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生总结
《论语》中记载孔子对自己的评价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以前读这段话总不知是什么意思,翻看历代的注释也众说纷纭。我现在已五十多岁了,联系自己人生走过的历程,似乎对这句话有了顿悟。我现在把它写出来,和有兴趣的朋友磋商。
我的理解是,这是孔子到了七十岁时对自己心理历程的总结。孔子聪颖好学,敏悟深遽,志向远大,老觉无成,回顾一生,实感无赖,自我安慰,才对自己一生作了评价。
“吾十五而志于学”,意即我到十五岁才知道下决心学习。志作立志解。小孩子一般七岁左右发蒙,但学习目的不明确,是懵懂的,不知专心致志地学习。从小就知道发愤苦读的小孩是极少数。孔子虽然后来成为圣人,但在十五岁之前也是不知道发愤学习的。
“三十而立”,意即到了三十岁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即我这一生做什么,就像今天的年轻人确定做什么专业一样。一般人二十岁就确立了,孔子迟了,爱玩,他去当吹鼓手去了。直到三十岁才醒悟要干正事。
“四十而不惑”,三十岁确立了要干正事,干什么正事呢?今天想干这,明天想干那,拿不定主意,有疑惑。意即直到四十岁才不犹豫,才不疑惑。才坚定要干“兴灭国,继绝氏,举逸民”、“克已复礼”的大事。这个“不惑”,是指对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认定的事业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不是对任何事物、任何道理的不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四十岁坚定了目标,競競业业干到五十岁,在鲁国当大司寇,极力去“克己复礼”,但是也没干成,这是天命啊!不是我不努力、不专心致志啊!意即五十岁也没达到目标我才知道这是天意啊!并不是五十岁能知道天的意志。
“六十而耳顺”,大志向没实现,埋怨的,挖苦的,污辱的,耻笑的,等等,都来了,甚至有的骂孔子是“丧家之犬”。听得人心烦意乱,五脏六腑充斥着怨恨之气,直到六十岁才听着那些话感到无所谓,听着只像没听着的,意即到了六十岁什么话听起来都心情顺畅,不生气。都无所谓。
“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大志向未实现,孔子便去研究《周易》,修订《春秋》,一至到了七十岁,这时侯孔子的心理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说话、做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不会违反道德,违反周礼。
孔子的这段话,概括、精确,只几十个字就把一生的心理历程道出来了。我们从孔子的话中可以听得出,在行将走完人生历程,在回顾自己一生的作为的时侯,作为一代天才,一代哲人的孔子的心里,也不免带有几分遗憾,几分无赖。
孔子的一生,就像杜甫评价诸葛亮的一生那样:“三方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其所主張的事虽不可为,但其人品却高不可及。
200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