
题识:蓬池几回干,桑田几回改。谁知天地间,竟有山头海。仿梅远公笔意,似盘甫仁兄鉴家雅教。弟爰。钤印:张爰印、大千
张大千 黄海云峰
张大千 黄山 1929年作
题识: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三十六奇峰尽在吾手。己巳冬日,写似美然老长兄雅正。弟爰。钤印:张爰、大千
张大千 黄山前后懈图长卷 1969年作
此卷《黄山前后懈图》是大千无数黄山画作之首,且是他一生可数的杰作之一,可与《长江万里图》卷并称而无愧。
创作此画时大千的泼墨泼彩新技巧己达得心应手的境界,但他为老友张目寒先生作此画时,传统笔墨明显增加许多,一方面为了避免老友们恐怕不易接受过于脱离传统的新风格,同时也因为黄山是大千一生画得最多的老题材,手下功夫极为熟练,再加上黄山各处著名景点的造形特征,皆为众人所熟识。
在这些综合性的因素之下,此卷虽然彩墨淋漓,但在技法上真正属于泼彩的成分并不太多。本卷山石和松林的实体多半用勾勒和皴点来描绘,山上的青绿是随形赋彩,后来才加上去的,并非先泼然后随色勾勒,是古人山水画中甚为少见的风格。
张大千《黄山八景册》八开之一
题识: 天门坎。将至天门坎,有二石屹立,山曰罗汉拜观音。
张大千《黄山八景册》八开之二
题识:文殊院。求放心疑骑日月,得闲身已到蓬莱。朝元仗侣若可睹,手折芙蓉归去来。
张大千《黄山八景册》八开之三
题识:剪刀峰。 遥天突兀耸双峰,云气冲门午不镕;可惜少陵看未得,并刀只解剪吴淞。
张大千《黄山八景册》八开之四
题识:慈光寺。 莲蕊莲花发妙香,上方一径入慈光。晚山金碧琅玕翠,刮眼庄严此道场。
张大千《黄山八景册》八开之五
题识:紫云庵。 浣尽缁尘入紫云,万竿沉绿染衣裙。木莲花落灵根在,时有幽香习习闻。
张大千《黄山八景册》八开之六
题识:西海门。 黄山奇峰怪松,随在有之,不必尽能举其名也。大千居士爰。
张大千《黄山八景册》八开之七
题识:莲花峰。 直上三千级,苍茫俯大荒。滓泥原不染,云水自为乡。瓣落金船活,根通玉井长。如来身丈六,踏遍此中央。大千居士。
张大千《黄山八景册》八开之八
张大千 黄山文笔峰 1981年作
题识:松谷掩飞霜,白云老作乡。远峰幽梦碧,虚室卧江郎。
是图乃大千八十三岁高龄时忆游黄山之作,自题“以渐江、苦瓜两尊者法写此”。老笔纵横,苍劲有力,以赭色浓重施于山体阳面,多以皴擦为之,山脚染以花青润泽,更见黄山之奇和笔墨的老辣。大千晚年的系列忆游作品在简化具体真景的同时更以己意为之,气质淳化而兼具苍深浑穆。
张大千 黄海归来步步云 1933年作
题识:黄海归来步步云。此梅村祭酒题小宛画像句也。癸酉嘉平,蜀人张大千写于吴门。
张大千创作的《黄山图》达60余幅,诗文达40余首,但像这样名山佳人于一纸的《黄山图》真真的是惊艳!是不是大千亦感觉黄山没有佳人就失却了一番韵味?
张大千《黄山云海》1981年作
(来源/书画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