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五篇 佫雪生 王万明 张国贤 张玉红 梅锦月
航母诗词散文号——发布正能量诗词歌赋。 以字契心,以词会神,以句沁魂。 随它世间沧桑, 我自吟歌狂啸。 揉碎时间空域, 九州笔墨皆友。 诗文岂有价, 道义值千金。
佫雪生(小径通幽)
“饸饹”算是获嘉县地道的美食。说起饸饹,就一定离不开交公粮;说起交公粮那也一定离不开饸饹。因为交公粮与饸饹有着解不开的“情缘”。我们知青就是从交公粮才认识了“ 饸饹”。
每年麦收过后,根据国家的规定,各小队按照大队分摊的数额,积极准备着公粮,或赶马车或拉平车去送缴。
公粮一般都是用又细又长的帆布袋儿装着,装满后约一人多高,200斤重。一辆平车大概能装十来袋,由一人拉车;马车大约装三四十袋,一般由一人赶车,二人跟车。那次我是随着几个人拉着平车跟着小队的马车一块去的。
每年夏收过后,农民们打心底里都愿意把最好的粮食缴给国家。这好像是一种报答,也觉得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路上,无论赶车的还是拉车的,脸上都挂着一股抑制不住的喜悦和骄傲。
从邓庄到县城只有十几里路,路宽敞平整,拉车也就个把小时。路上大家说说笑笑,虽也劳累,可不知不觉就到了。
到了县粮库,先是排队,登记,检验,而后是过秤,开条。工作人员拿着像称杆一样,一尺来长的带槽铁制器具,插入粮袋的麦子里,然后转动器具的把手,器具前端就露出了铁槽,里边装满了麦麦粒儿,随后拔出器具,把麦粒儿倒在手上搓一搓,再用牙咬几粒来判断等级。达到标准级别的,才给你过称开条,允许上缴。
粮库里有许多并排的库房,每个库房约有1000㎡左右,5米高。库房里有几处麦垛,每处麦垛堆的都有3米多高,每堆儿都像座小山。库房的几个大门一打开,可以同时容纳几拨缴粮的车队。那时麦垛还没有传送带。从麦垛顶部到地面,斜支着一条又窄又长的木板。粮食需要人工踏着这块木板往上背运。我们的公粮达标了,大家便开始忙碌起来:我赶紧走到平车跟前,弯下腰,两手抓住布袋的两头,再用力一挺,200斤的袋子就横压在两肩上。这时,左手抓住袋口,右手抓住袋子底部的一角。双肩扛着沉甸甸的布袋,沿着窄窄的木板,颤颤悠悠地往上走。因为像负重爬山,木板晃动,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过山跳”。我小心翼翼满头大汗地蹬到麦垛顶部。到了垛顶,腰微微一倾,左手顺势一拉口袋扎绳,麦粒儿瞬间就倒了出来,这才会松口气。大家都是这样不停地上上下下忙活着,每人至少要往返背送十几趟才行。干这个活,力气小的,胆子小的,有恐高症的不行。否则,走到半截,心一慌,腿一颤,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了。
交完公粮只是这次任务的序曲。我们盼望的是犒赏吃饸饹。出了粮库的大门,就轻松地来到了东南不远处的饸饹地摊,每个摊儿都有十几张小方桌,还有一顶小帐篷。这成片的地摊大概是专为全县缴公粮的人们准备的。缴公粮那些日子,摊上熙熙攘攘坐满了人,异常热闹。
获嘉饸饹很有名气,制作也很独特。地摊的帐篷下面支口大铁锅,锅上架个铁支架,支架中间有个桶状的铁槽,铁槽底部是一个个圆圆的小孔,铁槽上边横压着一个铁杠子,杠子头部焊着一个凸出的塞儿,正好可以压进铁槽里。这套家伙式儿整个看上去就像农村从井里取水的“压水机”。揉好的面,放进铁槽里,然后用铁塞儿把面压进锅里。这压饸饹的动作很是滑稽。先是用双手握着杠子,像小狗撒尿般先抬起右腿,然后将骗起的大腿跨到杠子上骑着,大有关公骑“赤兔马”的威风;最后,双手、双臂、腰部、臀部一起用力,牙关紧咬,向下猛压,好似包丞使用“狗头铡”的威猛。这一压,一挤,生生的把面团儿透过小圆孔压挤到锅里。想想看,揉来揉去的面,还要被恶狠狠地挤压,受着这种窝囊气的面条,它能不倔犟吗?因此,“倔犟”就是获嘉饸饹的特色,人们喜欢的就是这“倔强”的劲道劲儿。
听说山西的面出名。什么拽面、刀削面、油泼面五花八门,虽然好吃,但那都是卤的味道好,因为舌头能感觉到。因此,叫“舌尖上的美食”。而获嘉饸饹的绝活在面上,非得用牙才能感觉到那股着劲儿,它是有脾气有性格的,所以舌尖上的美食没顾及到它。它只属于“牙尖上的美食”。山西面花样多,似乎都“带着心眼”没感觉出什么特别的个性,而获嘉饸饹压挤的实在,没什么“心眼”,但却有个性。山西面缺少那种倔犟的性格。而获嘉“饸饹”是受了气的面,因此生来就带有一股不服气的“艮”劲儿,“劲道”!“霸气”!吃在嘴里不是柔顺,是格外的“乖张”。
明朝的“胡辣汤”因为皇上落难时尝了一碗,就成了名吃。可那时获嘉一带没有皇上御驾亲临,没这个运气,因而落落寡欢,寂寞无闻。
面对如此有脾气的饸饹,赶上交公粮,我一口气能吃两碗,还觉得不过瘾!
尤其是吃着饸饹,再看着那古怪滑稽的挤面条动作,那才叫爽!那才叫有滋味儿!就像在五星级酒店呷着“猫屎”咖啡,听着克莱德曼的钢琴曲,那才觉得“雅”,才觉得有“飘”的味道一样。
下乡几年,我缴过两次公粮,仅吃过一次饸饹。这饸饹叫我盼了一年,吃完后又叫我回味儿了一年。真是“饱了蜜不甜,饿了糠也香”,肚子里实在也是缺少油水。
那些年,地里粮食打的少,农民们口粮也不足,可缴起公粮来一点都不含糊。可惜!交公粮已经成了“永远”的历史,而获嘉饸饹却依然健在!
现在每每想起缴公粮后饕餮饸饹的憨态,心里立刻就会浮现出农民们勒紧裤带喜缴公粮的情景。兴奋中,心里总会隐约流出一股“五味杂陈”的感觉。
2017.5.30
王万民/黄河晚歌
小暑临塘水袅烟,
蝉嘶蛙噪枕难眠。
东湾夜钓渔翁乐,
庭院农家扇不闲。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今年的小暑,和往年一样,也是公历7月7日。
小暑的到来,则表示一年之中的炎热由此而开始。然而,小暑并非是年内最热的时候,在其之后相隔半个月便是大暑。古谚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也就是说,小暑为初热,大暑为盛热。
但是,随着世界气候和温度的普遍变暖和升高,则当今的小暑也随之变得不再是古时候所说的温值,温度达到33度左右是常见的,有时或更高。
因此,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特别是野外和露天劳动时,要切实注意防暑。尤其是身体患有高血压疾病及心血管疾病或年老体弱者,最好白天不要在室外逗留时间过长,以免出现意外。
在我国历史上,人们习惯将小暑分为三侯:一侯是温風至;二侯是蟋蟀隐;三侯是鹰始鸷。
一侯:温風至。意思是说,小暑时节气温已经完全变暖,炽热的气温使大地间不再有一絲凉风。而此时所刮过来的風中也会裹卷着热浪。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热风"。这个季节天气变化无常,时有大风雷雨或暴雨发生。正是:
暑炎午日袅升烟,
大地如蒸燕逸檐。
忽见树摇雷作响,
热風衔雨洒田间。
二侯:蟋蟀隐。由于气温逐渐升高,田野里的蟋蟀已经很难抵御骄阳的直接暴晒炽烤,便纷纷藏匿到庭院的阴凉角落下避暑。正是:
热浪烘蒸树叶拳,
骄阳似火炽云天。
野阡蟋蟀寻凉处,
隐匿房墙享爽欢。
三侯:鹰始鸷。意思是说,小暑的到来,不只是大地炎热和蟋蟀避热寻荫,就连同威风凛凛,孤绝肃杀的老鹰也因地表气温的不断升高而无奈的选择在相对清凉通風的高空飞翔。正是:
鹰鸷长空傲九天,
逸遨酷暑觅舒闲。
翱游俯瞰览仙境,
翔返自如驭宇寰。
总之,小暑节气的到来使气温有了较明显的升高,人们容易产生疲劳。工作和劳动之余,要多加注意休息。在饮食方面要适当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如:清炒绿豆芽、素炒苦瓜、冬瓜汤等清淡蔬菜。适当多吃一些西瓜、黄瓜、桃子及荔枝等水果,尽量不吃或少吃油腻食物,多喝一些绿豆汤、薏米粥、绿茶等饮料。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原生野菜,以增强身体的抗热能力。正是:
众赞原生野菜鲜,
荒坡品种数难全。
细嚼苦辣酸甜味,
喜看红黄青绿颜。
既可消脂平气喘,
亦能解暑养脾肝。
经常挖採多食用,
无病无忧享百年。
注:(文中四首七绝和一首七律均为新韵格律诗)
2017.07.03
张国贤/玉贝
我忽然从梦中醒来,泪水已经打湿了枕巾。啊,我梦见了姥姥。每每给姥姥上坟扫墓的时候我总是这样,姥姥那慈祥和蔼的面庞,总是那么清晰的闪现在眼前。
我五岁以前一直跟着姥姥和妈妈生活,快六岁了,才来到济南跟着爷爷、奶奶、姑姑、开始上小学。
姥姥早年毕业于天津圣功女子师范学校,是五年制的。当时全山东省只考取了他们三位女生。毕业后姥姥来到济南洪家楼教学,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然后又到大辛庄办起学堂教学。姥姥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在她办学期间,对家庭困难的学生从不收学费,在学习、生活方面总是给这些贫困学生以资助。街坊邻居、孤寡老人也经常得到姥姥和妈妈的帮助。姥姥的学生赵克功先生1993年从台湾回家乡探亲时,特意来探望姥姥,殊不知姥姥已故去十余年了。赵先生坚持留下一枚戒指给我妈妈,以示感恩报答。现在这枚戒指已成为我怀念姥姥的永久纪念了。
姥姥办的学堂就是在以后土改时分到的地主的一个大院内,有北屋三间,还有不算大的三间东屋。三间北屋又高又宽敞,灰砖墙,屋顶盖着小圆瓦,可能属于真正的秦砖汉瓦吧。翘角的房檐,是古香古色的一座堂屋。窗子是木棂窗,糊着纸。窗台很宽,放着一摞摞的书。中间的一间就是大教室,墙上镶嵌着很大一块黑板。村里的人们们尊称姥姥为“大李先生”,称呼我妈为“小李先生”。我呢,自然是学生中的一员了。由于我有时比别的孩子学得快,所以竟也模仿起姥姥拿起了教鞭,颇像个小小先生,这可能注定了我当一辈子教师的命运了。
厨房在院子的一角,有一个大风箱,烧水做饭时拉起风箱可有节奏感了。风箱下面那块小木片,就像一个方方的舌头,它随着风箱的一拉一抽发出瓜哒瓜哒的响声。做饭时,经常是姥姥拉风箱,我依偎在姥姥怀中。姥姥一手拉着风箱,另一支手续柴火,有时搂着我,给我讲故事。什么孔融让梨啊,什么司马光砸缸呀等等。姥姥和妈妈唱歌都很好听,经常教我唱梅娘曲、卖花姑娘、苏武牧羊等歌曲。这些曲子我一直都记得很清楚,虽时隔六十多年了,但一哼起这些歌,我总会感动不已,流下泪来。
记得每天晚上姥姥都会在煤油灯下看书、备课,然后再教我背写“三字经”、“百家姓”、“孔子四教”······还给我做了很多识字卡片,用几个纸盒装着,我视如宝贝,整天摆来弄去,在玩中不知不觉学到了很多知识。
院子东边的三间屋,房子虽不算大,可那里住过解放军呀,这令我终生难忘!解放军一早起床,帮姥姥打扫庭院卫生,打水(院中有井),然后就外出工作。傍晚回来,有时间还常常逗我玩,甚至还抱起我高高地举过头顶,还教我唱“我是一个兵”等歌曲。这些解放军十分敬重我姥姥和妈妈。我六岁在济南市县西巷小学上学时,有一位康老师竟是在我家住过的解放军,我可自豪了。
姥姥一生中精研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可以称得上大学问家,她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尤其那时在洪家楼、大辛庄一带,提起姥姥的名字,提到“大李先生”,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孰料到了“文革”时期,姥姥所有的古书、泛了黄的的线装书,都被红卫兵抄走了。姥姥心疼的几天不吃不喝,彻夜难眠,因为那是姥姥一辈子读的书、教的书、研究的书、一辈子的心血啊!······
姥姥不仅教学,还帮妈妈把我们姊妹带大,再后来又帮我和弟妹照看孩子。姥姥八十岁那年,我在济南郊区教学,还把姥姥接到学校帮我照看孩子,我也尽最大努力照顾好她老人家,以妈妈为榜样孝敬姥姥,让她老人家心情舒畅,幸福一些。姥姥的精神好极了,对重外孙疼爱有加,夸奖之声常挂在嘴边。姥姥说她享受到了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足矣!姥姥还经常看书看报,学校的老师们都十分称颂,我更为姥姥的博学多能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姥姥虽然故去多年了,但慈祥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我时常想起;姥姥那做人的准则、那吃苦耐劳、辛勤耕耘、待人诚信善良、那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品德影响了我的一生。我的启蒙老师就是我的好姥姥。
姥姥,我将永远怀念您!
2017.7.2.
张玉红(冬季如诗)
如梦的怀念,是对父亲离去的难以忘怀,不能承欢膝下,来不及说一声我爱你,疾病残酷无情把您带走。一声长叹,一声声呼唤,回响在冬日的飘雪的季节。
父亲一生很不容易,爷爷在爸爸还没有成家的时候,就去世了,爸爸一个人担起一家生活的重担。为了弟弟们,爸爸高中毕业没有考大学,辛苦干活,供弟弟们念书。奶奶也没改嫁,守着这个家。奶奶身体不好,家庭重任都压在爸爸肩上。爸爸直到将近三十才成家,生活累垮了爸爸的身体。从我记事,就看到爸爸经常吃药,但是爸爸让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爸爸常说眼泪是懦弱,所以要懂得坚强,才能让生活更好。
记的小时候,爸爸给我留下的是满脸的严肃,很少有笑的时侯,岁月的苍桑让我的父亲脸上多了几道皱纹。在爸爸面前我拘束。但是我爸是一个纯厚善良敢于吃苦的人,他很爱我,舍不得打我一下。最喜欢爸爸给我讲他老人家读过书,从三国到红楼,还有爸爸经历过的事情,让我懵懂的年纪,感到新奇,学到好多,已致于对我以后读书,帮助很大。比如老师讲三国的时候,我很快能接受听懂,因为心里已经记住爸爸给我讲的故事情节。
在我上小学六年级的一个晚上,因为爸爸第二天过生日,这时候,爸爸对我和姐姐说“爸爸明天生日,给爸爸写首诗”,我当时听了有点蒙,心里想:怎么写呢,不会呀!姐姐这时候说:“好的爸爸。”我也没说话,心里在琢磨:爸爸生日是二月,是春天要来临的季节,我就想到了第一句怎么写,阳春三月喜洋洋,还觉得自己不笨。我还特意选了一张红纸,觉得红色喜庆,然后就在一边默默的琢磨着写。姐姐写的很快,给爸爸看,我也偷偷看了一眼,这一看,姐姐好有才呀!把成语都运用活了,我有点自叹不如,爸爸夸奖了姐姐,我默默坐过椅子上,心里想:我悄悄的写好,先不给爸爸,明天生日再拿出来,怕姐姐笑话我。
第二天,家里来了好多人,给爸爸过生日,妈妈做了很多菜,妈妈厨艺可棒了,菜的味道满屋飘香。小孩子都爱玩,我和妈妈说了声,我去玩了,就去找我的小伙伴了。玩的正开心的时候,妈妈来找我说:“快点回家,爸爸在家等你回去给叔叔,伯伯念诗。”我挠挠头心想:这下惨了,写的也不好,会不会被笑话呀!正想着,妈妈喊了一句:“磨蹭什么快点。”好吧,念就念吧。
一进家门,爸爸就向我招手:“闺女快过来,给叔叔,伯伯念你给爸爸写的生日诗。”我默默把揣在兜里,那张写在红纸的诗,拿出来,(这能叫诗吗?记得当时写的是一行七个字)看了爸爸一眼,说了声:“爸爸我念诗了。”可是等我念完了,一看一桌子的人,傻眼了,怎么都哭了,是我写的不好?我没敢说话,这时候二叔说:“红啊,写的很好,二叔感动!”其实我都蒙蒙的,还以为是酒喝多了,所以长辈们才会心情激动。
现在回想,已经记不住当时都写什么,只记住了第一句,也理解爸爸和叔叔。伯伯为什么哭,那是感受到了,一个孩子对父亲的孝顺和爱。大多数的孩子都对母亲感情深,可我却对爸爸有很深的感情,可能离去太早,让我来不及撒娇,来不及说爱您,不能看着女儿现在的幸福。
午夜梦回是枕边的泪湿,飘雪的冬天爸爸离去,带着对家人的眷恋和爱,被疾病夺去了生命,感叹人在疾病面前的渺小,那是无奈撕心裂肺的痛。
人生最幸福的是,家人都在,平安幸福的相守在一起。走过世间路千条,不要迷失如潮的人流中,繁华于世心依旧,知感恩,知回报,把爱心传递,让世界充满和谐的阳光!
2017.6.30.
梅锦月/听梅赏月(小小说)
小街弯弯绕绕,到了这里好像已经是尽头了,如果不是有盏路灯照亮,晚上很难发现路还能转弯。
拐角的房子里住着一位老人,小街上的人都叫她阿大姐,早年儿子晚上去摆夜排档,阿大姐天天盼着儿子能平安到家,因为拐角处常有事故发生,阿大姐就叫电工在自家院内按了个废电杆,自费通一盏路灯伸出院墙,照亮了拐角的黑暗,以后拐角处一直平平安安,从此,天黑以后,路灯再也没有灭过,人们习惯地走过有了路灯的拐角。
可是,世上没有不灭的灯,黑暗的拐角处事故终于发生了,事故吵醒了小街,也吵醒了黑暗。
“这里为什么不装个路灯?”交警的问题提醒了大家。
众人抬头看到院内灭掉的路灯。
“是啊,怎么把路灯装在了人家院里啦?还把灯关了。”
“真可恶,我去敲门。”
“路灯怎么可以装在自己的家里啊?”
“什么背景的人家啊?”
越来越多的人想不通路灯怎么会装在了人家院里的问题,吵声在黑暗里左冲右突。
居民们总结了事故的原因,路灯不亮是主要责任。有人恨不得要爬上院墙砸了这个不亮的灯。
“别叫了,家里没人,老人去敬老院了。”邻居知道情况。
“可是,……。”
“三电的人说,这里是私宅区,都是私人土地,是私人用电,不能强行安装。”
“可是,这路灯怎么办啊?”
……
无人回答这个深奥的问题。
弯弯的小街,路的尽头是拐角,拐角的尽头是黑暗,只因阿大姐出了远门。
2017、6、27.
航母星辰
总编辑:傅绪文
理事长:田海石
刊务委员会主任:李伟仁
委员会副主任:王蔚
首席常务副主编 张競方
副总编:言家楼 张萍 王文君 江涛
艺术总顾问:江凤鸣 祝敏成 石龙吉 言家楼 韩春生 王华秀 蒲先鹏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