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双手合十?合不合适,说法源自何处?后天之数,大有文化
如今,表达友善、亲切的人,行礼方式有多种,比如:握手、拱手、微笑、鞠躬、揖礼、跪拜等。
但在古代,古人最为常见的一种交际行礼方式,却是“双手相向,两掌相合”,行的是“合十”大礼,以表示对对方尊重和敬意。
这样的敬礼方式,很有深意。当一个人两手合并于胸前, 集中心思,恭敬礼拜时,殊不知,这样的一个礼节,却大有文化。
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和礼仪交往中,合十的行礼方式,既可以收敛、清静心性,又能给人一种谦和、谦逊的印象,更容易给人带来和善的好感。
那么,双手“合十”的礼节,又出自哪里呢?人们为何会采用这样的敬礼方式呢?
或许有信仰的人士会说,这个我知道,“合十”的礼仪,最早与印度佛教有关。
在民俗文化中,古人认为左手为阳,右手为阴;左手为善,右手为恶;左手为天,右手为地;男人为阳,尚左,女人为阴,尚右等说法。
中国的传统《周易》文化中,还认为左手是为“善(吉)之手”,右手是“恶(凶)之手”、“左手为神圣洁净之手,右手为污染脏浊之手;”
因此,生活中,我们便会见到有些人,在不同的场合,分别使用左右手的习惯。
同时,在行礼时,“源易缘”还注意到,左右手合十,就代表了人有善恶同体的真实一面。
从中国的现代汉语中来讲,“合十”一词,与“合适”同音。合适指符合常理、适合适宜之意。
《易经-系辞传》中说: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在以往的传统文化《易经》系列文章中,我们谈到过,上古时期,伏羲圣人观“河图”,推演创造出了先天八卦;大禹帝治水,苦于无解时,在洛水河畔看出了大龟背上一张神秘的图案,后人称为“洛书”。
易圣周文王,又在羲皇先天八卦的基础上,演绎出了八八六十四卦。
可见,周文王推演八八六十四卦的《周易》基础和原理,正是源自“河图洛书”推演而成。
《易经-说卦传》中提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没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易经圣贤认为,先天八卦的原理是: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因此认为“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也就是说要知道过去以往的事情,要顺时针顺数;要想了解未来的事情,则要逆时针向后数。
而文王后天八卦中则认为,“帝出乎震”中的“帝”指的是宇宙的主宰——北斗星,整个天体都围绕它运转。
民间留传的谚语:“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说卦传》中称,北斗星指向正东震卦时,代表着春分时节的到来;指向东南巽方时,代表着立夏时节的到来;指向正南离卦时,代表着夏至时节的到来;指向西南坤卦的方位时,代表着立秋时节的到来;指向正向兑卦时,代表着秋分时节的到来;指向西北乾卦时,代表着立冬的季节到来;指向正北坎卦时,代表着冬至时节的到来;指向东北艮卦时,代表着立春时节的到来。
“帝出乎震,齐乎巽…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指的就是,斗转星移间,时令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天帝运行的规则,也是按照后天八卦的方位巡视一圈。
而圣人和君王治理天下,坐北朝南,也是采用的面向光明的道理。
由此可见,后天八卦,其实是一个立体图。《易经》八卦中的坎、离、震、兑,代表着天地的四正平面方位。而乾、艮、巽、坤则是上下方位。
“坎卦数为1,坤卦数为2,震卦数为3,巽卦数为4,乾卦数为6,兑卦数为7,艮卦数为8,离卦数为九……”
后天八卦中“天南(离)地北(坎),左东(震)右西(兑)、东北为艮、西南属坤,东南为巽,西北为乾”,遥遥相对的两卦之数相加,均是10数。
而我们每一个人的,左右双手各有5个手指头,两手合起来,正是“10”数。
因此,中国人常用的合十行礼,合不合适的道理,正是源自“后天八卦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