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炜/徽南走笔(散文)
徽 南 走 笔
赵炜
行万里路,使所读的书,所思考的问题,与山水融合,与大地密语,与阳光相拥,与心灵对话-----
2017年的一个夏日,我来到安徽南部黄山市的歙县和黟县,目的是体察独特的徽派地域文化。黄山区域是徽文化发祥地,壮丽的山川河流,深厚的人文历史,清雅的明清建筑----不仅使这片土地美丽而富饶,更是因了历史遗存的光彩,又使得这片热土充满厚重感、沧桑感,江南水乡的灵秀与温婉意蕴其中。
我们到达歙县境内的棠樾村已是下午的三点多,正值烈日当头,微风阵阵吹来,清幽开敞的田野,泛着甘冽醇香的味道。阳光下的七座牌坊群,按照“忠、孝、节、义”顺序,逶迤成群,浑然一体,格外明丽气派,成为一道卓然有致的风景。这些明清时期的牌坊由石坊组成,是中国最大的牌坊群落,保存完好,而且郝然矗立在村庄大道上,真是罕见的具有地方风俗的文化奇观。每个牌坊都有动人的故事,但都围绕着忠孝节义的主题,彰显着那个时代的价值观与文化内涵。
穿越堂樾牌坊群,我们来到古徽州府。访古之兴趣,在于一种发现美的欣悦。这种欣悦之情一旦被唤起,便觉得古城的气息似乎也离我越来越近。古徽州府和四川的阆中、云南的丽江、山西的平遥是保存最完整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相比于丽江古城的民族风味和平遥古城的金汤永固,徽州古城更有一番雅致的风姿。站在楼上远望,新安江横贯城区,错落有致的古街、古塔、古屋鳞次栉比,纵横交错,构成一幅清新古朴的山水画。
漫步歙县古城街道,首先被一座高大的许国石坊所吸引住。这是我国唯一的八角牌楼,建于明代万历12年,呈“口”字型,四面八柱,蔚为壮观。许国是嘉靖年间的进士,当年衣锦还乡,遂立石坊,这在当时肯定是功德圆满之事。牌楼上书“大学士”、“恩荣”字样,依然清晰可辩。再往里走,白墙、黑瓦的民居疏密有致,商铺林立,带着温暖的烟火气息。这条街上还有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的纪念馆和著名清代画家黄宾虹纪念馆。陶行知和黄宾虹都是歙县人杰,故乡人设立纪念馆,让更多的后人瞻仰膜拜,涵养学识,提升境界,我感到这条古街顿然有了灵魂与精神。 更引起我访古雅兴的是寻访千年古村落,观赏徽派民居。徽派民居主要分布在一些村落,如西递村、宏村、屏山村等。在歙县短暂停留之后,我们驱车来到黟县的西递村。
西递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流经村落,在村南汇聚。踩着斑驳的石板路,听着涓涓的流水声,依着精美的照壁,扶着沧桑的老墙,似乎看见历史的风霜痕迹,这里大都是明清建筑,独有江南天井式民居的风貌,厅堂有堂屋、两厢、前厅、后房,而且天井较小。一般都是两层建筑,一层是商铺,二层居住。白墙黑瓦,黝黑深邃的门洞与精美的木雕、砖雕,和谐交融,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建筑美。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留下了地域文化丰厚闪光的印迹。
炎夏酷暑,又加上游人如织,在挥汗如雨中,心境难免浮躁。同行中一位友人说,最好是细雨霏霏的时候来古村观赏,那才是别有一番情趣。是呀,烟雨蒙蒙的古村自有“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幽静之美。但有机会能目睹这个如江南女子一样温婉内秀的村落,不管是疏雨滴落,还是烈日当头,置身于古村,本身就很爽心悦目呢。同时,我感到内心深处遗失许久的艺术之梦被唤醒了!那是灵魂深处的触动,我在心里已经画成了一幅清逸温婉的水墨画:群山怀抱中的村落怡和宁静,河水缓缓流淌,荷花绽开着别样的风姿,面露祥和的村民,层层叠叠的屋舍----
“浮云任往来,明月在天心。”其实走到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感知感受世界的能力。徽南之行,诗情画意尽显,山水之韵回响。不知怎地,我内心泛着阵阵感动,感动于古牌坊的端庄严正,感动于古城墙的庄严神圣,感动于古村落的拙朴清雅,感动于青山怀抱的绵延宽广,感动于村民们的朴实无华,感动于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神韵!我知道这是一种极简极致的美感,与心灵契合,与天地共美。在美的光芒下,我这个文艺范儿尽情抒情或者写意----在感悟中追求自我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升华。
ZUOZHE JIANJIE
作/者/简/介
赵炜,女,文学硕士,主任编辑,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99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热爱文学,一直坚持散文、诗歌创作,近年来在多家报刊发表百余篇散文、评论文章及诗歌作品。其中《回望戈壁》和《心窗》分别被选入《2007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2008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现供职郑州大学。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旗下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季刊。以“不薄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周一、三、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省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责任编辑/冯新林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