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生春又来|冬至,贵在养藏

我国古时曾将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冬至在《易经》中对应的是地雷复卦,“复”的意思是回复、回归。在代表冬至的卦中,本是全阴的六根阴爻a的最下面一根已变成阳爻,所以冬至又称作为“一阳生”,意思是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生发的关键时刻。

冬至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冬至时节的起居调养贵在“养藏”。

冬至是一个安静之节,阳气初生,物候中也充满了动静之美,天地在悄然变化之中。
一候 蚯蚓结
土中的蚯蚓蜷缩着身体,弯弯曲曲,如同打结了一般。
二候 糜角解
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渐消退而解角。
三候 水泉动
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尽量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指的是思绪保持清净、纯洁、安闲而没有世俗杂念,如此真气就会顺畅,精神也会守于体内。人体正气充盛,就不容易得病。

冬至时节气候寒冷,患冠心病、高血压病、哮喘的病人容易出现病情加重,“中风”患者也会增多。
起居养生中我们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此时阴寒之气隆盛,要多着衣、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如果外出,应特别注意头部和足部的保暖,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天气寒冷时,最好还要戴上暖帽、口罩、手套避免寒气的侵入。
此外,冬至时节也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勤洗手是预防流感传播最简单、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外出回家后、接触公共物品后、打喷嚏、擤鼻涕后、触摸口腔、鼻、眼睛前后、饭前便后等都应该及时洗手。
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外感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冬至时节气候寒冷,在阳光充足的时候,经常晒晒后背有助于补益身体阳气。
冬至时阴气旺盛到了极点,阳气开始生起,并逐渐旺盛。由于阳是从阴里面生出来的,只有当阴足够旺盛时,阳气才能生得更好。因此,冬至后应注意运动不可过多,要在动中求静。
此时应避免大汗淋漓的高强度运动,否则会使阴津和阳气丢失,不利于闭藏,还容易感受风邪。选择强度适中的运动,让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即可。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佳。运动时,要选择在向阳的地方进行,如操场、运动场等。
“气始于冬至”,因此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节。此时在饮食方面不宜过食辛辣燥热、肥腻食物,易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饮食宜多样化,注意谷、肉、 蔬、果合理搭配。可适当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的膳食,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多吃白萝卜、胡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番茄、藕、白菜等。
|养生食谱|
西洋参乌鸡汤

材料:乌鸡一只(约400克),西洋参20g、枸杞20g,红枣(去核)15克,生姜3片。
做法:乌鸡洗净去除内脏,砍块焯水。将所有食材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开改小火煮60分钟,调味即可。此为3-4人份量。
功效:益气补肺养阴,健脾和中。
冬至天地间白天渐长,夜晚渐短。天人相应,人体的阴气也到了最高峰,之后一阳始生,开始了新的周期。此时养生在于助阳之藏,养阴之盛,固本培元,是一年中最宝贵的进补时节。
一阳初生,精神内守
冬至万物未生,一阳初动,最宜休养生息,守护阳气。适合闭门谢客,精神内守,不言不语,身心悉静。可练习静坐以养性。
两腿交叉,屁股略垫高,盘腿而坐,脊柱自然挺直,可将气血集中在身体里,自然气息顺畅。气定则神闲,神闲则性静。脑袋放空,好好休息,放松舒服即可,不拘泥时间长短。若是腿麻了,就用舒服点的姿势,揉揉。不必强求。
按摩耳朵,肾气平和
「肾开窍于耳」,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保健和气血顺畅,使肾气平和。
可用手拉耳廓,先用食指和拇指将耳上部向下压、揉,再将耳中部向耳孔方向压、揉,最后将下耳垂向上提,封住耳孔。如此反复做15次,以耳朵微微发热为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