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德军 | 是你拯救了我的爱人
【往期回读】
救死扶伤话苏北
江都 褚德军
褚德军先生:江都区宜陵镇人,笔名行健,1953年生。扬州市作协会员,江都区作协副秘书长,江都区扬剧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经营管理企业四十年,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对地方民间故事的采编,所著《老扬州传说》被江都区政府定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诗词、散文、剧本、生活随笔等散见于报刊。
我爱人终于有惊无险,从“鬼门关”走过一遭,是苏北人民医院将她从死神手里拯救了过来。
2008年入冬时节的一个下午,我爱人忽然感觉胸闷气短,异常难受,儿子赶紧将她送到镇医院检查病情,其时我正在泰州出差,接到电话立即回返。
内科大夫徐医师见我赶到,一把将我拉至旁边,急促地告知:“你夫人经过检查,可能是心肌梗塞,赶紧送苏北医院救治,耽误不得!”我心里咯噔一声,知道情况紧急,禁不住双腿打颤,和家人急速登车,载着病人飞快地赶往苏北医院。途中,徐医师打来电话,说已和苏北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何胜虎教授联系好,让我们直达急救中心。
车轮风驰电掣般地抵达目的地,我找到何教授时,他正忙于收治其他病员,让我们赶紧把病人送到指定的病房床位,随后过来认真查看病人情况,看了我们带过来的病检心电图,沉着肯定地说:“这就是典型的心肌梗塞病症,目前还不知梗塞程度和区位点,需要做一次心血管造影,同时可以考虑植入支架。”我们点着头表示同意,他又说:“手术台闲下来,就让病人替上去。”
不长时间,护士推着移动床走过来,接病人进手术室。我们在走廊椅上焦急等待着,那一刻实在难熬……忽然,手术室门口出来一位医生,唤着我的名字,招手示意进去,我连忙更换掉鞋子,紧随他身后进入第二道门内。
霎时,偌大的手术室跃入我的眼帘,无影灯和若干现代化仪器设备分布室内,医师、护士正有序地忙碌着。我爱人手腕部插着根管子,静静躺在手术台面,墙壁挂着的电视大屏画面上,一颗硕大的心脏正在有规律地跳动着。何教授走过来指着屏幕告诉我:“这就是你爱人的心脏,人体心脏的冠状动脉分左右两根主干,左动脉主干下行的支干称为前降支,你看,这前降支转弯回旋的血管已经梗堵了99%,如果再延误时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在屏幕前看着、听着,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何教授接着说,准备用支架植入术解除病人的前降支梗堵问题,从画面上看,可能需要装两只支架,将梗塞的区位撑圆、疏浚,保证心脏血流畅通。“你如果认可这个方案,就请签个字,我们马上开始手术!”听了简短而专业的讲解,我完全同意救治方案,签完字就如释重负地离开了手术室,相信手术一定成功,我爱人将很快脱离危险。
再次的等待不再心焦,而是惊叹于医疗技术的神奇。以前听说,救治心梗病人需要开胸锯骨,寻找到病灶再下刀,必要时将冠状动脉的左右主干搭桥联通,使心脏起死回生。那样的手术成功率不高,且风险大、创伤重,病人痛苦多、恢复慢。现在的高新技术治心梗,在腿或手臂处切一小口,将造影导管沿大血管推送至心脏部位,再将造影剂注射进冠状动脉,屏幕上清楚地显现出心脏的立体脉动,从而发现病灶,再通过导管内的一根钢丝,把金属支架送置梗塞处,打通血流,治愈心肌梗塞。技术安全可靠,成功率极高,病患伤痛也极小,如此前所未有的先进救治技术,在我们家乡的苏北人民医院率先临床应用,怎不令人激动和惊叹呢?
我爱人终于有惊无险,从“鬼门关”走过一遭,是苏北人民医院将她从死神手里拯救了过来。《后汉书》曰:“大难不死,定有后福。”如今她虽年近古稀,身体却十分健康,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社团活动,和许多充满精气神的老年人一样,活出了新时代老年群体的精彩。
今年,苏北人民医院迎来了建院120周年华诞。试想,走过这百多年来的辉煌历程,苏北人民医院救死扶伤,拯救了多少病患人群?仅仅从我所了解的而言,我国每年因冠心病死亡就有350万人,苏北人民医院十多年前在全省率先开展心梗介入式治疗,推动了苏中地区及全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救治了若干像我爱人这样的危重病人。如今,国家级胸痛中心又落户苏北人民医院,建起快速急救绿色通道,四组专家团队轮流全天候值守,平均40分钟就能救治一名急性心梗患者。
唐代诗人苏拯曾赞美医者:“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苏北啊苏北,你就是为人民群众送来福音的光明使者,肩负救死扶伤的重任,为扬州乃至苏中人民带来福祉。有了你的护佑,我们引以骄傲的全国宜居城市,人均寿命定会不断增长,人民生活质量定会不断提高,扬州这张城市名片定会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