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24本末性一仁义治本
题文诗:
学能明分,通治乱本,澄心清意,以存思之,
见其终始,可谓知略.天之所为,禽兽草木;
人之所为,礼节制度.构为宫室,制为舟舆.
治之所本,仁义者也;所以为末,法度者也.
本也人之,所以事生;末以事死.本末一体;
其两爱之,其性一也.先本后末,谓之君子;
以末害本,谓之小人.君子小人,之性非异,
先后而已.草木也者,洪者为本,杀者为末;
禽兽之性,大者为首,小者为尾.末大于本,
草木则折;尾大于要,则不掉矣.故食其口,
而百节肥;木灌其本,而枝叶美,天地之性.
天地生物,有本有末,其养物也,有先有后,
人之于治,岂无终始?仁义治本,不事修本,
务治其末,释根灌枝.且法之生,以辅仁义,
重法弃义,贵冠忘头.故仁义者,为厚基也.
不益其厚,张广者毁,不广其基,增高者覆.
不增其德,而累其高,赵政故灭;智伯广地,
不行仁义,故亡其国.不大其栋,不能任重.
重莫若国,栋莫若德.国主有民,犹城有基,
木之有根.根深本固,基美上宁.本立道生.
【原文】
凡学者能明于天下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可谓知略矣。天之所为,禽兽草木;人之所为,礼节制度。构而为宫室,制而为舟舆是也。治之所以为本者,仁义也;所以为末者,法度也。凡人之所以事生者,本也;其所以事死者,末也。本末,一体也;其两爱之,一性也。先本后末,谓之君子;以末害本,谓之小人。君子与小人之性非异也,所在先后而已矣。草木,洪者为本,而杀者为末;禽兽之性,大者为首,而小者为尾。末大于本则折,尾大于要则不掉矣。故食其口而百节肥,灌其本而枝叶美,天地之性也。天地之生物也有本末,其养物也有先后,人之于治也,岂得无终始哉!
故仁义者,治之本也。今不知事修其本,而务治其末,是释其根而灌其枝也。且法之生也,以辅仁义,今重法而弃义,是贵其冠履而忘其头足也。故仁义者,为厚基者也。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赵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灭;智伯不行仁义而务广地,故亡其国。语曰:不大其栋,不能任重。重莫若国,栋莫若德。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
【译文】
凡是学习的人都能够明白天人关系,通晓治乱之根本,用平和的心态、清静的头脑来思考,观察事物的来龙去脉,这样也可谓掌握了事 物的要略了。天地自然所营造化育的是禽兽草木;人类社会所制定的是礼节制度,还建造了房屋宫室,制作了舟船车辆一类的器具。作为治国的根本是仁义;作为统治的枝末则是法度。凡是人们用来求得生存的是根本,而那些促使人们走向衰败的则是枝末。本和末是建成一体的,对两者都珍惜是人之天性。将“本”放在首要地位,把枝末放在次要位置的人可算是君子;而用枝末的东西损害根本的东西的人称之为小人。君子和小人在其天性上没什么差别,不同的只是一个“先本后末”,一个则是“以末害本”。草木常常以粗大的为根本,细小的为枝末;禽兽又常常以大的为头、小的为尾。草木如果枝末比根本粗大,就会折断;禽兽如果尾大于腰,这尾巴就摇摆不动。所以动物从口中进食就会全身肥壮;草木灌溉它们的根部,就会枝繁叶茂。天地自然化育万物是有本有末,养育它们又是有先有后,人对于社会的治理难道就能够没有头绪?
所以仁义是治国安民的根本,现在如果人们不懂得致力于根本,却致力于枝末的话,那就等于是放弃对树根的浇灌而去浇灌枝叶,做的是一件蠢事。
再说法度的产生是用来辅助仁义的,现在如果我们看重法度而轻视仁义,那就好像看重鞋子帽子而忘记头足,做的也是一件蠢事。所以仁义是治国安民的厚实基础,想不加厚基础就扩建房屋,这房屋是要毁坏的;想不加宽基础就增高房屋,这房屋是要倾倒的。秦始皇赵政不增强德政却在一些枝末事上积累加码,所以被推翻;智伯不施行仁义却致力于拓展地盘,所以也被消灭。《国语》上说:“不加强它的栋梁,就承受不住重压。没有比国家更重的了,也没有比德更大的栋梁。”一国君主和他的臣民的关系,就像城墙和墙基的关系,又像树木和根基的关系,根扎得深这树木就牢固,墙基砌得好这城墙就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