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3000公里,追寻笔迹墨踪
传统书写在当下,已经逐渐成为一门图像艺术创作类目。让书写重新回归到日常生活本身,通过文字形态表达个人情感这一方式,已经引起了大多数热爱传统书写者的关注。一个更具当代性的新东方美学图式正在建立,对笔墨纸砚而言,在其工具价值逐步弱化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以生活美学载体的身份,介入日常书写的回归。——吴海森
中国人对文字有近乎神圣的信仰,推及笔墨纸砚,亦被赋予某种程度的神格。历代文人对于书写工具有着苛刻的追求,而推陈出新、代代精进的工匠,则为这种追求提供了实践依据。——李小平
“笔墨方”小组,集中了一群传统书法跨界研习人,通过长时间的、深入的行走,溯源传统文房制作脉络,广泛联络笔墨纸砚领域内杰出匠人,及众多艺术家、设计师,以多重视角,跨界打造东方品格的创新文房用品,构建更具当代性的新文人日常图景。
从文港到富阳,纵贯千年的文化线索。
2016年7月21日,一支民艺小组第一条线索展开。5人一车,从深圳出发,穿州过县,翻山渡桥,行走在中国东部。
如果将镜头拉得更高,这是整个东方文化脉络中极其重要的一条:起于江西、横贯安徽、连接江浙,辐射了传统中国经济最富庶、人文景象最丰富的区域。散布在这些古老街巷、寻常阡陌中的匠人们,沿袭代代相传的作物技巧,捻毫为笔,燃烟聚墨,伐竹抄纸,采石作砚,供养出波澜壮阔的文化盛景。
正是一年中最高温的天气,热气在路面升腾,烈日之下,万物荣盛,道路纵横,平原与山地交织,河流与城镇棋布,行走在东部中国巨大的地理褶皱里,试图构架一个关于传统书写的行动版图。
第一趟历时12天,往返3000余公里。此后,亦有多条支线逐步展开。如同过往我们走过的其它线索一样,这并非过于漫长的行程。
从深圳出发,连夜驱车,凌晨到达首站南昌。文港距南昌70余公里,是进贤县所辖的一个小镇。
文港被誉为“华夏笔都”,这个面积仅50余平方公里的小镇,毛笔制作从业人员逾万,大小作坊、笔庄近3000家。
文港有据可查的制笔历史为1600余年,早在唐初已有笔市。自清代以降,中国毛笔知名品种凡湖笔、京笔、鲁笔、徽笔、苏笔等不下二十余种,而今,文港所产毛笔,已然占据全国70%市场份额。
大部分制笔坊保持着家庭作坊的状态,随意走进任何一家,都能看到成串悬挂的羊毫狼毫原料,及骨梳、切刀等个各型工具。
如同实施一项极为繁复精巧的微型建筑工程,在长仅盈寸的空间里,历代制笔匠人倾注了堪称神奇的智慧、想象力和匪夷所思的技巧。
以选毫为例,其操作方式为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剔除有缺点的毛,然后精细分类。一只羊身上可以做笔的毛料极为有限,优质好毛仅一二两。一个优秀的拣毛师,可以把这些笔料按照长短、粗细、硬软分为若干等级,用于毛笔的各种部位。
如今我们使用的每一只毛笔,其关键部分的毛颖均为制笔师肉眼挑拣而出。白居易《紫毫笔》一诗云:“千万毛中拣一毫”,写出了选毫之精细与难得。
选毫之后,则会依据其独有的构造进行反复处理,再通过齐梢、剔锋、整尖等复杂手工操作过程方才制成。
齐毛锋,切毫根
卷好的笔头
细微之处,往往蕴含了惊心动魄的力量。当千万根毫毛经无数次梳理捻合,其中的时间、反复磨炼的技艺与物我两融的心思,攒在一起,汇聚到最细小的那一点,划过纸张柔软的纤维,匠心的本质,于此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呈现。
淳安堂,得李小平先生梳理笔法源流,并分享传统文房器用之美“手艺人把东西做好,是本分,是最基本的要求”。
制笔世家、有“中国笔王”之称的周鹏程
艺术家徐飞先生参详传统文房精品
傅祖江工作室,观摩试用其研发的毛笔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