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哈佛大学团队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
这个项目迄今为止共持续了76年(该研究项目负责人在演讲此项目时,刚好75年),在此期间,项目研究人员总共跟踪记录了超过700位男性,持续记录他们从少年到老年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状况并于汇总后加以分析和归纳。
这一项目还在继续进行中。
这项研究选择了两组不同生活背景和环境下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第一组研究人员从当年哈佛大学本科生中选出了268名高材生,他们当年才大二,后来又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参加过二战。
第二组研究人员则从波士顿贫民区选出了456名贫困家庭的小男孩,他们来自波士顿当时最为贫困的家庭,这些家庭大部分位于廉价公寓,很多人家里甚至连洗澡的热水都没有。这两批被研究人员,堪称为“人类研究史上最彻底的小白鼠”。在长达76年的时间里,这两批年轻人分别长大成人,各自进入到社会不同阶层。有的成为了工人、砖匠;有的当上了律师、医生;有人酗酒成为酒鬼,有人则患上了精神分裂。有人从社会最低阶层靠自我奋斗一路青云直上,也有人虽然最初生活在富裕家庭,最终却自甘堕落,掉落云端。在他们的一生中,不仅经历过二战、大萧条、经济复苏、金融危机等时代大事件,还经历结婚、离婚、升职、被辞退、当选、落选、东山再起、人生一蹶不振等起起落落。这期间,有人顺利度过人生与世界的所有阶段,安然退休安度晚年,而有的人则在短短的一生中过早的自毁健康早早夭亡。这些人里,包括有四位美国参议院议员,一位内阁成员,还有一位成为了美国总统,没错,他就是约翰逊·肯尼迪。76年以来数十万页的访谈资料与医疗记录,最终归纳为一句话:生活有分寸感的人,有着良好社会关系的人,往往都过得更为幸福和开心。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有分寸感,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对于有些偏执和经历过坎坷的人来说,完全是一种困难。研究发现,700余人中拥有良好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人,生活更为健康、愉快。哪怕是普通人,他的生活也能顺水而行,未曾陷入过大的坎坷与波折中。因此,研究员告诫人们,孤独并不可耻,但是长久如此将有害健康,并影响生活质量。在后期的研究中,研究员们发现,习惯于孤独生活,总是把自己放置在孤独氛围中的人,到了中年时期健康状况下降得非常快,大脑功能也变得不那么灵活,并且这些人通常并不长寿。2. 有分寸感的人,更看重人际关系的质量而不在意数量多少研究人员发现,700人中,家庭关系良好,拥有亲密和谐婚姻关系的人,通常都过得比较随和幸福。研究人员解释说,一个拥有良好和亲密婚姻关系的人,往往更有活力。这种活力从根本上来说,首先来自本人对生活的处理,不逾矩也不静止,而是在合适的时候做适合自己的事情。有分寸感的人时刻保持身心愉悦,并处于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中,这样的环境又十分有助于人体健康。3. 有分寸感的人,世界观人生观更为宏大,进而在生活中,也更倾向于帮助他人一个有分寸感的人,会非常在意自己对他人的作用。700余人中经常帮助他人的人,往往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帮助他人之后自我认可度的提升,又进一步使他们的社会责任心、道德感有所提升。最终,这些人大部分走上了医生、律师、政治家的道路。据称,哈佛大学这项研究目前仍在进行中,仍在进行新的数据分析和归纳。更多的事例在不断剖析人类生活生存的规律,以提供给后世更多的参考和指引。在此基础上,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人的生活轨迹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参考。也许别人的路不见得适合自己,但却可以当成参考,以规避自己少走弯路。其中最为重要也有效的,就是时刻洞察自己的人性,知道什么是恰如其分、不偏不倚、适可而止,一句话,善于把握分寸,生活中有分寸感的人,才有可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成语叫做“过犹不及”。生活中很多事,尤其是人情世故上的,多了少了都不好。所以中国古人一直讲阴阳平衡,又说万事须讲一个“度”。对于没有多少生活经验的年轻人来说,过于率性而为不可取,急于求成反而容易事不成;心慌时候慌不择路容易失败,欲速则反而不达。凡是过分之事,即使眼下有利益可图,但长远看来终究是一种损伤。所以,一定要坚守“度”,做到分外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所谓“度”,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分寸感,想要顺利度过一生,就必须在这个人生当中最难把握的三个字上下功夫。一个懂得分寸的人能够一路顺风顺水,不仅因为他们聪明、勤奋,还在于他们对人性的洞察,使得他们懂得什么时机做什么事,顺势而为。比如,领导交代安排的事情,应该尽快尽可能好地去完成,这其中的分寸感在于,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有期待时,你给他超出期待之外的结果,就能很好地满足对方的需求。这种“分寸感”的把握,在于对时机的把握,也在于对人性的洞察。只有头脑清晰的人,才会牢牢抓住分寸感做足文章,顺利成事。事实上,做人有分寸,处世有分寸,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