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王】王科到底是不是井店人?
编者按:小编偶然听本村的长辈(王科后人,家中收藏有王家石质牌位一块,是重要物证)说起,说王家墓碑上都刻有“子章”二字,也不知是何含义。我将此事转告山雨先生,爱考据钻研的山雨先生就写了一篇文章加以分析。事后又发文对自己的失误做了自我剖析。小编认为,历史真相如何,不是一个简单问题,我也不是完全赞同山雨先生的观点,但是山雨先生的考据精神令人敬佩。其实平台也是大家发言的地方,有不同见解的朋友都可以来平台发声。现在的公众平台不支持留言,很是遗憾!欢迎大家来稿表达自己的学术意见!但,城里城隍庙附近就有王科的家。王金庄有清道光二十年(1830)王鉴写的《王氏族谱·序》说得很肯定:先(始)祖王宽从洪洞迁井店槐池巷祖茔堡。后生三子,长子章居城里,次子忠居井店,三子通镢荒于此(定居于王金庄)。另说,生五子,在清凉还有弟兄两个!问题来了:王科是哪一系的?子章?子忠?子通?抑或是清凉王氏之后?这一信息委实容易让人想到,王科既然也居城里,多半出自子章一系!这是山雨认定王科自子章出的唯一族系自身“记忆”之理由。若王科果真是子章一系子孙,那他己是“城镇户口”第五、六代人了!从现代一般社会观念去说他是城里人,也就不该为错。山雨从来没有完全否定过“王科是井店人”的说法,只是认为,那应该是籍贯意义上的说法。古人称某某人系什么什么地方(县)人,指的是始祖落籍之祖居籍贯地即老家或老老家。至于王科既是井店人又可以说是城里人,山雨臆测,与他本人曾被削籍为民,在城在乡寓居有关,也与明清户籍制度改革及其发展的现实复杂性有关。明初整理户籍,进行人口普查,颁发户帖,登记户种(民户、匠户等)、原籍贯、现籍贯、居住地、各口姓名、性别、年龄、与户主的关系等,相当完备。又在户帖的基础上建立黄册,除记录户帖项目外,并列徭役税粮科则。明代上报户籍用黄册,许多州县征收税粮则用白册(亦称实征册),两不相符;一些胥吏手中又自有私册,乃至州县长官亦不能过问。役重于赋,课人口税,造成民户流亡,户籍失实。又,分租制下,改以丁口为主为以田亩为主,佃户减免直接负担,客户入籍成为户籍制度新内容。地方官为了保留地方财力和层层贪污自肥,也多方隐瞒户口,假报名姓。在这种情况下,王科既是井店人又是城里人,多了很多现实的“机缘”!!!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师从西南政法大学博导、法制史学科带头人张培田教授,曾主办或参与韩志英诉魏县康复医院医疗事故赔偿、吕文贤等犯组织、领导黑社组织罪、强迫交易罪、故意伤害罪等有较大影响的民、刑案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案经验,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