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二)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二)

耕田的山里人  整理

卅余年堪舆学习、实践之感悟,虽零碎,自感精言。

——题记

一、地理先生走向基层面向现实,方可进步

很多师傅学习的那些秘诀,就是清朝时期某一个学儒编造的理论而已,而后打着杨筠松、赖布衣、刘伯温等等传说人物的旗号,四处忽悠而已。杨筠松、赖布衣那个时候,根本没有罗盘这个东西,只能根据太阳或者北极星大概确定方位。

  唐宋或者之前的那个时代,只有皇城等重要建筑的修建,太史台可以准确按照北极星定出正北的方向,这个方向与我们的罗盘是有3到10度左右的差别的。而民间土地理先生根本没有办法准确定向。

杨公祠分金秘诀、明师线秘诀等等,都必须是精确的纳水分金技术,唐朝的杨筠松、宋朝的赖布衣能发明呢?

中国传统文化都有这个特征,大多由酸儒文人在屋里编造了很多又臭又脏的技术,然后搞得很神秘,很多文化素质很差的地理先生,信以为真,以为在山林里找到了葵花宝典,实际上就是一文不值的东西。这些东西,拿到现实,基本上误差极大极大,去检验那些发家、败家的坟地,准确度十个不到三个。这三个还是属于自然的概率,造成的准确。

  地理学实践性太强,现实中的坟墓或者老宅,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向口,和那些古书记载有时候重合,有时候相去甚远。

易学也好,地理也好,要向入门必须拜师学习,师父的基础理论一般不会错。但是要想持续的进步,只有一个办法:
  走入基层,向农村明白人,向农村老者打听家族历史,打听墓葬和老宅的历史,向自然学习,向基层学习,向现实中的发坟学习,或许有所心得。智慧分散在乡间,分散在明白人手里,不在那几个神神叨叨,不在那几个会写书的名师手里,也不在那几个神神乎乎的穷苦农民手里。

如果一味相信秘诀,一味相信书本,最后一定是“马-保国”一样的结局。

二、大道藏拙,真龙多隐晦

现实中,反思那些虚假的地形,在地图上看中规中矩,气势磅礴,层层中抽的龙脉,最后都是最坑害人的地方。

真龙大地,多隐晦不明,大道藏拙,如果非常明显的可以被人发现的地方,一般都是非常滑稽搞笑的位置,地理人,要切记切记。很多所谓的名师的见解,常常不如乡间农民,也是如此。乡间的农民还见过很多发家的坟长什么样子,而城市屋里地理大师,天天吹牛,一天都没有全身心踏入基层。

真龙大地,多隐晦不明。

三、地理学上改变命运的秘诀,迁徙

地理界有一个发家的秘诀,自古以来的民间智者,屡试不爽。这个秘诀不是分金,也不是裁剪,也不是移水挖堂,也不是修改坐向,不是种树绿化,培砂补漏,这些都是庸师所为,多数都是比较底层的先生,自娱自乐的见解。

一个人想改变命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搬家迁徙,换地方。

  一个人,如果真的是一个智慧的人,如果长期贫穷,或者不得志,就应该换一个地方生活,或者工作。应该重视两点:

  一是不断的卜选地理宝地,作为百年吉壤,这样才有老根子,才有未来。

  二是搬家迁徙,常常可以改变命运。

  人挪活,树挪死,一个人的命运轨迹和吉凶路线,会随着一个新的生活工作环境,常常产生巨大的变化,这就是地理的魅力。历史上的易学家,很多成功的秘诀也是搬家迁徙。

四、大地常常隐藏在平凡之中

考研发现,多数发家的祖坟,常常没有神奇的星峰,没有惊人的水口,没有端正的穴星,常常只是一些不起眼的烂土堆而已。

实战派地理先生喜欢考察墓地,这种精神值得敬佩。但不是考察古书记载的宝地,或者一些明星家族墓地,其龙法、穴法、沙法、水法,都是有板有眼的,可惜这些墓地是少数的。

现实中那些发家的家庭,研究其父母、爷爷奶奶、曾祖等祖坟,多是非常平凡的地方,几个破烂土堆而已,哪有什么龙法、水口什么的。

大地常常隐藏在平凡之中,越是兴旺的地方,常常表面是平凡的,而只有细微之间露出那王者气度。

如果一般的地理师就可以轻易抓住富贵的规律,那么世上的富贵真的是探囊取物了,地理先生和他周围的朋友,也是最容易富贵的。也正是地理大道的隐晦不明,所以穷苦人才有机会翻身发家,而那些明师和富贵人家,常常失手。

  明师的故事,常常都在传说和编造谎言之中。现实中的明师,稍有不慎,就是最贫穷,最倒霉的人,自古都是如此。

长期深入一线、智慧的眼光和独特的判断能力,是学习地理的关键。

五、刘基,可能是唯一货真价实地理国师

杨筠松,《书录解题》载其名氏,传撰《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四库全书》明确说是这无稽之谈。

赖文俊,低级官员,《四库全书》记宋赖文俊,字大素,处州人,尝官于建阳,好相地之术。弃职浪游,自号布衣子,故世称曰赖布衣。

刘基,进士出身,明朝初年的国师。江青田县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自小天资聪慧,由父亲启蒙识字。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

  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

  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

  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

  至正六年(1346年),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隐居。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朝廷起用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即皇帝位,定都应天(今南京市),国号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正三品)。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

  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赐刘基还归家乡。

  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

  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刘基为太史令,标准的国师,所担任的太史令,元朝为正二品,明朝的钦天监。

  刘伯温卜选南京城、明孝陵,民间大量刘伯温的地理作品的传说,多数已经无从考证。

  刘伯温传世的地理书籍很多,最出名的有《披肝露胆》、《堪舆漫兴》、《地学心传》、《佐玄直指》、《青囊天机奥语序》、《地理全书》、《龙诀歌》、刘伯温注解《催官篇》、刘伯温辑《地理青囊经》、《刘伯温秘传口诀》等等。

刘伯温墓地,为刘伯温自己卜选的,位于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 ,占地 812平方米,墓前有石碑一方,上刻“明敕开国太师刘文成公墓”。墓地周围有九支小山脉延伸至此,俗名九龙抢珠。墓前有田形似墨砚,有小土丘,形似龙珠;左方有一品字山丘,形似笔架。但是历史的结局来看,刘伯温的后人经历了大败之后,再次发家,说明他的墓地选址是比较成功的。

刘伯温的两个孩子,都是非常正常死亡,但是孙子再次东山再起。刘伯温的位置太高,长期身陷朝堂,后来两个孩子,刘琏和刘璟都死于党争,。

  刘伯温的孙子,刘廌,字士端、号约斋,又号闲闲子,浙江青田人,参政公刘琏的长子,世袭诚意伯、光禄大夫,职官正一品。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十月二十七日,刘廌袭封诚意伯,封为特进光禄大夫,职官正一品。

  明朝弘治年间,明孝宗朱佑樘突然怀念起刘伯温的功勋,下圣旨命人查找刘伯温的后代。刘伯温的五世嫡孙任命为处州(浙江丽水市)指挥使(正三品武官)。

  古代朝堂变化很大,如果站位太高,或者陷入太深,都容易招致大祸,这些问题,不是易学和地理可以解决的。刘伯温去世后,后人短暂的败落之后,孙子很快再次富贵起来,位居正一品,说明刘伯温的地理技术确实过硬,他的地理技术,不是吹出来的。

六、民间地理传承,基本就是依靠一两本书

  常年在乡间一线研究地理,广泛接触民间的地理先生。发现一个独特的现象,所有的传统地理先生,尤其是有传承的地理先生,其实传承的就是一两本书而已。并不是现在那些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理论复杂的技术。

  传统老地理先生手里七成以上的都有《地理五决》、《阳宅三要》,很多人甚至只是一个残本,翻来覆去的看,翻来覆去的研究,这是他的师傅传给他的秘诀。

其他零零碎碎,个别师傅手里有《入地眼》、《指迷赋》、《八分歌》、《地理千金赋》、《峦头经》、《入坟断》、《望坟断》、《阳宅入门断》、《龙法赋》《二十四山》、《龙虎断诀》等等,每一个师傅,手里只有一本,或者两本而已,没有见过一个师傅手里有七八本的。一般就一本左右的手抄本,作为经典教材。

《倒杖篇》、《疑龙经》、《撼龙经》等等手抄本,在民间实践地理家里也极少见到,多数都是作为大户人家的藏书,束之高阁而已,或者作为学者文人研究的理论资料而已

  至于复杂的如青乌子的《青乌经》,郭璞的《葬书》,卜则巍的《雪心赋》,杨筠松的《倒杖篇》、《疑龙经》、《撼龙经》,蔡牧堂的《发微论》、《穴情赋》,廖金精的《九星篇》、《八式歌》、沈竹礽的《沈氏玄空》等等,基本上没有进入传统实践之中,多数都是停留在大户人家的藏书楼里。

  复杂的理气学说如托名丘延翰的《天机素书》、托名轩辕黄帝的《金篆玉函》,托名赖布衣的《催官篇》,托名刘秉忠的《玉尺经》,托名九天玄女的《青囊海角经》,托名黄石公的《青囊经》,托名杨筠松的《天玉经》,以及夏世隆的《地理玄珠》等等,在现实中最大的价值就是现在城市大师,坐在屋里授徒,讲这些东西。

  七、地理学的实践性太强

  地理风水学,不会因为您是明师,您有祖传秘诀,您会吹,结局一定会发家。反而,常常那些祖传秘诀,说的越神奇,吹得越大,搞得越神秘的人,最后常常是大败家业的结局。现实中这样的案例太多了,很多吹得很神奇的,写书很神奇的人,后来一点也不发家,甚至极其倒霉。

  地理学,实践性非常强,它的规律是模糊之中,微微有那么一丝准确度。

  如果自己很倒霉,很懒惰,很悲催,成天胡说,成天游手好闲,幻想不劳而获,地理是很难单独起作用的。所以地理界,自古以来的名家,能自己发家的,哪怕是小发家的,都非常罕见。最后只能编造故事,编造自己是某某的御用风水师,某个朝代的国师,编造自己神奇的故事。
  历史上,精通易学地理技术,真正成为国师的,正史唯一有记载的,恐怕只有明朝的刘伯温一人,《明史·刘基传》明确记载,刘基被太祖朱元璋,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史令也就是钦天监的一把手,是真正的国-师。同时明确评价他: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意思是说他辅助朱元璋,平定天下,对很多事情的预判非常准确。

  号称五辈、七辈祖传地理的师傅,脑子最傻。如果家里确实全是官贵,号称五辈祖传,还比较有说服力。如果家里全是农民,号称五辈祖传,傻子才相信你技术。

  地理学,好比企业管理学。写书越复杂,理论越神奇的,只能听一听,您要全部按此去做企业,最后只能关门大吉。真正的企业经营技术,在企业的一线管理界,不再书里。

  自古以来,地理学习,关键在三:传书、传诀、传眼。其中眼力是最重要的,占比达八成以上,这个东西,主要依靠自己的见识和辨别能力。

八、古代地理界的真实状况

  中国传统术数主要是医、卜、命、相、山等五门学问。儒学负责正规教育,医学负责中医教育,阴阳学则管卜、星、相、山的教育。

  其中阴阳学说,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方的机构设置,朝廷中央为钦天监,地方州府县有阴阳学官,这些人文化水平较高,为当时的地理界的精英人物。当时大量的地理工作和地理名作,大量富贵人家的祖坟,均是出自这些人的手里。

  而民间大量的地理传说,多数虚无荒诞、胡编乱造的传说而已。那些四处游走的地理先生,多数都是在本地混不下去,去外地流浪,遇到一些有钱人家,甚至小地主家庭,就赖着不走,寻龙点穴弄个三两年,不拿走分钱的待遇,只要管吃管住即可。甚至还有过分的要求,要求东家养老送终,最后因为脾气不好,东家懈怠了,而被赶出门去。这些案例,民间到处都是。说明这些四处游走的地理先生,他们的日子过得确实不好,很多都是非常底层的老百姓,懂一点点地理技术,也娶不上媳妇,没有家庭孩子,只能四处流浪为生。

  虽然他们的口气很大,写的书很神奇,号称救人贫困,救人苦难,要官得官,要财得财,得富贵为翻覆之间,但是他们过得真的很不好,这些真实的历史现象,值得我们地理人反思。如果富贵那么容易得到,这些古代的明师,就不会赖在东家家里不走,就为了一口吃喝。

古代的地理界,很多明师所编书籍,要么就是抄写前人的,要么就是后人伪托他的名字编造的。其实古代的地理实战应用书籍,本身就一两本手抄本,翻来覆去的传,翻来覆去的抄录。这些书籍,不是某一个人的原创,而是收集民间一些实战检验的检验而已。

古代的阴阳地理和天文,最重视祖传的就是钦天监,不允许外传。自古以来,最高水平的天文地理师傅,多在钦天监,少部分在各地任阴阳学官。

历朝历代都明令禁止民间私习天文、地理,尤其在立国之初,禁令更严。明太祖朱元璋就曾颁布禁令:钦天监的人员永不许迁动,子孙只习学天文历算,不许习他业;其不习学者,发南海充军。

  民间的地理先生,多数都是擅长造假,编造故事,自古以来没有彻底进入朝廷的视野,进入核心参谋圈层,顶多是去出主意参谋一下,多数意见没有得到采纳,也就没有任何封赏。历史上少数几个进入朝廷视野的,估计只有刘玉渊和曾从政两人,被朝廷册封为钦天监漏刻博士,九品,钦天监最低层级的官吏。但是曾从政,本身就是宁都县的阴阳训术。

  很多地方鼓吹的国师传说,多数都是几个游走民间的土地理先生而已,没有任何正史记载,他们受过任何策封,哪怕是朝廷最低等级的九品封赏,也没有记载,多数都是自己编造的传说和文章而已。

(0)

相关推荐

  • 明朝初年的地理的名家,真正的国师,刘伯温

    文/陈益峰 刘基(1311年--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开国元勋.地理学家.易学家. 在传统的地理历史上,很多胡编乱造,造假的事情,当代极多,历史上也是极 ...

  •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十二)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十二) 耕田的山里人  整理 卅余年堪舆学习.实践之感悟,虽零碎,自感精言. --题记 一.地理,不能过于依赖,过于痴迷 地理是一门学问,有一定的讲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不能完全 ...

  •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一)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一) 耕田的山里人  整理 卅余年堪舆学习.实践之感悟,虽零碎,自感精言. --题记 一.穷源僻坞也有宝地 深山高山到底能不能点穴,书上一般是反对的,觉得龙脉不好,粗陋笨蠢,实际 ...

  •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三)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三) 耕田的山里人  整理 卅余年堪舆学习.实践之感悟,虽零碎,自感精言. --题记 一.风水发败,差异性很小 我国古代的几乎所有墓地和宅子,全是按照地理学说卜选的.而现实就是残 ...

  •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四)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四) 耕田的山里人  整理 卅余年堪舆学习.实践之感悟,虽零碎,自感精言. --题记 一.百姓福主,地理践者 自古以来,地理实践的主角不是明师,也不是预测师,而是智慧的老百姓.是 ...

  •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五)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五) 耕田的山里人  整理 卅余年堪舆学习.实践之感悟,虽零碎,自感精言. --题记 一.发家之后,切勿轻易动坟 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变,精华与糟粕同样并存.很多人迷信传统文 ...

  •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六)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六) 耕田的山里人  整理 卅余年堪舆学习.实践之感悟,虽零碎,自感精言. --题记 一.掀裙舞袖砂,男女皆风流 掀裙舞袖,男女主淫,分毫不错: 鹅颈鸭头似峨眉, 淫乱满村知; ...

  •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七)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七) 耕田的山里人  整理 卅余年堪舆学习.实践之感悟,虽零碎,自感精言. --题记 一.风水神断,那只是个传说 地理风水不是迷信,对人的吉凶和生活确实有一定的重大影响,很多故意 ...

  •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八)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八) 耕田的山里人  整理 卅余年堪舆学习.实践之感悟,虽零碎,自感精言. --题记 一.风水大地,应数模糊 首先发的时间难以确定.有些阴阳宅,解放前并不是太突出,而最近七十年, ...

  •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九)

      堪舆风水学习实践精言(九) 耕田的山里人  整理 卅余年堪舆学习.实践之感悟,虽零碎,自感精言. --题记 一.扬人善,隐人恶,方为正道 地理技术复杂多变,各地地形特征千变万化,不是哪一本书可以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