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唐高宗李治当上皇帝的曲折历程

说起唐高宗,许多人应该比较熟悉。公元628年6月,李治出生于长安东宫的丽正殿,三岁时被封为晋王。李治天资聪颖,行至有方,宽以待人,以孝悌出名。李世民曾问他:“《孝经》中什么最重要?”李治回答说:“最重要的是孝道啊,在年幼的时候侍奉父母,到了长大之后侍奉君王,以此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李世民听后大为喜悦。在他九岁时,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他悲痛欲绝,哀悼之情使旁人都为之动容,唐太宗看见后,认为孺子可教,不久之后就任命李治为右武候大将军。但当时的太子却不是李治,而是李承乾。

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揠苗助长

李承乾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他的名字是唐高祖李渊所取的,意为“承继皇业,总领乾坤。”在他八岁时,李世民便将他立为太子,住入东宫。

在早期,无论是在待人接物、管理政务等方面,李承乾都做的很好。可是唐太宗李世民却还不满意,想让自己的太子变得更好,于是派了十个正直的大臣去辅佐李承乾。这些大臣每天在李承乾身边劝谏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百般打击之下,李承乾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再加上他患有足疾,于是更加自卑。唐太宗此举,可谓是揠苗助长。在这种情况下,李承乾的压力越来越大,想要找一个人能够倾诉自己的情绪。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喜欢上了一个太常乐人,以此放松心情。不料李世民知道后大发雷霆,认为身为太子,怎么能够与一名乐人勾搭在一起,并下令处死那名太常乐人,以此想要震慑李承乾,规范自己的行为。

但结果却恰恰相反,李承乾知道后,伤心欲绝。自己心爱之人被父亲处死,自此,他们父子二人便有了不可消除的隔阂。但唐太宗在这样的情况下,却转而对李泰宠爱有加。

青雀李泰

李泰,字惠褒,小名青雀。从小叽叽喳喳,生性活泼,很讨李世民喜欢。因此,即使到了他到了该前往封地的年龄,李世民却把他强行留在自己的身边。

李泰说起来也是一位才华横溢、聪明绝顶的人,他喜爱文学,还写得一手好字,收藏了许多的书,在当时也是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和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得知后,特批李泰可以在自己的府中设立文学馆,让他能够自行招募学者。公元638年,李泰开始编写《括地志》,呕心沥血,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完成。

引起冲突

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众人皆知,这样一来,李承乾太子的地位便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他开始把李泰视为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企图下手铲除他。公元643年,李承乾与李元昌、杜荷还有侯君集等人暗中勾结,派人暗杀李泰,强行逼宫,结果事情败露,谋害自己的亲弟弟本来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大罪,理应处斩。但李世民最终还是网开一面,只是废黜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

李承乾被废黜之后,李泰开始央求李世民把太子之位传给他,并对李世民承诺,在他自己死后将会下令杀死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晋王李治。但这时,朝中重臣褚遂良赶来劝谏唐太宗,深度分析了李泰当上皇帝之后,身为九五至尊的他是不可能会杀死自己的儿子而把皇位让给李治的,兄弟相争是他的天性,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晋王李治和被废黜的李承乾必死无疑!

唐太宗听后,犹如醍醐灌顶,立刻消除了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经过多方面的考虑,最终决定将李治立为太子,因为李治宽厚仁慈,待人和善,绝不会做出杀死李泰和李承乾之事。于是,在这场夺嫡之争中,李治渔翁得利。

立为太子

公元643年,李世民在承天门亲自下诏,封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于是,李治成为了大唐王朝名正言顺的合法继承人!

在李治被立为太子之后,每当唐太宗上朝时,总是带着李治,让他在自己的身边,观看并学习自己是如何处理决断各种国家大事的,并且有时候还会让李治参与国家政务的讨论。李治的表现也不负所望,李世民对他称赞有加。

公元644年,唐军发兵征讨高句丽,李世民坚持御驾亲征,并下令让李治镇守定州。而等到唐军凯旋而归时,李世民的身上却生了个大毒疮,身为太子的李治便亲自用嘴把毒脓吸干净,并在接下来的数日内扶着李世民所乘的马车步行了数日。因此,李治因其孝顺,在宫里宫外更加出名了。

但其实在这个时候,身为太子的李治就与大他四岁的武则天有了私情。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于翠微宫,一代明君,“天可汗”唐太宗就此离开人世。唐高宗李治继承皇位。依据唐朝后宫的规矩,前朝妃子武则天被送到感业寺削发为尼。直到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到感业寺进香,偶遇武则天,二人互诉衷肠,表达思念之情。第二年,唐高宗孝服期已满,武则天再次应诏入宫,顺利成为了李治身边的妃子。而这也为今后武则天篡唐称帝埋下了伏笔。

结语:

李治能够当上皇帝并非偶然,除了机缘巧合之外,还离不开他自己韬光养晦,磨练品性。各位朋友们,假如你是李世民,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