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74):真品到代战国龙 探索奥秘微观中

原创一夫之2019-04-16 13:46:31

战国云谷相杂纹玉龙(图1):

图1-1

图1-2

战国时期常见的形制,线刻云谷相杂纹也是战国时期主要的纹饰之一,代表了战国时期典型风格。

云谷相杂纹有浮雕和线刻两种,浮雕云谷相杂纹是由浮雕虺龙纹解体演化而来的纹饰,盛行于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线刻云谷相杂纹则是由简化浮雕云谷相杂纹的工序发展而来,因此出现得稍晚,主要盛行于战国时期。

线刻云谷相杂纹的制作工序为:首先细线定位、其次深刻成纹、最后刻划边线完成(图2)。其纹样可见于河南省信阳楚墓出土的玉璜、玉佩等物件(《信阳楚墓》图版63<4-5>)。

图2-1

图2-2

战国玉龙出现比较多,型、纹相类的玉龙也比比皆是,如何确定其是否真品到代?微距探秘可以为我们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微距视角。

(1)选取龙首纹中龙鼻的蜷曲纹作为观察点(图3):

图3

本来表面看起来是一条细线的工痕,实际上细线不细:刻线有宽有窄,说明刻线是经过多次来回反复雕琢形成的,根据需要形成了宽窄不一的效果(图3A);甚至一条刻线出现两行砣底槽,说明较宽的刻线是在原刻线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拓宽形成的(图3B)。

图3A

图3B

这是战国时期砣刻工痕的特征,工具决定了痕迹。

(2)选取一个谷纹作为观察点(图4):

图4

本来表面看起来是一条圈起的细线代表谷粒,微距中观察出谷粒是由“接刀(砣)”形成的,俗话说“一圈十二刀”,那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有圈的大小不同的区别,但古砣工必须“接刀”是肯定的,尤其雕刻圆形、弧线等更加明显。这件谷粒大约能见到6-7刀工痕(图4A),从砣痕边缘不留一丝歧痕来看,刻线的同时也是修磨的过程,刻磨工艺都是很精致到位的,堪称精品(图4B)。

图4A

图4B

(3)选取一个谷纹的刻线作为观察点(图5):

图5

出现了与图3龙鼻的蜷曲纹相类的特点,就是:阴刻线宽窄变化和宽线底部出现的双槽底砣痕(图5A)。

图5A

(4)选取龙尾局部作为观察点(图6):

图6

出现了深色斑点,不是浮在玉表之色,也不是类似“出土附着物”,而是深入肌理的沁色,杂色不是“脏”,古玉即使沁入很重依然都是非常干净的,是净之美(图6A)。

图6A

(5)选取悬索孔作为观察点(图7):

图7

仅仅大约直径2MM的悬索孔,从钻磨位移的痕迹看经过了大约4次钻磨才完成开孔(图7A)

图7A

虽然战国已经进入铁器时代,而此件开孔却经过4次位移的钻磨,说明战国时期还未全面采用铁制工具,此件钻孔依然用传统的骨、竹类管具钻磨,由于工具的易耗必须经常重新换上管具才能继续作工。由于直径大约仅仅2MM的悬索孔,所以换钻具时无法精确对准原钻位、只能摸索对接,所以才留下4次管钻位移痕迹。钻孔璧滑溜痕迹特征(无旋磨纹)也说明了骨、竹管具(非铁制管具)的痕迹特征(图7B)。

图7B

(6)工上自然态

工痕内外风化、沁入(色)完全关联一致,无论工痕还是器面,皆是浓厚的包浆覆盖犹如挂上了一层厚厚的瓷浆,为高古玉特有的“挂瓷现象”,典型的工上自然态;精细的打磨发出柔和的玻璃光,是一件难得的战国玉龙精品,诸多细节特征颇耐玩赏(参见《古玉学步(128):边角不苟见精神灵动飘逸显神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