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的成功之路(一七四)尾声,最大的赢家之八,得到如来肯定的观音!

在西游世界中,观音与如来的关系比较奇特,从天庭政府的官僚体系来看,都是玉帝管辖的“五方五老”之一,二人地位平等;从佛派神仙团体的角度来看,观音自称弟子,并且仅居菩萨一职,显然观音的地位要低于如来。

从以上二人的关系来看,观音的行为必然会出现悖论:二人的平等地位,显然观音不需要听如来的;二人的师徒和佛派内部的上下级关系,观音必须要听如来的,那么观音到底是听如来的对呢,还是不听如来的对呢?

本人认为,该矛盾点,就是《西游记》的伟大之处,名著就是名著,对人物关系的描写也不是直线化、简单化,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现实社会中的此类例子比比皆是,只是你习以为常而已。

《西游记》是现实主义杰作,它反映的就是人间社会,尽管成书于明代,但却与当今的流行世界的现代政党制度相契合:以玉帝为首的神仙派,相当于竞选成功的执政党;以如来为首的佛派,则相当于竞选失败的在野党;玉帝为了天庭政府的稳定性,在组阁时,将如来和观音同时纳入内阁,授予地位相同官职。

所以,尽管如来的观音的官职相同,但其二人在佛派中的关系仍然没变,如来是党首,观音是党徒;最后得到结论,观音必须要听如来的,至少在表面上要听如来的,以求得如来的肯定,否则如来不会向玉帝进行推荐,让观音作为佛派代表,进入天庭官僚系统!

对于这一点,观音十分明白,即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在得到玉帝认可的同时,必须要得到如来的肯定。而在这一方面,观音做得更为用心。

首先,对如来十分尊重。见到如来,观音向来自称弟子,不因二人同为“五方五老”之一,就忘乎所以。

其次,替如来办事,当仁不让。在第八回中,当如来要在大唐寻取人,问“谁肯去走一遭来?”观音马上表态,“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到此时,“诸众抬头观看”,说明如来问话时,其他人都低着头,低着头是什么意思呢?无外乎是不想去,或者有其分考虑,至少是在犹豫。

再次,善于体察如来的意图。尽管观音明白,取经行动圆满完成,对于她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利,但是,当她看出如来不愿意取经成功的真实意图时,她没有丝毫犹豫,对唐僧取到无字白本装聋作哑,后是直接出马,导演出打湿经卷、沾破经卷事件,以达到阻止取经行动圆满成功的目的。

观音的以上表现,如来当然满意,对她进行肯定,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在第八回中,在观音表示要去东土寻取经人时,如来马上表示,“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这不是如来对观音的肯定是什么呢?当然是肯定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