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数十亿,乃至上百亿建设大学新校区,只是为了扩大规模?

前段时间,山东大学龙山校区(创新港)建设推进联席会议在济南召开,就全面推进龙山校区建设开展工作部署。公开资料显示,教育部批准的山东大学龙山校区,整个建设资金达到125亿元,其中山东省投资20亿元,济南市和章丘区投资105亿。
在新校区建设上投入超过100亿资金,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今年8月正式启用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投资额度就达到了百亿级,据报道,深圳市计划用五年时间投入约300亿,用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和教学科研设备投入。而山东大学龙山校区,是继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之后的又一个百亿级投资!
虽然百亿级投资的新校区不多,但近些年新建的大学校区,投资几乎都是数十亿。比如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总投资规模约为40亿元,预计2021年9月开始入驻学生;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总投资规模为50亿元,计划2023年秋季学期建成投入使用。
除了前面提到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一些地方管理的“非双”高校,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新校区。像即将开工建设的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新校区,计划投资60亿元,2030年学生规模或达到3万人。
很多人认为,高校热衷建设新校区,而且大手笔建设,是为了扩大办学规模。这种理解太过浅显,应该说,高校大手笔建设新校区,绝不只是为了扩大规模。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2000年左右,当年各地疯狂上马的新校区建设,主要目的确实是为了扩大办学规模。2000年左右,全国开启大学扩招模式,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高招录取率为34%,约三个高中生录取一个,然而1999年全国高招录取率就暴增至56%。此后高招录取率一路飙升,到2012年,高招录取率已经达到了75%。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直接导致校园基础设施跟不上,有些高校因为学生数太多,校舍不够,只得把原来6人宿舍改成8人宿舍或10人宿舍;原来只能坐三四十人的小教室,硬是改装成坐五六十人的大教室。
快速扩张带来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跟不上,也带来了师资的快速扩张,于是不少“南郭先生”混入其中,学校教学质量下滑。还有一些高校,因为学生数暴增,专业课教师紧缺,不得不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导致课程结构愈发不合理,毕业生很难不适应市场需求,“学无所用”。
不过,随着普遍的新校区建设接近尾声,加上这些年高校扩招步伐减缓,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扩大办学规模已经不再是重中之重的任务。所以近两年高校频建新校区,且投入巨大,主要有以下四个诉求。
第一、与地方合作,争取更多支持,实现双赢
高校建设新校区,一般都获得了地方的大力支持。特别是那些颇有名气的大学,不仅学校所在地会提供支持,外地也想方设法引进。遇到这种情况,高校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考察,再慎重选择合作方,地方则会在与高校接触的过程中尽己所能提供最大支持。毕竟双方的合作能带来双赢。
第二、获取更多人才资源,以及帮助毕业生就业
不少大学把新校区建在“新区”,也有一些大学在发达城市或很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建立新校区。之所以这样选择,就是因为“新区”、发达城市和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对人们有天然吸引力,大量优秀人才会到这里寻找发展机会,高校招录人才成本会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新区”、发达城市和有发展潜力的城市能提供更多有一定含金量的工作岗位,毕业生更容易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工作。
第三、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校产学研合作水平
很多高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科结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必须要与地方牵手,了解地方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而做出改进。“闭门造车”,只会让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另外,高校与地方合作,可以更方便深入到一线,了解企业的技术和创新需求,然后据此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提升学校产学研合作水平。
第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下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很激烈,个人也好,学校也罢,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高校不建设新校区,不拓展合作渠道,不优化学科结构,不招揽优秀人才,很快就会被其他高校超越,到时候再想赶上来就难了。因此高校与地方合作投资大笔资金建设新校区,有“逼不得已”的味道。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从发展角度看,大学必须尝试着打破藩篱,突破区域限制,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至于未来究竟谁能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还是看能不能整合各方资源,以及找到最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方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