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祠,刻在石头上的汉代教科书

 

2019年6月和10月,自驾和随北京古迹群海淀组山东访古,连续二次来到武氏祠,山东嘉祥武氏祠(G1-55)在金石学中名声如雷贯耳,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现在叫“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与孝堂山石祠不同的是这里收集的是来自武氏家族中三座石祠的散件,没有还原成初始石板房屋形状,关于这些石板构件的模拟立体拼图,学术界还有小分歧。我手中有一本网友清风十二月赠送的巫鸿老师签字的《武梁祠》,武氏墓群是金石专家学者重点研究对象,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

实际上,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门可罗雀,这个建立于公元147年的家族墓群,石刻图像和榜题文字在今天仍然保存和流传,这是见证1800多年的古文明传承的古迹。墓群遗址并不在荒野之中,而被周围村民所居住的建筑紧紧包围着,记得第一次来的时候,当天只有我和媳妇两个人参观,我兴奋地到处拍照,媳妇帮我驱赶着短裤下面贪婪吸血的蚊子。博物馆分前室和后室,前室是原地保存的石阙,石狮子和圭形石碑,都是汉代的宝贝,墓道重檐双子母石阙在山东算是拔了头份儿,稀罕得不得了,比著名的嵩山三阙要精细很多,巨型石块叠加,外表面所有地方都有图案,而且图案整齐划一,体现精湛的石刻技艺。石狮子也是中国最早的大型立狮圆体造像之一,狮子长着类似猪一样的鼻子是特色。后室是石板构件散件陈列室,有清晰的拓片做注解,后院还有几座未开放的汉墓和大量石构件。旁边有个展室,收集来的当地石碑,有个造像碑比较突出。

后室中存在玻璃罩里面的汉画像石构件不好拍照,无法避免光线的反光。我想拍汉画像中带字的榜题,媳妇突然问我,博物馆门口为什么挂着“干部政治教育现场教学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汉代人的石祠,最初的目的是祭祀祖先,从汉代石祠中汉画像的内容来看,任何一个小小家族的石祠,都能展示汉代人胸怀全宇宙的世界观,这是何等的气魄,每个小家族史上也同时记载着华夏民族的历史进程,一千八百年前的家国情怀,这种习俗超越了信仰。而家族石祠就是汉代人对族人进行思想教育的课堂,汉画像就是汉代人在传统大课堂上的永恒板书,如果汉代人有拓片技术,这些画像石做为拓片的母版,从祖先的石祠中一代传承一代,石祠中的画像石可以比喻成一部印刷机的母版,不断把这些人类历史传说和先人神奇的故事通过拓片图案传到千家万户,又方便又廉价,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汉代时期闭塞的生活环境,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只有面对面口述交流唯一的社交方式,石祠的画像石是标准器,是极其重要的教育母本,而石祠中汉画像的解读是最准确的历史传播,所以石祠汉画像是一部永恒的汉代历史思想课本,用平面石刻便于拓片的方式记录下来自己民族的历史。

现在武氏祠的汉画像经历过千百次拓片,石刻表面都是墨迹,我感觉武氏祠中的汉画像比较偏向剪纸艺术的造型,又像是皮影艺术的造型,被外国人评为“剪影艺术”,重点表达的是意境,而不是写实。这种造型更加便于拓片的制作,好像是专门为传播拓片而制作的母版。虽然汉代祭祀祖先的频率很高,据说每月高达4次,这些小石祠画像现场参观体验的效果很差,画像的内容也很难看清楚,达不到传播的实用价值,反而是拓片比较清晰,直到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是通过拓片图像和榜题文字石刻互相印证,也就是通过汉代特有石刻图画和文字标注,了解和猜测汉代先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是千年华夏文明传承的见证,也顺理成章的成为现代公务人员的历史课堂,可惜,喜欢汉画的人太少了。

关于汉画像的研究,占主流的理论为“历史特殊论”,认为墓室或石祠中的画像内容与墓主人的生活、思想或背景密切相关。有迎宾图,就是拜见墓主人,有中心楼阁,就是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写照。等你看多了汉画像,有了大数据分析的轮廓,就会反对这种观点,举例水陆攻占图,主流说法是墓主人参加过的战役,而实际上这种图案出现在太多的墓室中,与墓主人没有半点关系,是当时流行的主题图案,七女为父复仇图。我赞同墓室和石祠中汉画像主题是当时本地区流行的题材,墓主家能做的事情只是在题材库中选择适合自己家族的题材图案,简单说就是选择当时本地流行的室内装饰风格,选择不同的图案与墓主人本人生活没有实际关系,只是和墓主家(出资人)计划造价成本和精细简陋有关,有钱就豪华复杂一点,没钱就简陋简单一点,所有图案来自石匠所掌握的基本图库,形成地域流行的石祠或墓室内部设计风格。

我最喜欢武氏祠中汉画像有很多是有文字标注,对解析画面故事有很大帮助。挑出几幅拍的比较清晰的画像,比如刺客类:1、鱼肠剑的故事,故事见于《战国策》、《史记》、《左传》、《吴越春秋》、《越绝书》,图中榜题:二侍郎;专诸炙鱼刺杀吴王;2、荆轲刺秦王。不明白汉代人那么喜欢刺客类的侠义故事。再比如孝子列女类:1、闵子骞,老莱子,2、梁高行,3、梁节姑姐等,现在看来这些故事有点坑人,还有古帝王类:伏羲、祝融、神农、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夏桀等画像顺次刻出,像旁各有隶书题名。对禅让的帝王点赞,对世袭的帝王不评价,有点意思。

武氏祠画像,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现在依然可以作为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课本,不愧为华夏永恒的课堂板书,刻在石头上的汉代教科书。

 
 
 
  
 
 
 
 
 
 
 
 
 
 
 
 
 
 
 
 
 
 
 
 
 
 
 
 
 
 
  
(0)

相关推荐

  • 豫·郑州:新密市打虎亭汉墓

    打虎亭汉墓为东汉时期墓葬,一墓双室,东西并列.冢土相连,相距不到五十米.一号墓为主墓,庞大,位西:二号墓略小,居东.墓西以画像石为主又称石刻墓,墓东有题材多样.面积庞大的彩色壁画又称壁画墓.墓西的画像 ...

  • 杨升墓、杨爱墓

    遵义古迹游 贵州游侠 十二.杨升墓.杨爱墓 导航前往高坪镇,在镇旁不远处就是鸣庄村的永兴组,杨文墓.杨爱墓.杨升墓及杨纲墓就在村后的山坡上. 我们沿小路向上,看到了右侧有三个并列的石墓.遂走了过去. ...

  • 河东水事:刻在石头上的故事

    永远的河东水利 刚开始,古河东地区的先民只是如何防水,尽量减少水害.随后,他们慢慢开始兴修水利,引水归田,发展农业.首先是发明了水井,<吕氏春秋·勿耕篇> 记载:"伯益作井&qu ...

  • 云冈石窟有组刻在石头上的乐队,配备齐全

        云冈石窟的第十二窟是艺术氛围最浓的一个窟,俗称"音乐窟",前室北壁上部有一排十四个手执各种乐器的天宫伎乐,可以称得上是个配备齐全的乐队.     十四身伎乐天分别演奏吹指. ...

  • 刻在石头上的文明——云岗石窟

                                       文明瑰宝     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 ,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

  • 话说武汉 | 刻在石头上的记忆 华清街与岱家山碉堡

    最初的想法很单纯,只是想多留下一点点武汉的历史痕迹.近三十年来在实地探访过程中,通过拓片和照片,记录下了书写在石头上的武汉记忆. 寻访:石头上的记忆往往靠寻访得来,寻访的过程通常是艰辛而又充满惊喜的. ...

  • 【琢玉】那些刻在石头上的爱情!

    幸福是不分界域的追寻 是烙在心中的印, 千山万水的跋涉, 只为与你相逢,双宿双栖. 寄轻声于日月,吐细语于山河, 琴瑟和鸣, 最美不过你那一低头的浅笑温柔. 若可以, 把我们留在青春里,留在最美的时光 ...

  • 雕塑家把我的诗《疼》刻在石头上(短诗五首) ||作者:杨祥军

    书法欣赏||作者:书法家马汉   短诗五首       作者||杨祥军 [作者简介]杨祥军,男,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诗刊>.<星星>诗刊.<特区文学>.&l ...

  • 拓印产生的母体|秦汉碑刻,刻在石头上的天上人间

    从战国后期至秦初,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开始能够锻造出钢质优良的铁器,从而出现了使用钢质的锤.凿.锥.錾等工具在石碑和山崖上雕凿文字及图饰的新兴石雕行业.秦汉时期,树碑立传,碑碣风行,秦汉碑刻也成为拓印 ...

  • 在离苍穹最近的人间天堂,抚摸刻在石头上的信仰!

    我信佛.业报.轮回之类的说辞让我总是心怀感念,不忍伤害任何生命或者事物.我以为我已经算是很虔诚,直到我去了玉树. 玉树真的很特别,在于它的孤勇,也在于它的豁达.还记得2010年的4月,那时还不甚出名的 ...

  • 刻在石头上的大唐

    晋祠,地处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是一处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之地.它背靠悬瓮山,前临难老泉,现存有亭台楼阁.殿堂桥榭等各式建筑百余座,宋元以来塑像二百余尊,精美碑刻四百余通,古树名木百余株,其中千年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