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佛狸何意?诗词大会难倒33人

宋代词坛高手如云,其中最瞩目的双子星当属苏轼和辛弃疾,他们之于宋词就像李白和杜甫之于唐诗。不过李白和杜甫两人诗风差别较大,一者是洒脱俊逸的浪漫主义诗人,一者是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人。而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则有很大的相似度,同属豪放一派代表人物,苏轼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辛弃疾也不乏“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

不过词风都是豪放,但是在写作手法上两人还是有差别的。苏轼的词作更多时候给人的感觉都是信手拈来,读完只觉酣畅淋漓痛快至极;但是辛弃疾的词很多时候虽然读完也觉得慷慨激昂,但是其中有些字眼却让人难以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辛弃疾写词的时候有一大特点,那就是酷爱用典,倘若对于他词中使用的典故不是很了解,那么想要读懂辛弃疾的词并不容易。

像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便曾考过一道题:

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佛狸”是指什么?

A.就是狐狸,指一种动物。

B.当地百姓祭祀的狐仙。

C.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这道题目中的诗句出自辛弃疾的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在上学的时候课本中便曾写过。而且来诗词大会舞台上的选手都称得上是“诗词高手”,所以当时笔者觉得这道题这么简单,应该不会有什么人答错吧。但结果却让我有些吃惊,当时这道题难倒了现场的33位选手。而答错的这33个人,他们大多数选择的答案是B。

而他们之所以答错,很大程度上就是犯了想当然地习惯性错误。从字面上看,这里有“祠堂”,又有“神鸦”,这般神神叨叨,似乎选择答案B应该没问题的。但实际上这首词里面包含着一系列典故,倘若对这些典故不清楚,很容易就会陷入想当然的误区。那这里的“佛狸”到底何意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句话的出处寻找答案。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出自这首词的下阕,它的上下阕之间描述的典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只看这首词的下阕,如上所示。

前三句说的是当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北伐之事。他曾先后三次北伐,最后一次是在元嘉二十七年,当时他听彭城太守王玄谟的北伐的策略,不由感叹““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意思是觉得北伐功业必定能成。但当时他们贪功冒进,急于求成,最终并没有取得胜利,相反引得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

紧接着三句是辛弃疾的感慨。遥想起四十三年前,自己在扬州以北的地区抗击金军的烽火岁月。现在四十三年都过去了,但收复失地却始终没有进展,壮志难酬的悲愤可想而知。而“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则是紧随辛弃疾辛弃疾回忆后转入的眼前实景,距离拓跋焘南侵已然过去了七八百年,现在北方的老百姓已然忘却佛狸祠是拓跋焘这位异族皇帝的行宫,还以为它是供奉神祗的地方。

所以这里的“佛狸”其实指的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辛弃疾这几句的描写其实就是告诉南宋朝廷,收复中原之事刻不容缓,再等下去中原的百姓就会习惯于异族的统治,到那个时候再想收复中原就是不可能之事了。

最后三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则是辛弃疾的抒怀。自己虽然老了,但是依旧充满了豪情壮志,依旧有上阵杀敌的本事,依旧想要为国建功。同时这里面也有他的忧思,毕竟当年的廉颇虽想为赵国效力,却被奸人所害报国无门,辛弃疾担心自己也会如此。

通过诗词大会的这道题和辛弃疾的这首词,我们不难发现,辛弃疾的词作中用典确实繁多,倘若不知道这些典故确实很难理解他的词。也难怪乎清代文人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中评价辛弃疾“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其实诗词大会还曾考过这首词上阕中“人道寄奴曾住”中“寄奴”指的是什么?大家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倘若知道,不妨晒在评论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