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阴病证治层次探析

原创 赖海标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12月14日

一、太阴病概述

太阴病是《伤寒论》三阴病之一,“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中仅有8条原文,述证简略,未明主方,读其文似易,得其要实难。现试从太阴病阳气多寡的视角,探讨太阴病的证治分类层次。

太阴脾的生理:

主运化,主升清

太阴脾的病理:

1.太阴表证:脉浮,四肢烦疼

2.太阴里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3.太阴转少阴: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神疲脉微

二、太阴表证

素体脾阳不足,复感外邪,出现太阴中风,属太阴表证。

《伤寒论》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病以脾阳虚为基础,虚人外感本不可发汗,但桂枝汤其本意在于补益中焦脾胃之气,鼓舞正气以驱邪气,故太阴病邪气在表仍可用桂枝汤发汗。
《伤寒论》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有“长者气治”,脉体长提示正气逐渐恢复。因此寸口脉微主邪气已衰,尺部脉涩主里虚。本条提示太阴中风有自愈的机转。
太阴中风与太阳伤寒均可出现肢体疼痛,其证候特点比较如下:
太阴中风肢体疼痛特点:四肢烦疼。肢体肌肉酸楚隐痛,令人心烦。
太阳伤寒肢体疼痛特点:头身骨节疼痛剧烈,范围较广。
太阴中风肢体疼痛原因:肢体经脉失于气血濡养引起,为不荣则痛。
太阳伤寒肢体疼痛原因:寒邪痹阻体表经脉引起,为不通则痛。

三、太阴里证

《伤寒论》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自利益甚是太阴里证的主要表现。
《伤寒论》关于下利的鉴别:
桂枝人参汤证:表里俱寒
葛根芩连汤证:表里俱热
附子理中丸证:脾肾阳虚
葛根汤证:太阳阳明合病
黄芩汤证:少阳阳明合病
白头翁汤证:厥阴热化太过
太阴下利和少阴下利比较:
《伤寒论》277条太阴虚寒下利临床特点:“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伤寒论》282条少阴虚寒下利临床特点:“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少阴阳虚下利同样会出现下利益甚、腹满疼痛,同属虚性疼痛,也可出现虚寒上逆的恶心呕吐。
辨别少阴下利还是太阴下利,仲景提出了用“渴”与“不渴”加以区分。少阴下利病变在少阴,病位在下焦,肾中阳气不能蒸腾气化膀胱所藏之津液,津液不能上承故出现口渴。若仅为中焦太阴脾寒,下焦肾阳可蒸腾津液上承,故口不渴。
太阴里证的证治:
病机:“以其藏有寒故也”(277条)
病位:“理中者,理中焦”(159条)
治则:“当温之”(277条)
方剂:“宜服四逆辈”(277条)
仲景在太阴病相关条文中未提及理中丸,而言“当温之,宜四逆辈”。
《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四逆辈者,指四逆、理中、附子汤而言也。”
温补太阴阳气的基本方:甘草干姜汤
理中丸:甘草干姜汤+人参白术(温补脾阳)
四逆汤:甘草干姜汤+生附子(温补脾肾)

四、太阴兼证

1.脾虚兼表:桂枝人参汤
《伤寒论》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误下,致脾虚寒而兼表不解者,用人参汤(即理中丸)温里,加桂枝以和表。
2.脾虚腹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伤寒论》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因发汗太过,致脾虚气滞腹胀满。本方健脾行滞,消补兼施。从运用剂量来看,厚朴、生姜、半夏的用量远大于人参、甘草,故消大于补。
《伤寒论》腹胀满的鉴别:
一是虚胀:特征为腹满时减、喜温喜按,得温得按则减轻,治用理中丸类方温中散寒。
二是实胀:特征为“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按之痛”,治用承气汤类通泻里实。
三是虚实夹杂:腹胀满一般表现为上午轻,下午重,傍晚尤重,胀满发作时不喜温按。在病机上以脾气虚弱为本,痰湿阻滞、气机不利为标,可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行气补虚。
3.脾络瘀滞: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
《伤寒论》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太阳病误用下法致邪陷太阴,脾伤气滞络瘀,治当温中散寒,泻实导滞。轻者通阳和络,用桂枝加芍药汤;重者通阳泻实,用桂枝加大黄汤。
《伤寒论》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强调脾胃虚寒者,苦寒之药宜少用。
4.中虚饮逆: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吐下伤中,脾胃失和,饮气上逆,兼有土虚木乘,肝胃气逆,故以旋复花代赭石下气消痰,重用生姜配伍半夏以和胃化饮消痞,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
5.脾虚饮逆: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吐下损伤脾阳,脾虚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停而为饮,水气上冲,治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6.上热下寒
《伤寒论》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大下之后,上焦留热,中焦虚寒。  
《伤寒论》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医复吐下,胃热脾寒,寒热格拒。   
《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伤寒大下后,上焦肺热,脾肾虚寒。
7.心脾两虚:小建中汤
《伤寒论》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证属虚人伤寒,心中悸而烦,治当建其中,养脾胃,补气血。气血得复,不仅悸烦可止,外感表邪亦能解除。
8.寒湿发黄:茵陈术附汤、茵陈五苓散
《伤寒论》259条:“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发汗太过,损伤脾阳,寒湿中阻,影响肝胆疏泄,致身目俱黄(色黄晦暗)。论中未提主治方剂,从“于寒湿中求之”可知,治疗应温中散寒除湿。小便利者,可用茵陈术附汤;小便不利者,可用茵陈五苓散。
9.霍乱:理中丸
《伤寒论》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五、太阴病小结

太阴病证层次,随着阳气逐渐亏虚,病位从表到里,病证从轻到重,可出现兼证,严重者可转为少阴病。

1.太阴表证:脉浮,四肢烦疼(尚无下利)
2.太阴里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下利不渴)
3.少阴阳虚:下利清谷,欲寐脉微,手足厥冷(下利而渴)
4.太阴病可出现腹胀、发黄、饮逆等兼证

温馨提示:本公众号文章旨在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不建议直接使用文中治疗方法,如需使用应咨询医生为好,谢谢理解和支持!

不看的原因确定内容质量低不看此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经方:调胃承气汤(食物堵在十二指肠)

    调胃承气汤 [原文]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清酒洗)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经典 ...

  • 三部六病解读《伤寒论》(二)_斋戒

    第四章 病名重订病名是为辨证服务的,如果病名不能方便辨证,方便论治,反映疾病的本质,病名就是无意义的,甚至会障碍辨证论治.<伤寒论>中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病,它 ...

  • 浅析“半表半里”的实质

    半表半里是经方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历代伤寒学家探讨的焦点之一.<伤寒论>中的相关论述见于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 ...

  • 伤寒论.第91条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见<论>.第91条). 作者:蒋远东 申明:本序号是第91条,赵版把本条文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一一)临证谈小柴胡汤

    我们来讨论一下小柴胡汤的方解,平常我们也经常用小柴胡汤,也知道小柴胡汤有哪些功效,也知道小柴胡汤是怎么配伍的,但是,我们再仔细梳理,可能对我们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影响. 最早给伤寒论做注解的是成无已,他在 ...

  • 经方:桂枝人参汤(太阳表证兼有寒症下痢)

    桂枝人参汤 [原文]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朮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切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又名] 人参理中汤 [ ...

  • 《外科症治全生集》中石疽(恶性淋巴瘤)证治经验探析

    李保平 广州明医堂中医门诊 孙奇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外科症治全生集>所载石疽,从其症状描述上看,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颈部恶性淋巴瘤,鼻咽癌并颈部淋巴转移等,以及多种肿 ...

  •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治规律探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中医辨证诊疗规范及用药特色.借鉴循证医学方法,对11位当代著名中医大家开展与DKD辨证治疗相关的学术经验调研,配合近20 ...

  • 《伤寒论》论治失眠探析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对于失眠的论治有着深刻的描述.<伤寒论>对失眠的描述有"不得眠"."不得卧"."不得睡&quo ...

  •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病证治思想探析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病证治思想探析 加入购物车收藏 作者:李瑞, 目录展开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叶氏脾胃学说的理论渊源 叶氏对脾胃脏腑生理及作用的阐发 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叶氏 ...

  • 《傅青主女科》不孕症证治规律探析

    作者 刘元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2-263,共2页 从<傅青主女科>的渊源创见.辨证施治.制方用药规律详加论述,体现了傅 ...

  • 基于病案的国医大师何任胃痛证治经验探析

    [目的]基于病案探析国医大师何任先生治疗胃痛的经验.[方法]通过整理何老本人的著述.何老门人弟子辑录的何老验案医论以及公开发表的期刊杂志,共收集何老论治胃痛案38案,将此38案分别编号后进行分析,总结 ...

  • 《伤寒论》寒热错杂证辨治规律探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是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应双方属性的概括.寒热之中 ...

  • 明代医家薛己论治妇科痰证学术特点探析

    明代著名医家薛己关于妇科痰证的论述和医案颇有特色,通过结合医家原著,从虽有痰象,非必痰证;虽有痰证,非必痰药;确是痰证,可用痰药;不可拘泥肥人多痰说四个方面探析其妇科痰证的学术特点. 并概括其治疗妇科 ...

  • 仲景治身痛证十法探析

    I导读:身痛证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多处记载,探其病机为邪气阻滞,不通则痛或气血阴阳虚损,不荣则痛.其治法大致可归纳以下十法:发汗散寒止痛法.益气养营止痛法.温阳利水散 ...