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换了4位主科老师!家长抱怨:“频繁更换主科老师,害人不浅”

前不久与一位学生家长闲聊,对方透漏一个讯息:马上就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又要换一个新的班主任。这位妈妈说:“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3年换了4位主科老师,二年级升三年级的时候换了一个班主任,刚带满一年,如今又要换班主任,频繁更换主科老师和班主任,真是害人不浅”。这位家长一边说一边抱怨:“好好一个孩子,硬被整废了!”
中小学更换授课教师和班主任是比较常见的,只要频率不高,且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要求执行,一般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但如果像前面那位家长所说的“小学3年换4个主科老师”,肯定不合适。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频繁变动,非常不利于教学的稳定性。
众所周知,小学低年级主科只有语文和数学,到了高年级,会增加一门主科英语。如果一年级到三年级换了4位主科老师,差不多意味着每年都会有主科老师被调换。小学生对教师有很高的依存度,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熟悉新的学习环境,这样高频次的更换主科老师和班主任,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冲击,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精神状态,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
事实上,学校也不愿意经常性地更换主科教师,大家都知道这种做法不可取,但不少学校面临着不得不经常性更换主科老师的窘境。特别是那些农村中小学,主科教师的更换更为普遍。
笔者想到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的“某县城区小学和幼儿园公开选调教师公告”,该县城区小学和幼儿园面向全县乡镇小学、乡镇幼儿园教学一线公办教师(不含县管科级干部)选调116名教师。可以预见,会有大量乡村小学、幼儿园教师使上全身力气抓住这次“进城”的机会。与此同时,会有不少乡村小学、幼儿园出现优秀师资力量流失的现象,并不得不在新学期更换大量主科教师和班主任。
对乡村学校而言,它们很不希望学校里教学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被“挖走”,它们希望这些优秀教师能留下来,然而乡村学校无法给予相应的经济待遇和生活待遇。所以我们看到许多乡村学校,好不容易招几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没几年就都走得差不多,要么调到城区学校任教;要么考研走人;要么直接辞职寻求新的工作岗位。
某位在乡村任教多年的教师说,自己所在的学校,教师平均年龄超过50岁,年轻的教师干不了几年就调走了,新来的老师大多是把乡村学校的任教经历当成是历练,等有了教学经验,就会参加各种类型的选调考试,乡村学校似乎成为了他们的“就业中转站”。
优秀师资不断向城区或少数名校聚集,乡村学校就只能经常性地更换主科老师和班主任,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有些孩子小学一年级的授课老师是新招录的大学毕业生,到了二年级,老师调走了或考走了,换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他们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是说老教师教学不行,而是他们的教学方法与年轻大学毕业生有较大不同,学生短时间里很难适应。再者,年轻教师比较有可能与孩子打成一片,而年龄大的教师更在乎“长幼排序”,因此年轻教师容易受学生欢迎,也更容易与学生成为朋友。
当然,不论是把年轻教师换成年纪大的教师,还是用新教师替代老教师,教师的更换都应被限定在一定频次内。许多学校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综合素养不高,都是与教师的频繁变动有很大关系。
我们承认,部分学校,确实无法控制局面,不得已才频繁更换主科教师,但应该尽全力保证班主任队伍的稳定,至少保持班主任队伍的相对稳定。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班级文化的建设者,也是班级的灵魂人物。班主任的管理方式、育人习惯、教学策略,影响着整个班级的学生。因此,与更换主科老师相比,更换班主任更会让学生产生严重的不适感。
不仅是学生,家长也是如此。很多家长已经适应了孩子班主任的育人风格,也与孩子班主任建立了比较好的私人关系,更换了班主任,他们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适应新班主任的风格,这令他们非常难受。
不过,也有一些人觉得,孩子需要经历“更换主科老师和班主任”这个过程,在他们看来,从小让孩子感知、体会身边环境的变化,可以锻造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果班主任和主科老师的更换对孩子的学习和精神状态不构成负面影响,那这个孩子长大后一定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任何事都需要有个度,超出了范围,肯定不是好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