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有毒,甚至看不懂(但很爽)
喜欢美剧英剧的铁粉们,最近被一部烧脑大剧霸了屏,那就是最近一季的《黑镜》。
前身为英剧的《黑镜》前几季有着超高人气,在英美剧迷中有着至高的地位。前三季的豆瓣评分甚至达到了9.0+。
“前几季,剧中分别以多个建构于现代科技背景的独立故事,表达了当代科技对人性的利用、重构与破坏。”
其实,与其说是科技对人性的影响,往更深层次的却是人类对人性边缘的和道德底线的思考。只不过是利用人工智能一次次试探着底线和边缘。
就像网友评论:“人,迟早要把自己作死。”
2018年底,在浓浓的冬日气氛里,易主Netflix放送了《黑镜》特别篇——
《黑镜:潘达斯奈基》
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
果然,大招放送必引热捧!
但更多影迷的印象是:看不懂。
讲真,剧情的复杂烧脑度真不是一般的剧能比的。
这一季的《黑镜》采用了“交互式”的电影手法。至于何为“交互式”,小编专门去问了度娘:
“交互式电影又称第三代电影或数字互动电影。是把观众从传统电影的单线性叙事模式中解放出来,让观众不再只是被动地观看影片,而要观众可以参与到剧情发展中去,跟电影即时地产生互动。”
叙事结构对比图
我们经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永远不能重新来过。
但在交互式电影中,故事却有着多次重新来过的机会。在选定的方向失败后,可以重新回到选择的交叉口。
如果这条路行不通,那就试试另一条。
现在,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故事:
男主Stefan是一个性格孤僻的程序员,和父亲生活在一起,两人的关系一直处于冰点。
他一直认为5岁时母亲的意外身亡是父亲间接造成的。
Stefan根据母亲留下来的一本“可自定义冒险路线”的奇幻小说《潘达斯奈基》的内容设计了一款游戏,游戏中根据书里的故事情节设定了几条发展路径。
但新颖的是,对观众来说,剧本身也是场游戏。
在Netflix官网里,观众可以参与到景观剧情发展的选择中。
比如,Stefan的早餐吃什么,取决于你想让他吃什么:
要听什么音乐,取决于你想让他听什么:
做个小动作,你可以决定他是捏耳朵还是敲桌子:
甚至,Stefan拿着半成品的游戏去公司谈设想,见到了仰慕的游戏大神科林,老板问他是否愿意合作,虽然Stefan想说YES,但如果你选择拒绝,他最终也会说出NO。
如果剧里的演员只是设定,根据不同的故事线表演剧本,也没有什么新意。
本剧更新颖的是,主角Stefan慢慢察觉到了他的行为自己不可控。
从对细节上的疑惑到大事上违心的决定,再加之科林给他送的寻求灵感的录像带,让他迷惑并寻求答案。
这时玩家甚至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和他对话。
一系列验证后,Stefan最终接受了这个事实。甚至在后期的发展选择里,他可以自然的仰头询问玩家选项:
根据Netflix的官方介绍,剧里给出了多种故事结局。
如果全部看完还是让你云里雾里,Reddit上有大神理出了思维导图:
具体的情节我们就不一一叙述了,各大影评公众号和豆瓣都有高品质的详细介绍,如果不怕剧透或者理解有困难,可以详细查阅。
在人生的众多十字路口中,人总是渴望有更多的选择。而且,最好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对的。
如果现实中不能实现这种奢侈,那至少可以尝试在电影里。
所以,《黑镜:潘达斯奈基》的热播,让更多影迷对多重结局的电影文本结构产生兴趣。
当然,“可以重来”的表现形式此剧并不是首创,还有几部烧脑剧也是用了这种方式,如:《罗拉快跑》、《蝴蝶效应》、《源代码》、《晚班》:
《罗拉快跑》
为了拯救弄丢赃款的男友,罗拉要在20分钟内得到10万马克。为了争取时间,罗拉一直奔跑在路上。
影片采用三段式格局的叙事手法,罗拉有三次机会去找到解决的办法,在最后一次努力中,拿到10万马克,救得了男友。
《蝴蝶效应》
男主伊万曾经有一个糟糕的童年,因为他闯下的大祸,童年不堪的回忆一直折磨着他。
伊万接受心理学家建议,把琐碎生活记在记事本里,却偶然发现通过记事本回到过去。
伊万尝试一次次着回到过去,在某些时刻做出另一种选择。尽量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但每次的结局都不尽人意,甚至损害更加严重。
就像剧里最经典的那句台词:
“不要妄想改变过去,过去任意一个细节的改变都会引起未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那永远不是你想要的结果。”
《源代码》
发现自己已去世的科特上尉,正在参与是一项“脑波原代码”的秘密任务,这项任务通过已经死亡的科特尚未完全死亡的脑细胞影像来还原事件,调查芝加哥火车爆炸案的真相。
他一次次被送上那辆列车寻找凶手。
无论凶手是否找到,科特都会在大脑存在印象的8分钟后死去。最终,科特在最后一次尝试中完成任务。
与上述电影不同的是:《黑镜:潘达斯奈基》把修正的主动权交给了观众。
当然,我们手里的“选择权”仅限于影片早已设定好的几个方向。
就像电影里的那一句:“一切都有上帝控制”。
在这场假装“上帝”的角色中,我们看看就好。
毕竟,世上没有后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