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唯论文”导向:谁个欢喜谁个忧 ——学术评价漫谈之四
今天,笔者在微信公众号“出版六家”推出了一篇文章——《破除“唯论文”导向——让人欢喜让人忧》,引发了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关注与讨论。有公开的评论,文后的留言,还有更多是私下的闲聊、牢骚。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对于破除“唯论文”导向,忧心忡忡的恰恰是那些潜心学问、有真才实学、发表论文较多、发表论文层次较高者,而那些虽长袖善舞但并不爱学问、擅长关系学却写不出学术文章者,似乎都是沉默的,用“窃喜”来形容这些人的心理或许更为恰当,更为传神。
解铃还须系铃人
无论文何以立
就怕学术问题运动化
举个例子。前两天我带的毕业班选优秀毕业生。孩子们都很优秀,手心手背都是肉。到底选谁好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含有八项,内有三到四个变量的评价系统,最后把所有表现量化评分。这个系统肯定不完美,但是相对来说,考虑到各种因素。看,这时候,不管唯不唯,冷冰冰的量化评价至少做到了相对公平。那天晚上,我有些理解论文评价体制了。
而且论文再如何,好的期刊还是双向匿名评价机制这样的同行评议,而项目和评价的主观性更强,更需要学者的“运动”能力。于是,我昨天就吐槽道“能否不唯项目?”
范军 1961年生,湖北荆门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社长、董事长,华大鸿图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编辑学会副会长。
长期致力于出版文化与产业、出版史、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和教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出版文化散论》、《中国出版文化史研究书录》、《中国古代诗歌编辑专题研究》、《中国出版文化史论稿》、《中国现代书业广告二十家》、《岁月书痕》、《商务印书馆企业制度研究(1897—1949)》(合著)等;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武汉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等,并有40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摘登。曾入选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湖北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五个一批”人才、第二届“湖北文化名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首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并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人物类)、中国大学出版社首届高校出版人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