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25至治真情道德为本

题文诗:

五帝三王,至治之道,天下纲纪,治之仪表.

商鞅启塞,申子三符,韩非孤愤,张仪苏秦,

,掇取之权.非治大本,事之恒常,

可博闻而,世传者也.子囊北逃,而全楚国,

北不为庸;弦高者以,存郑,诞不为常.

今雅颂声,皆发于词,本于,君臣以睦,

父子以亲,韶夏之乐,声浸金石,润乎草木.

也者,怨思之声,施于弦管,闻其音者,

不淫则悲,淫则,男女之辨,悲则,

怨思之气,岂所谓乐?流于房陵,思故乡,

赵王迁作,山水之讴,闻者殒涕.荆轲义愤,

西刺秦王,高渐离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上,

闻者莫不,瞋目裂眦,发植穿冠.因以此声,

为乐入庙,岂古乐哉?弁冕辂舆,服不;

大羹之和,食不可尝;朱弦漏越,一唱三叹,

听不可快.无声正其,可听者也;无味正其,

足味者也.吠声清耳,兼味快口,非其贵也.

故事不本,于道德者,不可为仪;言不合乎,

先王者也,不可为道;音不调乎,雅颂者也,

可为乐.故五子言,便说掇取,非通义也.


【原文】
   五帝三王之道,天下之纲纪,治之仪表也。今商鞅之启塞,申子之三符,韩非之孤愤,张仪、苏秦之从衡,皆掇取之权,一切之术也。非治之大本,事之恒常,可博闻而世传者也。子囊北而全楚,北不可以为庸;弦高诞而存郑,诞不可以为常。今夫《雅》《颂》之声,皆发于词,本于情,故君臣以睦,父子以亲,故《韶》《夏》之乐也,声浸乎金石,润乎草木。今取怨思之声,施之于弦管,闻其音者,不淫则悲,淫则乱男女之辨,悲则感怨思之气。岂所谓乐哉!

  赵王迁流于房陵,思故乡,作为《山水》之讴,闻者莫不殒涕。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裂眦,发植穿冠。因以此声为乐而入宗庙,岂古之所谓乐哉!故弁冕辂舆,可服而不可好也;大羹之和,可食而不可尝也;朱弦漏越,一唱而三叹,可听而不可快也。故无声者,正其可听者也;其无味者,正其足味者也。吠声清于耳,兼味快于口,非其贵也。故事不本于道德者,不可以为仪;言不合乎先王者,不可以为道;音不调乎《雅》《颂》者,不可以为乐。故五子之言,所以便说掇取也,非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

  五帝三王的治国之道,是普天下适用的法则,是治国的准绳。现在看来,商鞅的《启塞》,申不害的“三符”,韩非子的《孤愤》,张仪、苏秦的纵横说,都是一些随手捡取的权宜之术,适用于一时,不是治国统治的根本方针、不反映社会世事的一般规律,也无法被人广博采纳和广泛流传的。楚国令尹子囊以败逃保全了楚国,但是败逃不能成为保全国家的一般规律;弦高以欺诈保全了郑国,但欺诈不能成为保卫国家的常用手法。现在那《雅》《颂》等诗歌,其诗的辞言都是人在真纯情感基础上抒发写成的,所以君臣学习它们便能和睦相处,父子学习它们便能亲密相处。所以那《韶》《夏》等古乐,其乐声浸泽金石、滋润草木。现在如果取用怨思之声,用管弦乐器弹奏出来,听的人就会不是淫乱就是悲凄。这样淫乱就打乱了男女界限、悲凄就感染了悲思气氛,这哪里好称得上是音乐呢!

赵王迁被俘虏后流放到房陵深山中,因思念故乡而创作了《山木》这首诗歌,听了这诗歌的人无不落泪流涕。荆轲西去秦国行刺秦始皇,高渐离、宋意为他击筑,在易水之滨慷慨悲歌,听的人无不两眼圆睁、怒发冲冠。如果因此就将这类诗歌作为乐歌在宗庙里演唱,这哪里算是古代说的雅乐呢!所以皮弁冠冕和大车,可以使用而不宜过分喜爱;大羹的味道,可以食用但不宜过分嗜好;红色丝弦穿底的琴瑟弹奏出的乐曲,一唱而三叹,可以听而不宜沉浸在欢快之中。所以无声的乐音是用来修正悦耳的乐曲的;无味的清水是用来调和味重的食品的;淫荡的音乐虽然听起来悦耳清新,美味的食品虽然吃起来爽口舒服,但这些都不值得珍贵。所以不以道德为本的事,是不能拿来做榜样仪表的;不符合先王之道的言论,是不能拿来作真理的;和《雅》《颂》不协调的音乐,是不能当作正乐的。所以商鞅、申不害、韩非子、张仪、苏秦五位先生的言论,只是一些便于巧辩而随手拾取的、适宜一时的权宜之术,算不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义。

(0)

相关推荐

  • 甲骨文台历说字——臣

    臣的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着的眼睛. 在我们前面分享过的眉.省.望几个字中, 它们的甲骨文字形中都有一只眼睛, 不同的是眉和省的字形中的眼睛是横着的, 而望和臣的字形中的眼睛是竖着的,只是看的方向是相反的 ...

  • 《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12至治简约易行易成

    题文诗: 治大者道,不可以小;制地广者,不可以狭; 位高者事,不可以烦,民众者教,不可以苛. 事碎难治,法烦难行,求多难澹.寸而度之, 至丈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石秤丈量, 径而寡失;简丝数米,烦 ...

  • 《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1至神自生类从音应

    题文诗: 天设日月,列陈星辰,调以阴阳,张布四时, 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濡之. 其生物也,莫见所养,而物自长;其杀物也, 莫见所丧,而物自亡.此谓神明,至神自生. 圣人象之,故其起福,不 ...

  • 《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2诚通天人大巧非智

    题文诗: 是以天心,呿唫者也,一动其本,百枝皆应, 若春雨之,灌万物也,浑然而流,沛然而施, 无地不澍,无物不生.情通天地,真情感天. 故圣人者,情怀天心,其声然能,动化天下. 精诚感内,形气动天,则 ...

  • 《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3情怀天下诚抱天心

    题文诗: 宋人有以,象牙为君,为楮叶者,三年而成, 茎柯豪芒,锋杀颜泽,乱之楮叶,而不可知. 列子有曰:使地三年,而成一叶,则万物之, 有叶者寡.天地施化,呕之而生,吹之而落, 岂此契契?可度者小;可 ...

  • 《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4自然而然精诚自化

    <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4自然而然精诚自化 题文诗: 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月照其夜,日照其昼, 阴阳生化,列星朗照,行其正道,而物自然. 阴阳四时,非生万物;雨露时降,非养草木. 神明自 ...

  • 《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5圣主诚心真情气正

    <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5圣主诚心真情气正 题文诗: 圣主在上,廓然无形,寂然无声,官若无事, 朝若无人.国无隐士,亦无轶民,国无劳役, 亦无冤刑,四海之内,仰上之德,象主之旨, 夷狄之 ...

  • 《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6因地制宜顺性自然

    <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6因地制宜顺性自然 题文诗:天地四时,非生万物,神明自接,阴阳自和, 万物自生.圣治天下,非易民性,拊循其有, 而涤荡之,故因则大,化则细矣.禹凿龙门, 辟开伊阙 ...

  • 《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7圣因民性化性起伪

    <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7圣因民性化性起伪 题文诗: 先王制法,因民所好,为之节文.因其好色, 制婚姻礼,男女有别;因其喜音,正雅颂声, 风俗不流;因宁家室,乐其妻子,教之以顺, 父子有 ...

  • 《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8圣政参五法天举贤

    <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8圣政参五法天举贤 题文诗: 五帝三王,莅政施教,必用参五.仰天取象, 俯地取度,中取法人,立明堂朝,行明堂令, 调阴阳气,和四时节,辟疾病菑.俯视地理, 以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