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 征文 | 抛头洒血播火种,慷慨悲歌为苍生 | 作者:曹国平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小序
玉川大地,从古至今,多慷慨悲歌之士,革命英烈党继新算一个。
党继新不死,现年115岁。党继新死时,当年26岁。五四运动时,党继新13岁。进入沁阳省立十三中读书,接受五四新文化影响,党继新14岁。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党继新15岁。党继新入党时18岁。
党继新是济源革命的先驱者、播火人,是济源中共党组织的创始者和卓越领导人。他历任中共济源党支书记、特支书记,县委书记,河南省巡视员,焦作中心县委书记等职。在传播红色理论,领导学运、农运,黄背坪起义,沁济暴动等一系列济源早期革命活动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做了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播撒火种
开封古城,省立一中。17岁的少年党继新英姿勃发,神采四溢。他胸怀大志,忧国忧民,同情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憎恶军阀官僚,地主买办的黑暗统治。他上下求索,一心要寻求救国求民之道。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像沉沉黑夜里的明灯,照亮了热血少年前进的方向。1924年,18岁的党继新,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秋,金风送爽,大雁南飞。在省总工会工作的党继新,受党组织派遣,辗转近二百公里,徒步返回家乡济源。
为了宣传革命,唤醒家乡民众。在他求学时期,每逢放假,就把《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带回济源。和青年学生们交朋友,谈人生,讲理想,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此次回乡,他很快找到进步青年赵年芳、党继经等。经过多次秘密会议,认真研讨。他们在家乡西水屯及铁岸、县城等地的学校、农村。利用课堂、祠堂、及田间地头,宣传反军阀,抗捐税的重大意义,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翌年1月,共产党员史德秀也被派遣回济,更增了党继新的信心和力量。他们先后在师范讲习所、县立一高小、二高小建立了时事研究会、读书会、维新协会等党的外围组织,参加者达200多人,从中培养发展了一批革命积极分子。
军阀土匪连年骚乱,地主豪绅重租盘剥。济源大地十室九空,民不聊生,劳苦大众欲生不能,求死不得,一片怨声载道。
党继新等带领学生骨干,多次在县城、马寨、王寨等召集由农民、“红枪会”会员、青年学生参加的声势浩大的群众集会,济源大地反军阀,抗捐税的群众运动波澜壮阔,风起云涌开展起来了。
反动军阀政府,惊慌失措,如临大敌,如失㛈妣。急忙派军警从中驱散、阻挠、抓捕。但愤怒的群众们毫不畏惧,依然慷慨激昂,奋勇向前,不可阻挡。
当时汉口的《民国时报》、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申报》和中共中央的《向导》周刊,都从不同角度,连续报道了这场声震半个中国如火如荼的济源农民运动。
经过先进思想的传播,革命斗争的实践,建立中共济源党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1927年6月的一天,在县城文庙内,第一个中共济源支部诞生了。7名中共党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庄严热烈的气氛中,会议决定党继新同志为济源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由7名党员组成。这7个党员,就像7颗火种,在玉川大地燃烧起来。
1927年7月宁汉合流,国共两党彻底分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白色恐怖笼罩河南,国民党疯狂搜捕共产党人。8月,中共济源支部暂停活动,党继新和同志们只得分散隐蔽。
1928年,又到春风拂柳时,人间百花次第开。4月下旬,河南省委重建,指示各地恢复党的工作。在开封隐蔽的党继新、史德秀,得到指示,兴奋不已。
二人日夜兼程,返回济源。
党继新以二高小语文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同年4月底,在县城文庙内,秘密成立了中共济源县特别支部。书记仍由党继新担任。随之,党在济源的工作又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特支组织进步师生,到全县各地发动、宣传、讲演。为破除封建迷信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他们还到武山、麻姑庙、打神像,拆祭坛。从此,由县城到农村掀起了反帝、反军阀、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高潮。
道路总是曲折的,革命也非一帆风顺。同年11月,由于叛徒出卖,省委和各地党的联络点连遭破坏。济源特支成员牛明俊,卫乃俊、史德秀先后被捕,特支也被迫停止了工作。
一次又次的严峻考验,使党继新更加坚强。到1929年4月,终于迎来一个好时机,济源师范讲习所,正式更名为济源县立师范学校。9月,从县城文庙迁入济渎庙内。这里建筑宏伟,古柏参天,环境优美。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作为济源当时唯一一所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等学府”,汇聚了全县青年学子中的诸多精英。成了一个传播革命的绝好场所。
师范成立后,当局把济源县立二高小改为师范附小。党继新担任附小语文教员,他和师范进步教师吕天英打到一片,常常帮助呂天英讲课、批改学生作业。借此机会结识了不少优秀青年。次年8月,党继新又受聘出任济源师范庶务主任。10月,由洛阳中心县委派遣回济的共产党员薛子中,也辞去了国民党济源县党部指导委员职务,来师范担任史地教员。党继新、薛子中,济源中共党史上的两个精英相聚了。他们并肩战斗,在校长吕天英的默许下,先后聘请孟县的戚宇凡,洛阳的刘炳侠、廖涤如等一批共产党员到师范任教,进一步增强了党在师范的领导力量。
他们放手发动进步学生,组建“反帝大同盟”“红色互济会”“学生会”“读书研究会”等党的外围组织;组织领导了反对伪政府教育当局的学潮斗争,在全县不少小学都派遣了党员,发展了党的组织。1931年,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他们又将斗争的重点由学校转向农村,使各地的“贫民会”“佃农会”“农会”“长工会”等群众组织蓬蓬勃勃发展起来。
济源师范学校,在济源中共党史上,被称为济源革命的红色摇篮。涌现了很多早期的革命先驱。造就了党继新、薛子中、于思礼、王承寿、张汉山、赵开汉等几十位著名的革命先烈。走出了段子俊、李钟玄、杨力勇、李健、李达九、杜李、张景禄等数十位省、部、军级领导和众多的党政干部。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二、重建组织

前边讲到: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下,有的同志被捕了,有的同志牺牲了,济源特支被迫停止活动。党继新以教学为名,隐蔽在济源师范。逆境中,他仍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930年8月的一天中午,细雨蒙蒙,清凉宜人。济水西源龙谭,雨中柳丝摇曳,水面点点圆圆,波光粼粼,如无数珍珠闪烁其间。千年古塔风剥锈蚀,却仍雄姿屹然。几只鸽子,咕咕嘀嘀,在雨中扑棱棱飞向远方,转一圈又回到塔顶,和古塔一起静静地伫立在绵绵雨中。
几个行色匆匆的路人,相继跑进龙潭寺内避雨。这是中共洛阳中心县委委员李锡珍,在召集共产党员党继新等人来参加重要会议的。他们五六个人在龙潭寺内,将重新建立中共济源特支。会议虽然是在秘密中进行,但大家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认真而热烈地讨论了诸多问题。会议决定,党继新再次任特支委书记,薛子中任宣传部长。特支隶属洛阳中心县委领导,特支机关设在师范学校。
会上,李锡珍还传达中共河南省行动委员会及其《接受中央6月11日决议案的决议》,以及省委给洛阳中心县委《关于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苏维埃政府》和“组织农民暴动,建立红军并向城市进攻”的指示信。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济源党组织刚刚恢复重建,党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广大群众也没有充分发动起来,实施武装暴动,攻打城市完全不切合实际,是“左”倾冒险主义。
注意,济源特支的这个决定,是值得浓墨重彩书上一笔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它是多么正确和英明。当时,有许多地方被这种“左”倾思想所害,使革命遭受了惨痛的损失。济源特支不能不说是比较成熟的党组织。
济源特支研究决定,在适当时候建立共青团济源特支。根据形势发展,由学运转向农运,组织向农村发展。为加强农运领导,党团骨干分片包乡,带头深入农村,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介绍十月革命和苏区的情况,揭示工农大众受苦的根源,唤醒民众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
为了便于宣传发动群众,他们还编写了《贫民歌》,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歌曰:
农民受苦实可怜,
三百六十天,
没有一时闲,
既没吃,又没穿,
军阀们还派捐。
一次又一次,永远出不完,
一次又一次,揭皮又当当,
一家号饥寒,
想起这种穷苦的日子好心酸,
谁能救我们,只能靠自己。
豪绅官吏们,尽是坏东西,
农民想过活,只有团结起。
打军阀,除豪吏,
大家才能有吃穿。
济源特支的重建,有力地加强了革命斗争的组织领导,使以农民运动为主体的革命斗争日渐红火,全县党团组织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日后建立中共济源县委奠定了基础。
1931年11月,随着革命力量的壮大,党团员及骨干分子的增加。根据上级精神,济源特支在孔山召开党员会议,将特支改建为中共济源县委,党继新为书记。这时他们已在全县一个区和14个乡,建立了农民协会,拥有农会会员2000多人,并在勋掌、北社,新庄、大河里、西水屯、南水屯、竹园沟、涧北、韩彦、杜八联等农村建立了党的组织。同时建立了县总工会、互济会和县的团基层组织。团员和农会会员人数均居全省各县之首。全县党团骨干200多名,进步群众3000多人。
至此,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受到中央巡视员李抱一同志的高度肯定和赞扬。为日后发动红军武装割据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玉川枪声
1932年初,为了配合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斗争,牵制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南下。河南省委制定了《晋豫边红军游击战争计划》。中共中央巡视员李抱一、洛阳中心县委领导人等先后亲临济源,对武装起义进行实地考察和指导。
3月中旬的一天,一位商人打扮,穿着黑色长衫,上套短褂,头戴皮帽壳的汉子来到济源师范学校。他就是中央巡视员李抱一同志。党继新在庙街村西武家大坟的石供桌上,与李抱一巡视员以下象棋为名汇报工作。
李抱一听了党继新的汇报,非常高兴。他说,有这样的革命实力,在春荒中发起暴动,组成一二百人的游击队,开拓豫晋边区是完全可能的。他和党继新、路行健等,对济源的游击战争,作了认真研究,进行了周密部署。为了加强对游击战争的领导,李抱一指示,河南省委指派党继新担任河南省巡视员,暂住济源,负责领导济源、孟县、沁阳一带武装斗争工作。
根据李抱一的指示,3月下旬,党继新、薛子中,在勋掌东蟒河滩,再次召开党团县委会议,决定4月8日举行黄背坪起义,建立济源红军游击总队,由党继新兼政治委员,薛子中兼军事委员。
不料,起义计划上报洛阳中心县委后,中心县委遭到破坏,县委书记万寿山被捕后叛变,起义计划尽落敌手。得知共产党要发动起义的消息,济源反动当局闻风丧胆,惊慌失措。急忙纠集政警队、保安队、民团及反动武装,四处搜捕党继新、薛子中等人。起义被迫停止,决定改期举行。期间,党继新等并没有停止行动,而是积极地为起义做准备。
黄背坪位于克井枣林村北,豫晋边的太行山中,峰峦叠嶂,山高路险,便于隐蔽,易守难攻,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
起义计划暴露后,党、薛二人先后在北社原家坟、黄背坪,两次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修订了起义方案:决定一部分人坚守黄背坪,其他人员4月13日夜分东西两路:一路袭击县城国民党政警队;一路攻入王寨区公所,夺取枪支后,上山集中,正式建立济源红军游击队。
13日早晨3时许,国民党县长贺慎斋即指挥政警队、保安队及地方武装,向黄背坪发起进攻。
此时,山上仅有党继新、薛子中等十来名队员,三支枪,还有一支打不响。但,大家毫不畏惧,迎难而上。党、薛二人利用有利地形,把游击队员分布在几个山头,将鞭炮装在铁桶里,以便到时声东击西,迷惑敌人。准备足够的石头、檑木,严阵以待,迎击敌人。
国民党县长何慎斋,坐镇克井煤矿,指派一区区长史继英、保安队教练袁传礼和他的勤务兵带领区丁、保安队员,由白涧口进山,向黄背坪发动围攻。党、薛二人带领苗既云、张广国、卢国先等,占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向敌人射击。敌勤务兵急于邀功,嗷嗷乱叫,带头跑在最前面,并向游击队射击。卢国先沉着稳定,瞄准开枪将其打伤。接着,游击队点燃鞭炮,众声高喊“缴枪不杀!”史、原二人听到鞭炮声、吶喊声,一下子乱了阵脚,好像有千军万马袭来。一边指挥一区分队向游击队员开枪掩护自己,一边带领区分队仓惶后退。一个区丁开枪时,枪管发生爆炸,将眼睛炸伤,鲜血直流,疼得哭爹喊娘。史、原二人忙乱中命令几名区丁,抬起受伤的区丁向克井煤矿逃窜,让他们赶回去向县长报告,请求火速派兵支援。中午时分,史、原二人带着一干残兵败将撤退到山根脚下,这才安定下来喘了口粗气。
四、虽败犹荣

下午,住在克井煤矿的何慎斋,接到史继英的报告,立刻派克井村民团、红枪会二三十人,由白涧口进山支援一区队,又派保安队分两路出发,一路由白涧口进山增援,一路由勋掌村口截击。还派五区民团,由西面围攻黄背坪。

史、原二人带领残兵由黄背坪撤退下山,行至白涧口,遇到县长派来支援的克井民团、红枪会二三十人,还带来县长的一封信。立刻长了精神,带领区丁与克井村民团,第二次由白涧口进攻黄背坪。党继新等见四面包围,敌我力量悬殊,决定立即撤退,由张留栓带领游击队员撤退到宫口西南方的老君堂隐蔽。
敌人占领黄背坪后,发现游击队已经转移,遂闯进黄背坪群众贾桃山和陈尚印家的院子里进行搜查。又将陈尚印、贾桃山等群众抓捕起来,送到克井煤矿,交由县长押回县城。
敌人又向村口西南方向的老君堂,两次发起进攻,党继新等英勇反击,迫使敌人撤退。当敌人追到马落岭时,已近黄昏,天又开始下雨,道路泥泞不堪,难以行走。他们与保安队汇合后,摸黑从马落岭撤退,返回克井煤矿。
14日,何慎斋,又派史传英,带领一区分队前往勋掌与保安队五区民团会合,严密封锁老君堂山周围的所有山口,企图一举消灭游击队。
敌众我寡,形势危急。党继新等决定,由薛子中带领队分散突围,转移到别处隐蔽。郝布伦逃到山西古城。孟小明、张留栓、张根山、张广国、王火成化妆下山到东乡联系,路上遭敌抓捕。后在押送途中,张广国、王火成趁敌人不备乘机逃跑。党继新化装成农民,秘密由阳城、晋城下山,后与杨建荣、段子俊分两路去开封向省委汇报情况。赵开汉,吴振二人在隐蔽途中被捕。至此,起义失败,中共济源县委被迫停止运转。
黄背坪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英雄的血没有白流。这是我党在豫西北地区打响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震惊了敌人,鼓舞了民心,为以后武装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五、沁济暴动
黄背平起义失败后,中共河南省委于1932年5月再次制定了“豫西北区游击战争计划”,决定以济源为中心,开辟温县、武陟、沁阳、焦作红军游击区。
此时,已担任焦作中心县委书记的党继新,于1932年6月,在轵城大名寺重新建立了以张景禄为书记的济源流动县委。月底,党继新又奔赴沁阳,在紫陵镇开花寺组建了中共济沁边临时党总支。
7月上旬,为了配合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河南省委在郑州召开各游击区领导人会议,要求各地党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党继新参加了会议。会后,省委军委书记张振涯和党继新一同来到济源,主持召开了“石河军事会议”,进一步确定了开辟晋豫边区的红军游击战争计划。
不久,河南省委又遭破坏,全省各级党组织受到重创。济源县委宣传部长张汉山也惨遭杀害。党继新与沁阳党支部书记郭大佛被敌人通缉。二人辗转与开封、郑州、许昌等地寻找省委领导未果,却随时可见敌人屠杀共产党人的悲惨情景,痛愤之余,他们决定按计划发动沁济暴动,给国民党刽子手们以有力回击。
沁济两县地处晋豫交界,南临黄河,北靠太行,西依王屋,东接温孟。境内山峦起伏,地势险要,有着开展游击战的良好条件。因此,省委决定将沁济两县作为武装暴动的中心地区。1932年9月5日,党继新、郭大佛等,在沁阳紫陵开会。对形势分析后认为,豫北敌人多赴豫南围攻苏区,余敌力薄,此时若出其不意,利用我党沁阳义庄六区的地下党员、区队长郭舜仁在队员中的影响力,将六区拉出来,暴动有一举成功的可能。
于是,决定沁济暴动9月6日夜首先在义庄开始。会后,各路人马分头准备,有的连夜赶制红旗和佩戴标志,有的秘密通知骨干人员做暴动安排,有的准备长毛、梭镖、大刀等武器。
1932年9月6日,趁着夜色,党继新、郭大佛带领十余名青年农民,手持大刀长矛。直扑义庄六区区公所。入村以后,以红灯为号,由内应开门迎接我方队员,分东西两路拥入敌团部。从梦醒中惊醒的团丁们赤身裸体,晕头转向,惊慌失措,只能乖乖地站立大院听命。接着,我方队员又闯入区公所,烧毁公文账簿,砸毁电话机,绑走伪职员,赶他们到团部集合。郭大佛在团部大院当即宣布武装暴动开始,晋豫边红军游击队成立。尔后,40余名游击队战士,肩背枪械,腰挂子弹带,胳膊佩着红袖标,高举红旗,一路呼啸,开出义庄,连夜沿太行山向西挺进。
翌日拂晓,队伍到达紫陵镇,战士们四处张贴标语,呼喊口号。党继新跳上八仙桌,面向群众,慷慨激昂,宣讲革命道理。出身富家的郭大佛,当众烧毁自家账簿、地契。表示和剥削家庭决裂,愿为穷苦农民打天下。当地群众,拍手称快,欢欣鼓舞。
中午,队伍行至济源东逯寨。游击队遂召开群众大会,党继新登台讲话,宣布杀富济贫,分粮吃大户,解除地主武装。他们带领群众,冲进地主李XX家,将其地洞里的粮食、银元、铜元、衣服、布匹、等搜出,全部分给群众。并在大街烧毁了他家的地契、帐本、文书。贫苦农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晁大河、李祥基、武小任、付连俊等十几名青年,当场报名参加了红军。
义庄暴动,逯寨济贫。使敌人闻风丧胆,大为震惊。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亲自下令“严密搜剿,克日扑灭”。国民党沁济两县县长,国民党博爱驻军及各县保安队,民团立刻集中兵力向东逯寨合围。党继新等率领队伍迅速向村北太行山转移。敌众我寡,红军部队深受磨难,历尽艰险,和敌人在深山峡谷中迂回周旋,坚持斗争。
为了扩大战果,打击敌人。党继新、郭太佛等又带五名骨干分子,奔赴济源发动暴动。
六、众志成城
1932年9月9日凌晨,济源县委书记张景禄,找到济源师范共青团员卢曙天,要他绘制一张国民党第五区区公所地图。因为卢曙天是武山镇人,对五区地形比较熟悉。在庙街村西地玉米地里,卢曙天很快就画好了一张五区区公所平面图。
下午,党继新、张景禄和装扮成国民党军官的郭大佛,带领20余名游击队员,以招募新兵为名,大摇大摆走进了武山五区区公所。谁知几句话未说,就被敌人看出破绽。党继新等当机立断,拔枪相向,敌人负隅反抗,战斗即刻打响。因我方有备而来,占取主动,很快便打死、俘虏伪职员、伪区队兵士等七人。缴获枪10余支,子弹300余发,现大洋300余元。马一匹及其它物品。并烧毁其公文账簿。
游击队乘势北上勋掌、北社等地,将伪乡长、伪村长、地主、富农及其高利贷债主等的粮食分给穷苦农民。并召开群众大会,号召他们行动起来,反抗剥削压迫,参加红军队伍。两天下来,就有50多名青年加入,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至此,济源暴动队伍被编为晋豫边红军游击队第七大队,沁阳暴动队伍被编为第四大队。为便于统一指挥,两大队合成游击总队,郭舜仁任总队长,党继新任政治主任,郭大佛任军事主任。
总队成立后,接连遭到了沁济反动民团和山西阳城保安队及国民党正规军的围追攻击,为躲避敌锋芒,保存势力,红军各队先后转移至原大寨安营扎寨。
原大寨与山西阳城相邻,在济源北部太行山金炉峰后。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寨顶平坦,便于居住。仅有两条羊肠小道可进出山寨。四周悬崖绝壁,易守难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相传古时一原姓农民领袖,为反抗官府,曾在此聚义,故称原大寨。据说,元末红巾军起义也在此驻扎。
山上有一孔大石洞,洞内可容纳200多人吃住。左侧有一股山泉,可作饮用水源。红军游击队扎驻在大石洞内,门前竖着“晋豫边红军游击大队”大旗。两侧石壁上,树上贴着“实行土地革命,创造北方苏区,建立工农政权,扩大晋豫苏区”的标语,充满了革命的战斗气氛。战士们住在山洞,食树皮,吃野菜。山林生活异常艰难,但大家意气风发,众志成城,严守纪律,秋毫无犯。对开辟晋豫边苏区充满必胜信心。
为了围剿原大寨,国民党县长边万选与公安局长郭明亮,带领县保安队,县公安局、一区民团、由白涧口到羊圈沟进攻原大寨。五区区长卫晓峥,带领五区民团由西边进攻原大寨。敌军进入游击队的前沿阵地,如入迷宫,鬼鬼祟祟,东张西望。党继新、郭大佛一声命下,游击队员居高临下,突然出击,猛烈开火,打得敌人抱头鼠窜。边万选见官兵四处逃散,不知所然,急忙脱下上衣,换上士兵衣服,裤子来不及换掉,就随着残兵溃逃。从此,敌人不敢轻易进犯。
红军驻扎原大寨,经常昼伏夜出,从金炉峰、马落岭下山,到北社、勋掌,郑坪、西宋庄、史寨、竹园等地进行游击活动。党继新、张景禄、苗记平等深入山下各村,发动群众斗地主,打恶霸、除奸细、铲豪绅。开展抗租抗捐,实行土地革命。分田分地分财物。还同不少黄枪会,红枪会等农民自卫队联系,共同对敌。一些村庄组织了夜聚明散的农民纠察队,他们拿着火枪、鸟枪、马刀、长矛等武器,配合游击队作战,壮大了游击队的声威。
济源西北各村镇的贫苦百姓对红军感恩戴德,积极支持。当时西宋庄等地群众还自编歌谣赞颂红军,他们唱道:
共产党好心肠,
杀贪官减粮饷。
拿起枪来北山上,
杀大户来分钱粮,
原大寨上扎营盘,
匪徒恶霸一扫光。
穷人有吃又有穿,
……
至当年10月,晋豫边已形成了以原大寨为中心,方圆百里的红色游击区,成立了以王敏成为主席的晋豫边苏维埃政府。当时国民党的《河南民报》《河南民国时报》刊登报道,惊呼:“济源西山出现大股共匪,晋豫边成了赤色天下……”
七、坚贞不渝
为了应对敌人的疯狂围剿,扩大红军武装,有效打击敌人。10月20日,党继新化名李天德,赴郑州找省委汇报情况,请派军事干部,来济源加强领导。因省委遭受破坏,找不到组织,他便购买了望远镜、指南针、手电筒等军用品返回济源。
路过焦作李河煤矿地下联络站时,遇到省工作人员范毅(化名王德)。范毅也正在为找不到组织发愁,二人一拍即合,便化装成煤矿工人,决定返回济源红军苏区原大寨。
10月27日,二人行至济源县克井水运村后坡,被国民党区丁李绪聪、杨烈顺发现。李、杨二人见他俩顺着庄稼地向西原大寨方向行走,又发现党继新背袋里的军事用品,起了极大怀疑。便将他俩作为嫌疑人抓捕,押至村南一饭店时,党继新趁李、杨二人吃饭之际,猛扑过去夺取李绪聪的手枪,向其连扣了两下扳机,但因子弹卡壳而未能打响,又举枪砸向猛扑过来的杨烈顺,同敌人展开肉搏。他左挡右打,前扑后蹬,终于打翻了一个,另一个也吓得连连后退。党继新奋力冲出饭店门外,正要脱身,却被蜂拥而来的十几个民团团丁围住,因寡不敌众,不幸再次被捕。
党继新被捕后,敌人欣喜若狂。以为从党继新身上可以打开缺口,彻底消灭红军游击队。国民党鄂豫皖“剿匪”总部和河南省政府,分别为济源县长边万选等30余名军政人员颁奖。并在县城成立“剿共”指挥部,纠集各处反动武装,妄图一举消灭我红军游击队。
为了从党继新身上寻找红军线索,敌人对他进行诱降,一日三餐,好菜好饭,封官许愿。党继新说:“你们不要枉费心机,白日做梦,我绝不会投降!”
县长边万选亲自审问党继新,问:“党先生,共产党有多少人?都是谁?”
党继新:“少说我一个,多说千千万万,共产党游击队多的很!”
边万选:“你对上对下都和谁联系?”
党继新:“我上联中国共产党,下联穷苦老百姓!”
边万选:“只要你说出谁是共产党,我不但可以让你不死,还可以让你升官发财。”
党继新斩钉截铁地说:“废话少说,要命有一条。谁是共产党员?我知道也不会对你说!”
边万选对党继新软硬兼施,都一无所获。立刻命令刽子手动刑:“党先生,你不老实说,就请尝尝酷刑的厉害!”
党继新看着种种刑具,不屑地说,“刑拘只能摧残我的身体。却动摇不了我的革命意志!”敌人对他进行了惨无人道的酷刑折磨,他咬紧牙关,决不向敌人低头!
敌人又押来范毅和他对质,极不耐烦地说:“我们只是路遇,互不认识,和你们说过多少遍了?”(最终范毅被家人使钱赎走)。敌人软硬兼施,一无所获。而派去攻打原大寨的敌军又接连受挫。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兼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恼羞成怒,于11月初撤销了边万选济源县长一职。
新调来的县长方廷汉,更是惨无人道。劝降不行,下令用酷刑从肉体上摧垮党继新。接连使用,烧火香、踩铁链、燕飞天、穿红鞋、坐老虎凳、十指穿钢针、压铁杠等十余种酷刑。党继新被折磨得死去活来,遍体鳞伤,双腿皆断,昏死过去。敌人用辣椒水把它灌醒,党继新与敌人怒目相对,大声痛斥“你们这些祸国殃民的反动家伙绝没好下场!”。这位济渎星火点燃者,济源党组织的创始人,视死如归,坚贞不屈,始终没有暴露半点党和红军的机密。
原大寨的红军队员,得知党继新狱中受尽酷刑的消息。人人义愤填膺,个个摩拳擦掌,纷纷要求进城营救。郭大佛等游击队领导,派郭孝坤化妆探监,以侦查敌情,并暗中向党继新转告营救计划。党继新听后严肃地说:“有生必有死,死不足虑。我已残废,不能因为我,再造成同志们的牺牲,坚决不能轻举妄动!”他还转告郭大佛等“提高警惕,兢兢业业,巩固好根据地。率我游击健儿团结奋斗,英勇杀敌。不断扩大晋豫苏区,使革命早日成功,我死而无憾!”
游击队员们听了郭孝坤转达的英烈豪言,人人为之动容,个个泪流满面。大家决心奋勇杀敌,为党继新报仇!
县长方廷汉亲率民团三次向原大寨疯狂进攻,我游击队员,同仇敌忾,奋不顾身,英勇杀敌。打得敌人落荒而逃。无奈,只好再次求刘峙救援,并要求将党继新处以极刑。刘峙狂称,不但要派大军相助,还要派飞机轰炸原大寨。
八、慷慨悲歌
党继新被囚禁的日子里,妻子牛玉茹曾有一次机会去探视。
那天,她带着6岁的儿子小耀先。随着一个老看守走进监狱,只见一个小屋上一扇黑色的木门,用铁锁锁着。门下边一个小洞口,是看守在夜里用灯光监视犯人的,门上边有一个小洞口,只能塞进一个饭碗。后墙上有一个一尺见方的小铁窗。党继新就关押在这间屋里。老看守把铁锁打开,让他和孩子进入屋內,那是一个非常狭仄的地方,阴暗潮湿,白天不见太阳,夜里没有灯光,空气混浊,令人窒息。屋里一张小床,床上铺的是稻草,稻草上蒙一个床罩。党继新上穿白色囚衣,下穿一条腿蓝色、一条腿黑色的囚裤。双手、双脚戴着铁铐、铁镣,浑身是血,满脸是伤,十个指头肿的像红萝卜(那时腿还未断)。牛玉茹一见,顿时像万箭穿心,失声痛哭起来。
这时,一个承审员进来,乘机劝说党继新:“党先生,你好好想想,你这么年轻,上有父母,中有爱妻,下有娇儿。就这样随便抛弃舍子,你忍心吗?”党继新回答说:“我们共产党人爱国家爱民族爱劳苦大众,也爱妻子儿女。但为了天下苍生,我们宁愿抛弃家庭和个人。这一点你永远不会理解。我与你主义不同,立场不同,咱们是东西各路,各走各道!”
承审员离开后,党继新对妻子说:“玉茹!你们不要过度悲伤,要保重身体!我关在这里,无法照顾你们。只要你娘俩平平安安,我就放心了。耀先还小,好好把孩子照顾好,将他养大成人。”党继新用带着铁铐红肿的手,抚摸着小耀先,眼里噙满了泪。稍停,他眼里又放射出坚强的亮光,语重心长地说:“我十分清楚,国民党绝不会放过我,从我被捕那天起,我就没打算活着出去,他们很快会对我动手。我死后将来必有人会替我报仇。希望你教育好孩子,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我死后,你们会受很多的苦,但希望你们坚持下去,革命一定会成功,共产党一定会成功,穷人一定会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国民党反动派一定会垮台。将来革命成功了,同志们是不会让你受苦的,要记住我的话,无论今后再苦再难,一定要带着孩子坚强地活下去!”牛玉茹听着党继新的话,禁不住又是泪流如注。
国民党县政府,很快接到了处决党继新的电令,积极准备行动,将刑场设在县城西门外的蟒河滩。游击队得到情报后,立即组织数十名游击队员,准备埋伏在城西门外的汤帝庙和蟒河滩附近,劫刑场营救党继新。
一个国民党警员向县长方廷汉报告,县城门外汤帝庙附近发现许多可疑人活动。一个公安局密探,也向公安局长石心铭报告:蟒河附近疑似有红军活动。敌人担心发生意外,临时改变计划,决定把刑场改在县政府东的马号广场。
1932年12月1日,北风呼号,天寒地冻。敌人关闭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出动了两个连的国民党部队和县保安队、政警队、公安局、各区民团。动用了200多支步枪,十几挺机枪,在县城大街增岗加哨,戒备森严。国民党保安队、政警队、公安局组成的行刑队,手持步枪、大刀,将党继新架着由县政府的东门出来,押到马号广场。
党继新镇定自若,视死如归。县长方廷汉在现场宣读所谓的罪状和判决后。仍不死心,又是一番劝降:“党先生,这是你的最后时刻,你再好好考虑考虑,你年纪轻轻,不为自己,也要为你的父母、妻儿想想!”党继新毫不犹豫,义正词严地回绝了他。
面对敌人的屠刀,党继新大义凛然,坚贞不渝,要了笔墨纸砚,从从容容给妻儿写了遗书。然后,面向现场的群众,大声地讲道:“乡亲们!我是一名共产党,全国各地,共产党多着哩!我们为救国救民而斗争!死我一个没啥了不起。千万个人会站起来!我们的血不会白流,革命者是吓不倒的!革命一定会成功!”
他用足气力,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行刑的敌人,端枪的手哆哆嗦嗦直发抖,连开两枪,党继新才倒下,时年26岁。
这不是影视镜头,也不是小说故事。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济源县城马号广场血淋淋的场景。那撕心裂肺的口号声,穿越时空回响在玉川大地的上空!将近一个世纪了还在我们耳边回荡!
疯狂的敌人,残忍地将党继新的头颅砍下,悬挂在西城门示众。其惨状让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激起了群众强烈的愤怒,召唤着人们从迷蒙中觉醒,坚定了广大民众奋起斗争的决心。
在这里,一切文字和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一切叙事方法都不足以表达党继新和他的战友们彪炳千秋的功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在英烈党继新那一代人身上已经昭然于天下。
春风年年吹,吹遍了玉川的山山水水,吹动了济源的村村寨寨。党继新和他战友们的故事将代代相传!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山河垂泪,日月同悲。党继新先烈的英名永垂不朽!

作者简介:曹国平,河南济源人,济源作协协会会员。在国内诸多报刊杂志及文学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


监制:孔繁茹  李四海
审核:刘帆
责编:王广厚  姜燕
编辑:陈丽  李永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凌峰律师事务所崔素芳律师,手机:13849531938;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